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第十一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将举办。这是山东冲击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备战,也是检验近年来艺术创作成果的难得机遇。山东省文化厅艺术处负责人介绍,当前,全省正着力加强艺术创作的扶持与引导,文艺精品“两个效益”落地工程稳步实施,艺术创作由“高原”迈向“高峰”的步伐愈发坚实。
3月31日,日照市五莲县召开文艺(戏曲)创作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大老实发飙》进行了热烈讨论。该剧剧本由五莲县文化馆原馆长张玉贞创作,以扶贫为主题,通过正反两面人物展现矛盾冲突,情节扣人心弦,语言富有地方特色。此前,剧目由五莲县茂腔剧团申报,成功入选国家2017年度戏曲剧本孵化计划小戏项目。
围绕热点题材,近两年山东文艺界持续深入基层,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养分,多部“接地气”的作品涌现出来。
同时,山东各地还不断加强重大现实题材的创作力度。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主题,一些文艺院团推出了一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舞台艺术精品。
4月2日,枣庄市启动大型现代柳琴戏《芳林嫂》的创排工作。《芳林嫂》是用本土题材和本土剧种演绎本土英雄人物的剧目,它以主人公芳林嫂的战斗历程为中心,以铁道游击队战斗史实为辅线,再现了发生在鲁南地区及津浦铁路临枣支线上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壮举。
4月3日,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济南市歌舞剧院、山东青年艺术团联合创作的民族舞剧《乳娘》在济南启动排演。《乳娘》于2017年入选山东省舞台艺术重点创作选题,其以山东民间舞蹈元素为基础语汇,分“生”“离”“死”“别”4个部分,讲述了胶东“乳娘”在抗战时期哺育前线子弟兵后代和烈士遗孤的故事,讴歌了峥嵘岁月中的人间大爱,弘扬了党群一心、军民一家、血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齐鲁情怀。
在当前的舞台艺术领域,人才的缺乏是制约精品创作持续繁荣的瓶颈。山东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培育新人的扶持工程,彰显了新时代的新气象。
4月9日,山东省吕剧院排练厅里,青年演员们正在导演焦黎的带领下,排练新创剧目《双生花》。“这是一部由吕剧院青年演员写的戏,对演员们乃至整个创作团队的成长有重要意义。”焦黎说,近两年省里对青年艺术人才的扶持力度明显加大,让很多年轻人更加有干劲了。
最近几年,潍坊市的艺术创作态势良好。当地坚持以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生产为中心,深入挖掘地方戏曲艺术资源,创作推出了一批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优秀作品。
潍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孙俐君介绍,近两年,潍坊市的茂腔《失却的银婚》和吕剧《板桥县令》等大戏先后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茂腔《红高粱》《非常妈妈》入选山东省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周姑戏《担当》等一批小戏参加全国展演比赛并获奖,入选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项目总数达到9个,实现国家艺术基金四大类项目全覆盖,极大促进了全市的艺术创作与生产。
好的作品,只有不断经过观众的检验,才能淬炼成精品。近一年来,山东各地的舞台艺术演出场次明显增加。
3月29日,现代柳琴戏《沂蒙情》在山东省委党校上演。该剧以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等众多沂蒙优秀女性的真实故事为素材,讲述了沂蒙山下两代红嫂舍小家顾大家、拥军支前的故事,塑造了抗日战争年代沂蒙妇女的英雄形象,艺术地再现了感天动地的沂蒙精神。演出结束后,观众全体起立,报以热烈的掌声。山东省委党校的学员纷纷表示,该剧思想内容好、艺术形式好,戏曲韵味和其他艺术交融,彰显了柳琴戏的独特性和包容性。
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张桂林说,结合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今年起山东将突出抓好农村现实题材创作,重点突出移风易俗、扶贫扶志、家教家风等内容,推出一批优秀专业艺术作品和群众文艺作品,积极传播乡村文明风尚,助力乡村振兴。同时,梳理征集歌剧《马向阳下乡记》、两夹弦《退彩礼》、山东梆子《家有贤妻》等一批反映农村现实题材的优秀作品,今年率先在全省开展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