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认为,让群众在基层文化活动中唱主角,让基层群众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参与者、生力军,文化惠民工程才能深入、持久、有成效。他们希望文化活动“常下乡”“长在乡”——
祈福庙会、迎春花灯、文艺演出、主题展览……记者发现,2018年的春节充满了浓浓的“文化味道”,一系列传统文化与流行元素融合的文化活动很受市民和游客的青睐。
文化下乡 处处皆“盛宴”
既有新年的喜庆,又有浓厚的文化气氛。春节期间,众多泉城的市民及外地游客扶老携幼,漫步在趵突泉公园内观赏花灯,感受散发着浓郁传统气息的年味儿。
不仅是趵突泉,大明湖、护城河两岸、宽厚里,也到处挂着火红的灯笼,搭台唱戏的、捏泥人的,遍地开花的群众文化活动和蕴含乡音乡情的地方戏,被摩肩接踵的人群围拢起来,组成了狗年新春一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盛宴”。
其实,这不过是全省迎新年文化活动的一个侧影。据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新春文化活动,自2017年12月中下旬就开始启动,一直持续到3月中旬。
“这也是省文化厅连续第九年举办新年主题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节日期间,共组织各类专业演出400余项6000余场、美术展陈93项、群众性文化活动433项、系列非遗展演展示活动860余场。”该负责人说。
城市新春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节日里的文化演出同样精彩连连。省文化厅组织省直院团组成了23个文艺演出小分队,赴基层开展送文化下乡演出,采取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给广大乡村群众带来节日的“文化大餐”。并且,在总结去年文化惠民消费季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更加低廉优惠的剧场门票,服务好节庆期间民众的文化生活。该负责人说:“节日期间,各地方文艺院团精选优秀剧节目,集中演出力量,突出重点时段,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高水平文艺演出,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个性化欣赏需求。”
与此同时,各地还广泛开展送图书(报刊)下乡、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举办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开办乡村(社区)儒学讲堂,积极引导当地文化活动、培养农村本土文艺人才,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与此同时,我省将继续发挥非遗资源大省的优势,努力办好山东省第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月,以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展示我省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成果。
记者了解到,今年2月8日至3月18日,是山东省第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月,这期间,省文化厅还启动或举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好非遗故事”大赛、“我身边的非遗”全省微视频大赛、“走进新时代、展现新面貌”全省剪纸专题展、“齐鲁风韵·匠心传承”——首届山东非遗传统技艺大赛、迎新春灯谜会和元宵佳节文艺演出等活动。
“文化年味儿” 遍地放异彩
近日,在沂水县龙家圈街道综合文化站前的广场,伴随着喧天锣鼓和阵阵乐声,龙家圈街道“魅力西城”广场舞大赛开赛了。该街道后马荒村的孙作兰阿姨与村里的姊妹们一大早就来到会场的后台,比划着广场舞动作,进行上台前的最后排练。“一会就要上台了,争取拿个好名次,不仅可以去参加全县的比赛,还能到各个村里去表演。”孙作兰说。
孙作兰能够参演活动,得益于沂水县推出的一系列文化惠民新举措。据了解,该县着力打造立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提高群众文化满意度为核心,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在送文艺下乡上寻发展、求突破、抓普及、创特色,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多样文化节目丰富广大群众精神生活,让居民看节目、观演出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同时也为居民提供展示自己风采的免费舞台。
