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施行总分馆制,构建一体化服务体系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工作。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大力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有效促进了优质资源向基层倾斜和延伸,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62个镇均建成公共图书馆
如今,对于潍坊青州市弥河镇的居民而言,闲暇时去镇上的图书室借两本书,已是件很平常的事。2014年,弥河镇策划多时的乡镇图书室正式建成。从那时起,很多到镇上办事的群众多会顺道去图书室借几本书。弥河镇文化站站长魏春涛介绍,目前镇上的图书室已与青州市图书馆实现了图书通借通还。“百姓想看而图书室没有的书,经预约后我们会从市里运到镇上。”
弥河镇居民现在享受的阅读红利,是潍坊市近年来推行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的缩影。
截至今年初,潍坊市已基本实现市(县、区)有图书馆、文化馆,镇(街)有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有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目标。全市13个文化馆全部为国家二级以上馆,其中一级馆10个,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12个图书馆中有11个被评为国家二级以上馆,其中一级馆8个,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118个镇(街)全部建有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的综合文化站,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全部行政村均建有达到山东省二类以上标准的文化大院,市、县、乡、村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实现有效覆盖。
“十二五”期间,潍坊市还实施镇图书馆建设工程,投入2000万元,推进县域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体化建设。目前,潍坊62个镇已全部建成公共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实现了县级公共图书馆主导下的文献资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和人员统一培训,为推行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总分馆制夯实了基础。
“聚散结合”增强内容供给
在公共文化机构总分馆制建设中,潍坊市文化部门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强调便民、利民、惠民,在打造文化品牌上做文章,在丰富产品和服务上下功夫,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潍坊市文化馆探索推行群众文化基层辅导制度的总分馆建设模式,其主要内容由建立群众文化基层辅导示范点、建设权利义务约束机制和监督考核评价体系3个方面构成。其中,潍坊决定首批择优建立15个群众文化基层辅导示范点,变被动“等上门”为主动“走出去”,每年举办群众文化活动2000多场,辅导群众10多万人次,促进了服务阵地外延式发展。
此外,当地还借助辅导示范点举办高层次艺术培训、文艺骨干汇演等活动,有效承接文化馆部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形成“文化馆专业人员—社会文艺团体—参与群众”的服务模式,把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艺术资源送到基层,有效改善了基层演出设备相对匮乏、文艺爱好者得不到系统培训等情况。
总分馆建设的实践陆续在潍坊各地展开。潍坊市图书馆充分发挥核心辐射作用,深入推动资源整合,全力打造以市图书馆为龙头,以区图书馆为核心,以街道分馆为纽带,以社区图书流动站和图书流动车为基础,以企业、学校、部队等行业系统图书馆联合加盟为补充的一体化图书馆服务网络。潍坊各县市不断完善“两公里公共文化机构服务圈”,将各项公共文化服务全部纳入“县—镇街—社区—村”四级文化网格,配备网格文化管理员235名、网格文化信息联络员7236名,同时在农家书屋设立18处图书流动站,定期将图书进行流动送还。
社会力量成有益补充
社会化发展是公共文化机构总分馆制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潍坊市文广新局文艺科科长孙杰介绍,在推行总分馆制过程中,潍坊积极拓展政府购买范围,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首先要做到资源均等。”孙杰表示,推行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在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水平的同时,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向基层倾斜,有助于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如今,社会力量已成为潍坊各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提升服务效能的有益补充。截至今年9月底,潍坊各市县采取企业冠名、文企结对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3000多万元参与20多个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同时,接受社会捐赠图书42万册、文体活动器材230多件(套)。此外,潍坊市潍城区通过广告宣传置换的方式,将音响公司提供的300多件演出设备用于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潍城区、寿光市、昌邑市成立文化志愿者指导中心,专门负责文化志愿者的招募、注册、培训以及志愿服务管理工作,形成覆盖全域的志愿者服务网络;青州市成立了文化行业协会,通过协会的引领,带动各类民间文艺团体迅猛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数量、规模逐年递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