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省新闻联播

威海市环翠区以文化产业激活新的增长点
时间:2021-06-18| 编辑:杨倩|【

    今年上半年,威海市环翠区新引进落地文化产业项目4个,达成合作意向项目5个,正式投入运营项目5个……既善于引进新业态“无中生有”,又善于融入新创意“老树发新枝”,环翠区以“加快推进中心崛起,全力打造活力之区”为总目标,发挥中心城区区位和资源优势,实施文化强区战略,打造文创产业核心区,提升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实力。

    老矿区+演艺 

    如今的华夏城景区,白天可以饱览湖光山色,夜间可以观赏世界首创360度旋转行走式巨轮观众席、大型山水实景演艺——《华夏传奇》。每逢夏日傍晚,华夏城景区前往《华夏传奇》演艺的山路上,挤满了观看演出的观众,长长的队伍从山顶一直排到山底,每场演出容纳观众1500人,场场爆满,最火爆的时候,一夜双场,3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前来欣赏这场精彩的演出。

    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在演艺问世之前,华夏城的旧址是威海市中心采石场,景区中破坏最严重的6个矿坑就占地936亩,整个范围内44个矿坑累计占地达3767亩,老矿区如同美丽威海身上一处惹眼的伤疤,让人心痛。

    华夏文化旅游集团历时10多年、累计投入40多亿元对老矿区进行生态修复工程,把荒山野岭打造成人文盛景,景区开放以来已接待游客1000多万人次,其中2015年达到160万人次。2010年,华夏文旅集团在老矿区上打造的《神游华夏》首演,由董事长夏春亭创意设计的会“跑”的观众席看台,现已拥有8项国家专利,剧场以观众为中心,观众席前后运行,360度旋转,四周为不同山水形态的大舞台,观众坐不离席,即可在行进中从各个角度欣赏精彩的节目。

    一道精彩的“文化夜餐”,给威海旅游业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以前,胶东半岛旅游线路中绝大部分游客都把青岛作为目的地,威海只是胶东半岛旅游的“过路站”。随着《华夏传奇》的出现和日益火爆,威海旅游迈进了“36小时”时代,威海作为胶东旅游“过路站”的固有格局被逐步打破。

老矿区点文生金,华夏文旅集团成为山东输出文化旅游品牌的先行者。去年9月,华夏文旅集团投资13亿元的一期工程“厦门老院子”景区和《闽南传奇》秀正式对外开放,2个月接待游客20万人次。在陕西西安拟总投资31亿元打造综合体项目,打造华夏演艺《驼铃传奇》室内演艺剧场等,预计2017年与游客见面。

    老厂房+文艺 

    走进威海佳润文化创意园区陶艺体验馆,几间老房子都是水泥地、红砖墙,屋顶是高高的木梁,门口是手工编的门帘,几个社区居民和小学生正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制作陶艺作品。

    “这基本就是老厂房的原貌,我们只是更换了一下门窗,保持旧貌更有艺术氛围。”创意园办公室主任姚颖说。

    整个文化创意园区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是由一处废弃的老厂房改造而成的。“这处厂房1972年建成使用,1991年搬迁,打那之后,厂区逐渐废弃,垃圾成堆、苍蝇蚊子满天飞,一到夏天,味大得不敢开窗。”与厂房一墙之隔的环翠楼街道海城社区居民张兰芳说。

    今年4月以来,威海佳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始利用这处厂房发展文化产业项目。项目投资5000万元,打造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书画艺术作品展览拍卖、写生创作基地、学术交流、陶艺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区。“我们打算每年举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写生优秀作品回顾展、全国创新涂鸦艺术节等大型活动,努力打造国内知名的文化品牌。通过集聚绘画、涂鸦、陶艺、雕塑、艺术衍生品、非遗等各类文化业态,打造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体验性于一体的艺术教育体验基地,培养市民审美能力。”姚颖说。

    无独有偶,由山东艺甸园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利用一家已停业的宾馆进行改建的艺术园区也于今年4月启动建设,即将投入使用。艺甸园艺术园区主要面向国内外艺术写生人群,提供从写生基地的规划布局、建设运营、宣传推广、后勤保障服务到写生作品展示交易、写生学术交流、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等全产业链服务。

    去年以来,环翠区利用已有废旧厂房,6个文化产业项目启动建设,盘活废弃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在废墟上培育出最美的艺术之花。

    老行当+创意 

    一把小铁锤,一根特制的钢针,铁锤敲打钢针,随着瓷盘釉面的“破坏”,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出现在瓷盘之上。在威海一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孙一凯端坐在工作桌旁,一丝不苟地雕刻着自己的作品。“这是一种古老的刻瓷技术,书画与雕刻相结合,是将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表现在瓷器上的艺术手段。”孙一凯告诉记者。

    作为一项老手艺,学习刻瓷的人越来越少,学会之后能守得住寂寞从事刻瓷行业的人更少。“刻瓷作品是无法复制的,每一个都是原创,一幅简单的作品也得需要一周的时间,一分钟敲打上百下钢钉,一幅作品下来,需要敲打几十万次,特别枯燥。”孙一凯说。

    38岁的孙一凯坚持了下来,他在传统的花鸟、动物创作题材的基础上,又钻研书法、人物肖像的创作,赋予了这种传统技艺新的艺术内涵。“我尝试着把刻瓷与威海锡镶和剪纸艺术相融合,让作品更具有地域特色。”孙一凯自豪地说,“威海的一些对外交往活动都邀请我参加,我的作品也受到一些外国友人的欢迎。”

    在环翠区,一些老手艺加上创意,成为文化市场的“新宠”。锡嘴壶始创于1890年前后,一度畅销欧美,后经战乱失传,经过重新挖掘制作,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具有中华民族图腾特色的龙、凤纯锡嘴壶以及十二生肖纯锡嘴壶,受到市场追捧。

    威海的茧、丝、绸业起步较早,一直是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开始,威海出现了裕庆东、日升(红)祥、德源祥等老商号,民间称这三个老商号为“裕红祥”。2002年,“裕红祥”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功,威海丝绸业焕发了新活力。“裕红祥”致力于丝绸产业与文化的结合,开创性地研发出“威海新八景丝巾”,通过特殊工艺将手绘风景印制在丝绸上,使丝巾不再仅仅是穿戴品,更成为有收藏展示价值的艺术品。

点击添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