2016年12月30日晚,由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2017年新年戏曲晚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跑旱船》作为第7个节目上场,受到首都观众好评。作为山东唯一入选晚会的节目,《跑旱船》的创排有着怎样的历程?所取得的阶段性成绩又给文艺院团怎样的启示?记者近日采访了剧目的创作单位负责人。
2017年新年戏曲晚会演出的《跑旱船》,选自动漫舞台剧《跑旱船》精彩唱段,“接地气”是该剧的主要特色之一。郓城县文体局局长周国栋介绍,《跑旱船》由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联合中国戏曲学院于2014年创排,是国内首部针对农村观众、反映农村生活、为农村演出市场所创作的动漫舞台剧。
《跑旱船》讲的是山东鲁西南黄河岸边的农民高连喜、王二月、何老四、胖婶4位鳏寡老人的黄昏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跑旱船传承人高连喜,老年丧偶,鳏居多年,虽然儿女孝顺,生活小康,终因老来无伴郁郁寡欢。高连喜有一手跑旱船的绝活,在跑旱船排练演出过程中,与王二月产生感情,最终以旱船为媒、再结良缘。丧偶多年的老年跑旱船爱好者何老四和胖婶也在排练节目中相识相爱,组建了新家庭。全剧以喜剧的情节、喜剧的人物、喜剧的矛盾冲突和喜剧的语言,动漫与舞台相结合的形式,塑造了宽厚刚毅的高连喜、自强明丽的王二月、幽默狡黠的何老四、内热外冷的胖婶等角色。他们的恋情纯朴而浪漫,羞怯而机智,在笑声中展示出一方风土人情,生活小康后农民的心境,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善良宽厚的人格。
在推进文化领域数字化改革的背景下,《跑旱船》的创作形式有其积极意义。与普通的舞台演出不同的是,《跑旱船》打破了原有舞台的固定性,利用多媒体舞台与传统舞台的双台融合,延伸了舞台剧的空间,让原本用于烘托情境、渲染氛围的舞台元素参与剧情,并与剧中人物互动。比如,乡村的瓦房、街道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均以动画效果生动地描摹出来;而像跑旱船等非遗项目,也结合了当地的民风民俗,在动画环节中多次展现。“我们想通过这部剧,尝试舞台表演动漫化,屏幕动漫戏曲化。”周国栋解释,舞台表演动漫化指的是演员的表演与屏幕动漫拉近;屏幕动漫戏曲化指的是动漫要有戏曲的韵味节奏,《跑旱船》从选材到舞台呈现就注意了它的特性。
有专家表示,《跑旱船》利用多媒体舞台与传统舞台的双台融合,实现了戏曲舞台表演动漫化、动漫形象戏剧化。将动漫背景与人物做到场上和场下、屏幕和表演的双结合,拓宽戏曲演员的表演空间,拓宽动漫艺术手段的呈现。通过动漫与戏曲的结合,将山东梆子这一古老的地方戏曲更好地推向现代观众,同时更好地反馈农民、回归民间。
立上舞台以来,《跑旱船》先后获得多项认可:2014年荣获山东省第七届泰山文艺奖二等奖、山东省地方戏振兴与京剧保护扶持工程重点剧目奖;2015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艺术作品重大加工修改提高项目;2016年12月入选第二届山东省优秀保留剧目工程……
系列成绩的取得,在于剧团正确的定位。
“基层院团的服务对象是老百姓,90%的观众是农民。因此,创作老百姓愿意看、高兴看的剧目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团长冀梅霞说,郓城是山东梆子重要的发源地,山东梆子戏观众很多,但也存在观众群体老龄化的问题,传统戏的观众主要是老年人,青年观众很少。“为培养新的观众群体,促进古老的山东梆子戏在创新中传承,我们与中国戏曲学院联合创排了动漫舞台剧《跑旱船》,旨在给观众一种新的艺术享受,适合全年龄段的观众观看,改变观众群体的结构。”
冀梅霞说,近年来,国家、省、市对戏曲发展都非常关注,出台了多项政策,为基层院团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她希望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基层院团装备的扶持力度。“目前,基层改制院团多数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无力解决装备更新问题。近年来,我们山东省为基层院团配备了部分舞台车,对基层院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还存在音响、灯光、服装等装备陈旧、没有客运车辆等问题,希望在这些方面得到帮助。”她同时表示,希望尽快解决基层院团留不住人的问题。基层院团工作条件艰苦,常年工作在送戏下乡第一线。工资水平低,生活条件差,招聘人才、留住人才非常困难,多数院团出现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局面,建议在人才引进上给予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