“村口搭舞台,免费看大戏”一直是沂水县建设文化强县和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一环,也是该县构建群众丰厚精神乐土的重要根基。近几年,该县以广场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在送文化下乡上做足了“花样”,通过大力开展“送戏进村”“百姓大舞台”“广场舞培训百千万工程”“公益电影放映”等一系列的文化惠民措施,深入推进公益演出下基层,将品质优、档次高、传递正能量的文艺演出下沉到乡村基层,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精彩的文艺演出,让文化惠民在群众中扎根、开花、结果。
在临沂,新春文化汇演活动同样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临沂市“我们的中国梦”系列文化活动之“贴近群众、服务发展”全市原创文艺作品展演——小戏专场和综艺类专场、“海棠花开”2018李阳迎春画展等文化演出活动好戏连台,拉开了临沂市“我们的中国梦”冬春文化惠民季系列活动的序幕。
在聊城,该市以“宣传十九大,拥抱新时代,共筑小康梦”为主题,演出的节目荟萃近年来创作的文艺作品,包括杂技、歌舞、戏剧、曲艺等多种表演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全市城乡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新年期间举办的系列文化活动,充分考虑城乡群众不同需求,雅俗共赏,城乡互动,体现均等化特点。在城市举办新春音乐会、戏剧晚会、歌舞晚会、合唱晚会等,在农村结合庙会、文化大集、扶贫等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包括送文艺、送图书、送电影、送春联等活动,让群众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寒冬中的一股暖流。”聊城市文广新局负责人如是说。
在德州,该市全面启动了2018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活动坚持“文化惠民、服务群众”的原则,采取市、县、乡三级联动的方式,广泛开展民间文艺展演、春节联欢晚会、美术作品展、杂技剧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据悉,活动期间,德州市组织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280余场。
文化下乡 要“送”更要“种”
在各路送文化下乡的队伍中,有一支队伍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就是全部由省政协委员组成的省政协委员艺术团。
就在春节前的2月2日,省政协委员艺术团再次联手山东画院、山东中山书画院、山东致公书画院的书画家们,来到泰山脚下为泰安的民众带去了新春的祝福。
京剧《蝶恋花》、吕剧《红嫂》、五音戏《王小赶脚》等折子戏以及歌曲、诗朗诵、民乐独奏……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让台下的观众看得如痴如醉,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
据了解,省政协委员艺术团自2007年以来,十多年间一直坚持文化惠民,先后送文化下乡40余次。
多次参加送文化下乡活动的省政协委员、艺术团成员李瑞华对此记忆深刻,她深有感触地说:“文化走基层是政协委员将履职的触角延伸到偏远乡村,贴近基层群众,树立政协委员履职为民良好形象的成功典范。”
在李瑞华看来,通过文化下乡活动,不仅陶冶了民众情操,提升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凝聚了民心;同时,也拉近了政协委员和群众的距离,扩大了政协组织的社会影响力,是扎实推进文化惠民、文化育民的创新实践。
省政协委员常爱玲对送文化下乡活动也是赞叹不已。她认为,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搭的是台,要唱好戏、唱大戏、把戏一直唱下去,还得要靠群众自己。另一方面,地方文艺团体经营困难、日渐萎缩。由此,不少地方的城乡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群众,因“看不到戏”“看不起戏”或“看不到好戏”而处于对文化的焦渴状态。
“故而,送文化下乡应该转变到政府送文化和农民办文化结合起来。既有相关部门、专业文艺团体的送文化下乡,又鼓励、引导农民自办文化,再加上支持社会力量到农村兴办文化实业,举办文化活动,有了这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才有可持续的内在动力。只有让群众在基层文化活动中唱主角,让群众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生力军,文化惠民工程才能深入、持久、有成效。”常爱玲说。
这两年,群众身边的文化阵地多了,享受到的各种文化大餐也多了,文化下乡活动给乡亲们送去了一份份文化礼包。但基层群众也反映“不过瘾”“不解渴”,希望文化活动“常下乡”“长在乡”。对此,省政协委员董方军认为,送文化,关键要接地气、对胃口。要想群众所想,送群众所需,文化活动方能热起来;同时,要立足于以文化人,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艺作品占领乡村文化阵地。“草根有明星,高手在民间,这两年许多地方都办起了农民春晚、农村广场舞大赛等,便是生动的例子。”董方军说。
在这个初春,撒向齐鲁大地山乡沃土的文化种子,正在破土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