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以公共文化服务“四化”即“均等化、标准化、社会化、数字化”为抓手,本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实施各项文化惠民工程,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及效能得到完善提升。
一是公共文化政策保障不断强化。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威办发33号)、制定《威海市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威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办法》、《威海市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目录》等。通过顶层设计,为构建具有威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资金、人才和组织等政策保障。
二是公共文化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建立健全覆盖市、区市、镇街、村居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威海文化艺术中心、威海美术馆、市博物馆新馆等大型文化设施先后落成,市财政投入专项资金引进保利演艺公司管理运营威海大剧院。威海市图书馆新馆和威海市群众艺术馆新馆已开工建设。各区市大型文化设施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全都实现免费开放。全市72个镇办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 村(社区)综合文化中心建设正在全力推进,全年完成80%的达标任务。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服务资源数字化建设取得新成效。被国家标准委确定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市级四场馆均已通过国际标准质量体系(iso9001)认证。目前已延伸至县级、镇村级进行试点。结合威海市智慧城市建设,在市民网上打造威海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整合各类公共文化资源,提供实时化网络文化服务。目前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年底前将上线运行。
四是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威海市扶持社会文艺团体发展的意见》已经完成多次修改,正在加快推进中。市财政计划每年安排资金100万元用于社会文艺团体扶持工作,采取政府购买社会文艺团体演出服务和购置社会文艺团体所需设备等方式进行。
五是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逐步增强。着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开展文化民生实事、文化惠民16件实事工作,将完善提升40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大院)、免费送戏下乡500场作为民生实事公开承诺。上半年完成提升工程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78个,送戏下乡349场。全市范围内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幸福威海”系列文化活动,“威海农村(社区)群众文艺汇演”,“威海讲坛”、百姓课堂”公益讲座及“全民阅读”活动,形成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文化氛围。以建设“君子之风?美德威海”为目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和保护,全市2处镇村、17处文化遗产分别被列入全省“乡村记忆”工程试点及文化遗产名单。建立包括国家级保护项目2项、省级28项、市级73项的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共评选出37名非遗传承人。市及各区市均建设“尼山书院”,在城市社区和镇村建设了一批“儒学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