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积极履行自身职责,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进传统工艺振兴,全省共有各类传统工艺类企业和经营业户110多万个,年营业收入1267.36亿元,利税135.6亿元,从业人员300余万人,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出台了一批扶持政策。各地积极结合本地实际,出台政策,加大工作力度,支持传统工艺振兴,取得初步成效。日照市专门制定了《日照市传统工艺振兴工作方案》、《日照市文化扶贫实施方案》。济南、青岛、枣庄、济宁、泰安、临沂等地设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经费,在补助范围上向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倾斜。济南市建立了市级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库,对入选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扶持。青岛市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5000元,极大提高了传承人的积极性。扶持政策的出台、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设立,有力保障了非遗保护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打造了一批创新产品。各传统工艺类企业在尊重非遗自身规律的基础上,不断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创新创意,推出了一批传统工艺新产品,不断推动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枣庄大成青铜艺术有限公司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在青铜铸造原料的配比上,积极创新创意,使青铜器在抗风雨、抗腐蚀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潍坊瑞福油脂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崔字牌小磨香油制作技艺”,开展了“芝麻小磨香油大型工业化生产集成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成果,取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表研究论文21篇,解决了小磨香油生产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填补了国内在小磨香油生产工业化设备方面的空白。
(三)拓展了一批新型业态。各地、各传统工艺类企业积极开展“互联网+传统工艺”等的研究和探索,推动传统工艺成为创客空间、创新工场、智慧小企业等主体创业的重点对象和优质资源,拓展了一批传统工艺新型业态。即墨市移风店镇依托“即墨大欧鸟笼制作技艺”,与青岛市商务局携手打造“农村电商示范小镇”,适应顾客差异化需求,推出鸟笼定制业务,2016年仅大欧村一村年生产鸟笼就达40余万套。莱州市借力“互联网+”,2016年12月建立了本地非遗的微信公众号与微信直播平台,取得很好效果,达成莱州草辫、莱州玉雕、莱州毛笔等10余个非遗产品开发合作意向。
(四)形成了一批著名品牌。各传统工艺类企业认真贯彻质量强省和品牌战略部署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融入好品山东建设,形成了一批著名非遗品牌,2015年我省参加意大利米兰世博会的景芝、东阿阿胶、玉堂酱菜等8个百年品牌企业中,有6个是依托非遗项目的传统工艺类企业。山东省曹县云龙木雕工艺有限公司2016年销售收入1.5亿元,是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山东省重点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企业。莱芜山歌食品有限公司先后通过IS09001、有机食品、清真食品、非转基因食品认证,山歌品牌先后荣获“中国放心食品信誉品牌”、“山东省著名商标”、“山东名牌”等荣誉。
(五)推出了一批扶贫项目。各地在推动传统工艺振兴的过程中,积极贯彻国家扶贫战略,充分发挥非遗独特优势,实施非遗惠民、富民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费县手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卞成飞2015年在费县朱田镇崔家沟社区建成一处文化精准扶贫培训基地,采用培训+传承的模式,对困难户采取培训到家、送货到户、工资日结,提供固定+灵活的就业方式,带动了300余名妇女和残疾人实现就业脱贫,留守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大娘月工资达1500—3000元,基地入选为“全国就业扶贫基地”,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省市主要领导的肯定。山东方健制药有限公司先后在泗水贫困山区和山西高平贫困山区组织道地药材种植,先后与260户种植户签订种植合同,带动农户增加收入3000多万元。
(六)建成了一批展示推广基地。各地积极推进传统工艺的传承推广,吸引广大群众互动体验,全省共有各类传统工艺展示推广基地970多处。山东莱芜泰顺斋食品有限公司投资200万元建设“山东泰顺斋南肠博物馆”,在附近中小学建立“口镇南肠”体验室。日照黑陶面向社会各界开展“陶艺课堂”系列活动,2016年面向中小学生举办传承活动63期,3000余中小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共接待全国各地参观人员8000余人,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阳谷县状元红文化家具有限公司每月定期举办“开放式木雕车间”展示活动,吸引广大群众参观体验,取得很好效果。
(七)培养了一批传统工艺领军人才。各地、各企业高度重视传统工艺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培养了一批传统工艺领军人才,淄博市振华公司高薪聘请国内著名琉璃艺术大师为顾问和艺术总监,每年筹集100万元资金补贴工艺美术大师和优秀技师,开展以师带徒、技艺传承活动。目前,公司拥有国家级艺术大师、设计艺术师2人,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10余人,中高级技师、技工200余人。德州梁子黑陶文化有限公司拥有10余位工艺美术大师、26位工艺美术师为核心的近百人的专业队伍。
(八)涌现出一批传统工艺出口创汇重点企业。各地、各企业立足于讲好中国故事,立足于深化文化交流,立足于扩大海外市场,积极加快非遗走出去步伐,全省涌现出一批传统工艺类出口创汇重点企业,青岛即发集团有限公司辖设30多个公司和分厂,拥有员工1.6万人,产品出口日本、美国、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5000余万美元。临沭晴朗工艺品有限公司依托临沭柳编项目,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2016年实现自营出口创汇900万美元,彰显并扩大了我国、我省非遗产品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