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省厅动态

山东“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文化强省建设鼓舞人心
时间:2021-06-18| 编辑:杨倩|【
   山东省省长龚正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坚持把“走在前列、由大到强、全面求强”作为总体思路要求。
    作为全面求强的八项“开拓”之一,报告关于“发挥齐鲁文化资源丰厚优势,开拓文化强省新途径”的论述,引起代表、委员热议。
    坚定文化自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齐鲁大地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史文化悠久,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强省建设最深厚、最持久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山东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实现由大变强?首先,离不开强大的精神支持。把文化软实力摆上重要位置,是政府工作思路的一大转变。”列席省政协文艺界别分组讨论的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陈鹏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充分挖掘齐鲁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和“大力弘扬‘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印象深刻,他认为,这些理念将文化的历史性与时代性有机结合,回答了文化自信从哪里来、山东在全国树立何种文化形象的问题。
    政协委员孟鸿声说,山东是“书圣”王羲之和杰出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乡,拥有全国一半以上的秦汉魏晋书法经典文化遗产,近年来,山东书法家在全国各项书法“国展”中获奖数量遥遥领先。“在资源存量方面,山东书法拥有充分的文化自信,但在顶层设计、人才环境、对外推广等方面,尚需向书法强省迈进。”孟鸿声建议,按照今后五年“由大到强”的整体部署,山东书法应顺势而为,加强顶层设计、丰富对外交流,并提升现有书法展览品牌的学术档次和政府支持力度。
    围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许多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也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关注。政协委员张星斗举例说,历史上,运河文化与它流布区域的文化元素碰撞,产生了一些新的文化现象,甚至形成了一批文化遗存。如何挖掘其当代价值,同样值得关注。
    文化民生受关注
    围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龚正透露,山东将进一步提高文化惠民水平。启动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第二个五年规划,组织开展“思想强农”工程。实施文化惠民提升工程,办好第二届山东文化惠民消费季。大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探索实施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加强规范引导,鼓励文艺院团创作和演出。创新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方志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开工建设山东自然博物馆,支持建设一批民办博物馆,持续推进县级档案馆建设。完成省市县三级第二轮修志和一年一鉴任务。办好第五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第十一届山东文化艺术节。
    有关文化惠民、改善民生的话题,在“两会”代表委员中引起热议。
    “一次下乡演出,我们看到村活动室摆放着整套莎士比亚全集却无人问津,十分可惜。长期以来,供需不对等现象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比较常见。”政协委员董旋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探索实施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加强规范引导”,在文化惠民过程中做到有钱办事、有人主事、有章理事,十分必要。董旋建议,文艺院团要时常思考观众所需、思考自身吸引力何在,以此激发创作活力,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厚的精神食粮。
    政协委员杨波以山东博物馆的具体实践为例,建议做服务、做项目要有思路、有布局,有“做大做强”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文化成果全民共享。杨波介绍,山东博物馆有简帛文化展等特色展览,每年举办丰富多彩的巡展,亦常与地市博物馆联合办展,靠品牌和活动创新运行机制,提升了话语权和知名度。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如何为乡村建设带来福祉?政协委员李传恒建议,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要充分发挥自治、法治、德治作用,推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管理办法,提升群众的法治信仰和道德自觉,实现乡风文明。同时,通过乡土文化挖掘,彰显地域特色,重拾乡村自信。
    共谋发展新路径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后五年,是走在前列谋新篇,开创强省建设新局面的关键突破期”。开启文化强省新征程,需破解哪些实际困惑?代表、委员们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建言献策。
    “为什么活动做了很多,有深入影响的不多?山东人谦虚好客、彬彬有礼,这种文化性格容易在一些活动中追随别人,缺失自己的主张。”政协委员张望建议,山东文化界要注重形成自己主导出来的、符合时代审美的理念,打破“大而全”的观念,找准定位,展示特色。
    理念、观念问题也引起人大代表王振华的重视。他坦言,山东是演出和文化展览的“洼地”,观众不习惯买票进场,而是喜欢要票。文化产业贡献度与发达省份相比尚有差距。从文化企业角度,王振华建议,做文化产业要善于讲故事,善于做“无中生有”的文章。
    陈鹏认为,文化的“高峰”是代表一个时代的作品和人才,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必然需要经历“大深入” “大吃苦”。针对艺术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他举例说,新立项作品获得扶持较容易,而针对加工提升作品,各层面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产生“高峰”的机制不足急需引起重视。“与此同时,山东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还要从坚持国际眼光与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前实际、把握时代审美特色等方面下功夫。”
    “山东文化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一些高校、艺术院团的中青年专家‘出走’到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文化更为发达的省份。一方面,我们尚缺文化人才出‘高峰’、出带头人的机制,另外,一些艺术人才忙于‘赶场’的风气,致使他们不能潜心创作。”在分组讨论中,政协委员常朝晖的一番话引起共鸣。
    政协委员徐青峰建议,围绕文化人才建设,有关主管部门应就机制、待遇、保障、督导等形成规划细则,形成齐抓共管的联动办法,充分提升重视程度。
点击添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