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要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省“两会”上,来自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一致的声音,“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写在13亿多人民的内心深处,推动现代中国不仅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更挺立在五千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长河里……”
“融入生产生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实施百部影视精品创作生产计划,建设一批历史文化展示场所,深入挖掘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编制实施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郭树清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字字珠玑,为与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点燃了激情。
“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酝酿滋生的忠、孝、仁、义等文化精神不仅在齐鲁大地落地生根,并融铸成中华文化的核心精髓。”省政协常委、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表示,“中华民族的文化,相当于一棵大树,要明白树的根在哪里,否则无法培根固元。”强调创新性发展与时代的结合,也是与时俱进和儒家精神内在的契合,儒家精神讲“中道”,就是指适中,合乎时宜。时代发生变化,空间发生变化,条件发生了变化,我们应对的措施也要发生变化。
“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我们总是关注‘阳春白雪’的东西多一点,而忽略了‘下里巴人’。”在省政协委员、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刘德龙看来:“像二十四节气、家长里短的一些谚语恰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如果说文化是一条大河,那么民俗就是大河之源;如果说文化是大地上丰收的庄稼,那民俗就是生长这些庄稼的土壤。”他认为,不管是党政部门、文化部门还是文化人,都应该多关注民间、关注民俗、关注“下里巴人”,要从民俗中挖掘更多的文化精髓。
“现在一些洋节都很流行,相反一些传统的节日却被遗忘,年轻人赶时髦是必然的,但我们有责任多为年轻人灌输传统的、民俗的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本源的东西不能丢,现在一些电视剧把历史篡改了,容易误导子孙后代。我们几千年来的民俗文化传统是不断变化的,也是与时俱进的,一些精华要保留,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刘德龙建议,今后文化宣传部门要与非遗传承人、民俗传承人以及社会团体组织联手,加大文化进校园、非遗进校园力度,这样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发展。
省政协委员、菏泽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韩中光认为:“创造性转化需要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要根据现在的时代要求,赋予它划时代的现代内涵和意义。当前最要紧的是传承、学习、了解、践行。要有立足于未来发展的目光,把今天的文化、特征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汇起来,再吸收精髓和内涵运用于当今的生活就是创造。”
见到记者,省政协常委、世纪金榜集团董事长张泉高兴地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春天来了!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可以说,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延续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山东应把自己优良的文化遗产、文化底蕴、文化风气,形成一种意识和群众基础。虽然戏剧、出版、文博会也做出了一些品牌,但与文化强省还有一些差距,从GDP所占比例也能看出来。文化产品要有引导作用,不能低迷低俗,放任自流。应当有一些厚重的继承和正能量的传递,文化企业应当有这方面的担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要深入挖掘山东历史名人,打造名人系列,也要深入挖掘文化名著名篇,打造名著系列。省京剧院以春秋首霸齐桓公为题材创作而成的京剧《春秋霸主》,济南京剧院以李清照、辛弃疾等为题材创作的京剧《李清照》《辛弃疾》等;还有名著系列,如青岛市歌舞剧院、潍坊高密艺术剧院改编莫言小说的舞剧《红高粱》和茂腔《红高粱》等,都是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的养分,都是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要灵活多样
韩中光认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中,找到和把握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突破口至关重要。“产生于我们两千多年前,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礼记》,在其‘学记’中明确地告诉人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为今天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工程找到了突破口,指明了工程开展的方法和方向。”韩中光说。
韩中光建议,要从教育入手,组建各级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团。“山东应率先建立健全强有力的‘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工程’工作的领导班子和机构。党委政府的一把手要靠上去抓,实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新格局的宏大目标。”韩中光表示。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省人大代表、济宁市泗水县洙泗小学副校长丁梅有着实践经验,她们通过开展“乡村儒学讲堂”等一系列的活动,弘扬传承传统文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生活化、故事化、互动化的演讲,村民们听出了味道,半年多的时间当地的村风民风就明显地有了变化。还有‘广场儒学讲堂’‘国学公益大讲堂’‘日新读书会’等一系列活动,都为大众提供了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丁梅认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就要用贴近群众和灵活多样的形式让民众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传统文化的学习应该贯穿在每个行业里,只有每个单位每个社区每个乡村的人都重视了,国学精髓才能够代代传承下去。
省政协委员、山东法策律师事务所主任张法水谈到,现在有些影视从业人员、创作人员,本身的基本功是匮乏的,接受的教育也是缺失的,因此对传统文化研究不透。在中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因素对他们今后的人生观、世界观影响巨大,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到教育中,并成为考试考核的内容。
“要充分发挥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入推进文化内涵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张法水建议。
滋养文艺创作出精品涵育人心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根基,也是展示我们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独特性。文艺创作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滋润,需要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艺术,要有我们自己的血脉相承,要结合新时代的特色和条件,宣传和弘扬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的审美特征和审美风范。”省政协常委、山东财经大学教授刘春宏表示。
“春节前夕,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于正龙》,就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在于成龙身上显而易见,体现了家国情怀与文化底蕴之‘根’与‘魂’。”张法水谈到,《于成龙》就是一部迎合形势的连续剧,较好地挖掘了传统文化,结合史书,学习其人其事,于己于人于社会均有益。
省政协委员、山东新文人书画院院长杜小荃认为,文艺工作者不仅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还要良好地发扬下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突出优势将中华文化推向新的历史高度。“身为画家,有责任继承优秀文化,并且要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认真体验传统文化内涵实质,做一个真正的文人画家。同时,还要创作出好的、优秀的、有代表性的作品,而且必须爱国、爱党、爱人民。有正气才能产生正能量,有作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杜小荃说,书画家作品要立意高远,传递正能量。当年齐白石荣获世界和平奖,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徐悲鸿先生无论在国外求学还是国内办学,他对中华文化的宣扬与重视无时不在激励我们。如今,正是体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历史好时机,我们要以奋发有为的激情、高昂向上的情怀创作学习。
“传统文化贯穿在艺术创作中,是艺术的灵魂。通过一个节目,可以得到一种感动,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才是文化。文化艺术真正的繁荣包含着一种价值,一种德性,一种内涵。爱与敬是永恒的主题,文艺作品中要贯彻爱和敬,要有陶冶人的情怀。”杨朝明表示,“未来世界的精神在中国,中国的文化一定会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