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省厅动态

山东发布两项重要艺术科研成果
时间:2021-06-18| 编辑:杨倩|【
    探索艺术发展背后的规律,按照规律发展文化事业,正成为山东各界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共识。4月18日,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发布两项重要艺术科研成果——《儒学与艺术学论丛》《寻百年之声 传文化之脉——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齐鲁文化传承传播工程”重点课题项目拯救濒危剧种蛤蟆嗡成果集》,引起业内广泛关注。科研力量如何助力文化强省建设,也再次引发讨论。

  梳理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关系

  2013年起,山东开始实施“大师引进工程”,《儒学与艺术学论丛》(以下简称《论丛》)作为工程重点项目,于当年年底正式启动。

  《论丛》集学术性、资料性与普及性为一体,集中呈现儒学与艺术各学科的密切关系和深远影响。全书共分5个专题,分别围绕“儒学与艺术”“儒学与音乐”“儒学与戏剧”“儒学与曲艺”“儒学与舞蹈”展开,约120万字,图片近200幅。作者队伍中有中青年学者17人,以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科研骨干为主体,还有部分山东省内高等院校学者。

  谈及项目实施必要性时,《论丛》总统稿人赵艳喜介绍,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孔子研究院时提出加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研究和传播、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随后,山东省提出要整合儒学研究力量,着力打造世界儒学研究学术高地。

  “以孔孟学说为主体的儒家思想,凭借其丰富的历史感、文化感和道德感,自先秦之后,成为我国社会的主导思想和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并在发展中逐步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儒家思想中的礼、乐、仁、和、中庸等,对中国传统的政治伦理、道德观念以及文学艺术的审美追求有着深刻的影响。”赵艳喜说,当前,学术界对儒学和艺术学研究的成果颇多,但关于儒学与艺术互动、儒学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比较少。艺术研究不能无视儒学思想的影响,儒学研究也不能缺少艺术研究的内容。梳理儒学与艺术的关系,整理、阐释儒学对艺术的推衍,对于艺术和儒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翻阅《论丛》发现,该书既有作为丛书的鲜明共性,又不乏每个专题的独特风格。

  “儒学与艺术”重点梳理了儒家的艺术功能观、艺术创作观、艺术审美观,附录选编了历代儒家论艺资料。“儒学与音乐”分为上下编,纵向比较儒学与音乐的历史渊源,兴起和形成;横向比较中特别突出了传统音乐本体与儒学本体的密切关联。“儒学与戏剧”从儒学与中国戏剧的生发机制、创作主体、内容呈现、艺术特征4个方面,阐述了儒学与中国戏剧的互动。“儒学与曲艺”从曲艺的演变历程、创作主体、作品内容、艺术手段、传承方式和演出习俗6个方面,阐述了儒学与曲艺的关系。“儒学与舞蹈”从古代舞蹈中的儒家思想,儒学影响下的汉族民间舞蹈,儒学对近现代舞蹈、舞剧的创作与发展的作用,儒家文化辐射圈影响下的少数民族舞蹈,儒学对舞蹈教育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儒学对舞蹈的重要意义。

  《论丛》主编、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张积强透露,由于学术性强,理论积淀深厚,《论丛》此前入围了2015年山东省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研究阐发类儒学重大基础研究工程项目”。

  探索濒危剧种抢救新模式

  4月18日,《寻百年之声 传文化之脉——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齐鲁文化传承传播工程”重点课题项目拯救濒危剧种蛤蟆嗡成果集》(以下简称《成果集》)发布及研讨会在济南市山东新闻大厦举行。应邀出席的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院长王文清评价:“地方戏的保护、传承、发展缺一不可。《成果集》为保护濒危剧种提供了新模式。”

  蛤蟆嗡是名副其实的地方小戏:历史有百余年,流行地区限于聊城市冠县周边。聊城市戏曲编剧郭银慧告诉记者,如果不及时进行挖掘保护和研究,蛤蟆嗡很可能就会湮灭不存,它所携带的文化基因也将不复存在。

  对蛤蟆嗡的保护需追溯至一年前。2016年初,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将濒危地方戏曲剧种——蛤蟆嗡的抢救性保护工作纳入“齐鲁文化传承传播工程”的框架之中。这也是继2014年实施“拯救濒危剧种大弦子戏”项目之后,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启动的第二个濒危剧种抢救性工程。之前在大弦子戏项目中探索的“三位一体”保护模式再次付诸实践。

  《成果集》理论组负责人郭学东介绍,所谓的“三位一体”是出版一部蛤蟆嗡理论成果集、排演大型蛤蟆嗡戏曲《武训舍情》、拍摄一部蛤蟆嗡文化纪录片《难割舍的蛤蟆嗡》。

  多年研究蛤蟆嗡剧种的郭银慧认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成果集》不仅对蛤蟆嗡的源流、代际传承、音乐表演文化特征、剧目创作的流变与开拓、新发展等剧种本体进行了研究,而且还将蛤蟆嗡放到大文化背景下进行了跨学科的比较研究,加入了鲜明的时代意识和创新意识,内容涉及“蛤蟆嗡与冠县社会变迁研究” “蛤蟆嗡的生态环境与美学形态”等。“这一理论成果,可以说是目前蛤蟆嗡剧种研究的集大成者。”

  “《成果集》为基层院团开展工作提供了新参考。”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院长徐向东说,在省级艺术科研机构的帮助下,部分濒危剧种重新焕发生机,其中最主要的是省级科研机构有专业和理论优势。他建议,希望省级文艺院团、科研机构加强与基层院团联合,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促进艺术科研成果转化。

  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作为省级艺术科研单位,山东省艺术研究院近3年来出版和即将出版的理论著作超过800万字,10部科研成果转化艺术作品登上舞台。“强化艺术研究,繁荣艺术创作,关注现实需求,服务文化建设”的职能愈发清晰,其发展模式也得到业内诸多专家认可。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王安葵认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保护剧种发展。山东近年来对大弦子戏、蛤蟆嗡等濒危剧种的保护,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于平说,蛤蟆嗡等的保护经验说明,艺术研究机构必须明确自身职能定位,拓展业务范围,谋求社会认可。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说,艺术研究人员不能“死做学问”,应积极为现实服务,利用科研成果助力文化建设。

  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张桂林表示,文化事业改革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更加开放多元的新形势和更加艰巨的新任务,都给文化艺术科研工作带来了崭新的研究课题。

  他认为,全省文化艺术科研工作者应以服务决策为导向,聚焦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凸显文化艺术研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支持。“理论研究的目的应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先导作用,我们要推动建设,推动实践的发展,就必须很好地研究理论。其次,我们的研究工作是服务。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艺术研究必须为文化强省建设、文化事业服务,必须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百姓的方针。”

点击添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