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我们的中国梦·当好文艺轻骑兵”山东省文化馆冬春系列文化惠民演出走进济南市甸柳社区,歌舞、相声、双簧等节目,让社区居民交口称赞。当下,山东广大文艺工作者正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精神,延续近年来所坚持的“写人民、演人民、为人民”方向,让下基层的文艺更“接地气”“有人气”。
节目小而精,深受基层欢迎
这几年,山东省文化馆副馆长徐永生没少组织下基层演出。
“谁都希望台下观众坐得满满的,但前提是你的节目质量要过硬。”据徐永生介绍,经过几年的琢磨、锻炼,山东省文化馆“储备”了一批小而精的节目。
“到基层演出时,我们不是搞‘套餐’,不是有什么演什么,而是多让群众‘点菜’,让群众选择,从而有效提升了演出的吸引力。”徐永生说。
2017年8月,山东省文化馆牵头组织3个文艺小分队,深入沂蒙革命老区演出。“经过前期沟通,我们了解到老区民众更喜欢听一些耳熟能详的红色歌曲,所以演出内容向这方面进行了倾斜。”徐永生说。
对于上述情况,山东省吕剧院院长蒋庆鹏也感同身受。作为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吕剧上百年的发展涌现了很多大型舞台剧目和经典小戏。“哪些能下乡,哪些不适合下乡,我们都要根据群众的反馈来定。”蒋庆鹏说,山东省吕剧院近年来通过下乡,发现吕剧传统小戏更受百姓欢迎。时长短、内涵丰富、寓意深刻,这都是小戏的优点。
如今,在送戏下乡的过程中,山东很多地市都能积极适应农村地区观众群体分散、条件简陋、农闲农忙时节分明等实际情况,组建多种形式的演出小分队,深入农村进行演出。
蒋庆鹏认为,文艺下乡不能“贪大求全”,不能搞“面子工程”。“通过一支支小分队,把一部部经典剧目送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近距离观赏表演,这种形式值得推广。”他说。
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好作品 近年来,山东文艺战线涌现了一批“通民气”“接地气”的优秀艺术作品,包括反映农村村委普选的吕剧《选民老冤蛋》、抨击过度人情往来的莱芜梆子《随礼》、赞扬新农村建设的四平调《夸夸俺的生态村》《惠农政策到俺村》,倡导文明新风、移风易俗的两夹弦《退彩礼》《都愿意》等。这些作品在文化惠民演出舞台上都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相当一部分作品还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入选了全国性展演展示活动。
“群众愿意看什么题材的节目?不是天马行空、无中生有,而是来源于生活、取材于老百姓身边喜闻乐见的故事。”菏泽市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主任侯彦丽表示,中心每年在定陶区演出数百场次,现实题材的剧目占了很大比重。
“老百姓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火热的现实生活是创作的大舞台。”侯彦丽说,到村里演出现代戏,村支书、村主任都热烈欢迎,“他们告诉我,中心的演出弘扬了正能量,也起到了抵制不正之风的作用,让乡风民风更加淳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这点明了文艺下基层的关键。”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张积强说,“很多国家级、省级的文艺团体,专业水平自不必说,但要想创作有温度、有筋骨的作品,光靠专业水平还不够,还得踏踏实实向群众学习,在生活中汲取灵感和素材。”
努力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为进一步拉近与基层民众的距离,山东各级文艺院团近年来加大了文艺下基层的力度。多种形式的文艺小分队,纷纷到基层采风写生、创作演出,赢得基层群众认可。
济南市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组织文艺工作者有针对性地排练了一大批精彩的文艺节目,并将公益演出资源向全市贫困村倾斜;临沂市沂南县成立了群众文艺创作小组,重点围绕当地的城区棚改工作、文化精准扶贫、弘扬传统美德等,深入一线采风,创排出小品《拆招》、相声《三过家门》、独幕话剧《六号病房》等多个受群众欢迎的作品;淄博市高青县鼓励各村组建民间剧团,通过聘请省市专家指导、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等形式,对这些“微剧团”送戏下乡进行扶持……
从田间地头到厂矿学校再到社区舞台,山东各级文艺团体正努力“下沉”,为群众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
山东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张东林说,文艺要把视角对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生活,才能更具生命力。文艺的责任是用好的作品,为广大农村和基层群众送去欢乐,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