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儒学的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作为历史文化大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山东担负着重要责任和特殊使命。近年来,山东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为契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积极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努力当好文化繁荣兴盛排头兵。
牢记总书记嘱托,省委、省政府立足传统文化资源丰厚优势,紧密联系山东工作实际,从更高站位上深化思想认识,从更宽视野上强化总体布局,从更广领域上迅速付诸行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阐发,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初步形成研究阐发、普及教育、保护传承、实践养成、传播交流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取得实际成效。
多年来,山东不断创新传统文化传承载体。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并列入《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和《省政府工作报告》。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了《山东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方案》,确定了“1558”的工作思路,围绕“一个目标”“五大体系”“两区三带”五大文化区域和“八大工程”,全面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聚力打造了“一院”“一堂”“一区”“一坛”“一会”“一项工程”和“一个品牌”,让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接地气、入人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核心价值观、滋润百姓心田。
据了解,“一院”,为免费向市民开放的尼山书院;“一堂”,为乡村(社区)儒学讲堂;“一区”,即为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不仅如此,山东还通过举办“一坛”——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一会”——世界儒学大会两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自2014年起,山东省还开展了“一项工程”——即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一个品牌”,即对外文化交流孔子品牌。山东通过积极开展一系列文化“走出去”活动,面向海外观众推广齐鲁文化。
其中,最让人称道的是,在全省大力实施乡村儒学和社区儒学计划、开办国学讲堂、创新“图书馆+书院”模式、推广善行义举“四德榜”的过程中,吸引了一大批政府官员、专家教授、企业家、中小学教师、普通群众等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加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形成了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波澜壮阔的生动局面。
古人曾有盛世修典之说,意在传承千年文脉。今年,山东省委宣传部和山东大学联合启动了“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力争让流散海外的11万部“经、史、子、集”等中华优秀传统典籍回归祖国。这项传承中华文脉的重大文化工程,被誉为当代“四库全书”。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2017年9月刚开学,山东省内的中小学全面启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山东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三个学段,全面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省份。
与此同时,山东积极推进“孔子学堂”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企业、走进机关等基层场所。通过讲道诵读、德行礼仪、道德讲堂、家风建设等系列创意活动,有效传播孔子“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精髓,使传统文化回归百姓生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通俗化、大众化、时代化,真正使中华传统美德在山东大地落细、落小、落实,让其成为植根于每个人内心的文化信仰。
从“七个一”行动、当代“四库全书”,到乡村儒学、社区儒家,再到“四德工程”、学生人手一册的课本,山东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组合拳下来,让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得到了充分展现。找准与时代对接点、与百姓的共鸣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大众化,更好地为民众所理解和践行,也就有了更直观的诠释。
“这些成果的取得,与我省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有直接关系。”省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不仅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而且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转化中得到发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意识。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山东省把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发展规划,纳入政绩考核,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层层压实责任,逐级推进落实。”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一连串前行足印,见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山东的坚定贯彻,也见证了融入当代服务今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持续扎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