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文化战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强省建设的决策部署,大力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生机勃发、繁荣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亮点频现,整体面貌发生重大改变。山东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加强政府投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目前,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57个(总藏书4727万册件)、文化馆159个、博物馆(纪念馆)194个、艺术表演场馆93个,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9.3%,行政村(社区)文化大院覆盖率达95.6%,经改造提升符合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新标准的达72.6%,形成了健全完善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硬件水平明显提升。特别是济南市的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山东美术馆新馆等一批场馆建成使用,标志着山东演出展览场馆硬件水平进入国内一流行列。大力推进文化精准扶贫,省定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到80%以上。连续5年实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实事,省级财政投入20多亿元,撬动各地投入资金100多亿元,文化民生显著改善。着力推进公共文化场馆总分馆制建设,在城乡基层设立分馆,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升。深入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等送文化下乡活动,培育形成一批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艺术创作生产繁花似锦,一批优秀作品蓬勃涌现。山东创新实施舞台艺术“4+1工程”,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山东艺术创作繁荣发展的意见》《重点选题评选资助办法》《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采风创作的意见》等,在选题立项、剧目加工、演出奖励、文艺评价、艺术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进行“全链条”扶持引导,形成了“山东模式”,成功推出吕剧《百姓书记》、舞剧《红高粱》、话剧《家事》、柳琴戏《沂蒙魂》等一批精品剧目。5年来,全省累计推出369部大戏,2个剧目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4个剧目获文华大奖或文华特别奖,一批优秀演员和剧目获得梅花奖、红梅奖、兰花奖、全国戏剧奖、中国歌剧奖及国际杂技金奖。齐鲁画派加快打造,组织实施了“大哉孔子·中国画创作工程”、重大历史题材等系列美术创作工程,推出一批优秀美术作品。
文化战线内涵深化,创新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山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的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挖掘和阐发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承载起薪火相传、文化传承、以文化人的历史重任。实施“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十大行动”,聚力打造一批文化品牌,全省上下形成了官方与民间、城市与乡村、对内与对外、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列入国家“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规划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创新推广“图书馆+书院”模式,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建设“尼山书院”,在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儒学讲堂。目前,全省公共图书馆全部建成尼山书院,举办各类活动4000余场次;建成乡村(社区)儒学讲堂1.03万多个,开展活动4万余场次。启动实施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全省105个县(市、区)、432个乡镇、1509个村(社区)建成历史文化展示场所,成为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阵地;面向国内外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征集活动,遴选推出优秀故事作品700篇,开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传播平台”;加强非遗传承保护,构建形成项目、传承人、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生态保护区“五位一体”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73个,数量居全国第二,建成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9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颁布实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特色活动;成功举办4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不断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山东实施蓝黄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西部经济隆起带等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文化产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5年来,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2016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超过2700亿元。制定《山东省“互联网+文化产业”行动方案》,培育和建设了一批融合度高、发展潜力大、比较优势明显的“互联网+”文化企业和项目,涌现出黑晶科技、歌尔声学、卓创资讯等一批优秀文化科技企业。启动首届山东文化惠民消费季,29个省直部门、单位协同推进,征集系列文化消费活动460项、2950场次,签约文化企业316家,涉及各类商户1698家,形成了促进文化消费的浓厚氛围。深入推进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应用,建成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北方分中心(服务覆盖12个省份),成为全国第一个所有市、县全面实现平台上网运行的省份。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涌现出德州市“社区综合性文化上网服务站”、淄博市“文化惠民进社区工程”试点等一批典型。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建立发布省文化厅行政审批清单、行政权力清单、政府责任清单,文化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日趋活跃,齐鲁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山东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5年来,全省艺术院团赴国外、境外演出交流6000多人次,举办演出3000余场、美术展览1500多场、非遗展示600多场。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中国山东文化年”“中国山东文化周”等主题活动,培育形成“孔子文化世界行”等品牌活动。山东省杂技团《鼓韵》参加中非合作论坛《中非时刻》文艺晚会取得圆满成功,50多位国家元首观看演出,山东演艺走出去得到文化部、外交部表扬认可。与文化部合作共建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奠基仪式。积极响应中央“参与世界文明对话”的号召,大力推动中华文化在核心价值层面走出去,成功举办4届尼山论坛、7届世界儒学大会,颁发6届“孔子文化奖”,齐鲁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