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省新闻联播

淄博市高青县以建设“小微文化”为突破口 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时间:2021-06-18| 编辑:杨倩|【

    为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近年来,高青县立足实际,寻求突破,从“小”处入手,从“微”处着眼,充分调动和激发各方积极性,全力建设“小微文化”,构建起一张覆盖全县、延伸到基层的立体文化网络,使文化服务惠及每名群众,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满意度逐步提升。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广大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提升,然而文化建设却普遍面临“两难”“四低”的问题。“两难”,一是文化人才大多集中在县级以上,文化活动从基层活跃难;二是基层群众文化素养不高,缺乏文化指导,自我提升难。“四低”,即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标准低,利用率低;传统送文化下乡活动精准度低、覆盖率低。经过认真思考,高青县认识到,单纯依靠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已很难满足基层群众的对文化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必须坚持群众文化、群众参与的原则,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必须提高针对性,变“被动粗放”为“精准对接”;必须千方百计扩大覆盖面,变“抓大放小”为“无缝覆盖”;必须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独角戏”为“大合唱”,才能彻底解决以上问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2014年以来,该县以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为目标,在统筹组织好县级各种大型文化活动的基础上,上下联动,全民动员,积极建设“小微文化”,通过布局“微书苑”、扶持“微剧团”、打造“微课程”、实施“微订单”、培育“微循环”、鼓励“微节庆”,把文化“种”到基层,把人才“留”在基层,让文化从基层活跃,充分发挥“毛细血管”效应,实现了全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无盲区、全渗透。

  布局“微书苑”,全民阅读成风尚 

  随着城区面积的逐渐扩大,群众读书需求的日益增长,县图书馆辐射面小、受众少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群众面临借书难、读书难困境。为彻底解决这一难题,满足群众的读书需求,创新实施了流动图书馆“微书苑”工程,在全县企事业单位、繁华商业街、连锁商店等建设小微图书馆、图书角。“微书苑”工程以自行申报和集中配送为主,有需求的单位自主向县文化部门申报,经县图书馆对相关设施验收合格后,予以挂牌并免费配备不等量的图书,图书产权归图书馆所有,根据读者阅读速度,定期更换。“微书苑”工程与社区、村农家书屋工程紧密结合,强化管理,对利用率不高的村,实行红黄牌警告制度,合理调配图书资源。目前,全县累计建设小微图书馆(微书苑)803个,配备各类图书85万册,实现了县镇村全覆盖,有效解决了群众借书难、读书难的问题。其中高青县行政服务中心微书苑,由于职工多、办事群众多,县图书馆每两个月就为他们调换一次图书,满足了职工和办事群众的阅读需求。

  扶持“微剧团”,下乡演出经常化 

  为解决广大农村群众普遍喜欢戏曲和传统地方戏曲面临失传的现实矛盾,自2014年开始,探索实施了乡村“微剧团”工程。通过组织专业人员调查摸底,在全县筛选出吕剧、京剧、东路邦子、民俗表演等传统专业村50余个,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专业村组建民间剧团。一是聘请省市专家、演员对“微剧团”予以业务指导,快速提升其业务水平。活动开展以来共聘请各级专家10余人次,开展培训活动30余场次。二是落实政府购买文化服务政策,拨付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微剧团”送戏下乡进行扶持,既解决了剧团设备更新问题,又丰富了周边群众的文化生活。近年来,先后涌现出青城东大张剧团、百花艺术团、绿野京剧团等115个草根艺术团体,其中能够演出整场剧目(晚会)的知名文艺团体达到36个,县里共为36个“微剧团”发放文化物资和资金38万余元。这些“微剧团”常年活跃在广大农村,把精神食粮送到百姓家门口,满足了群众需求,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其中青城东大张剧团还自创了《焦裕禄和他的儿女们》等戏曲,深受群众追捧。

  打造“微课程”,培训送到最基层 

  按照“培训到最基层”的思路,自2014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实行了“微课程”培训活动,对全县的文化辅导员、文化志愿者、乡镇文艺骨干、村文化管理员等进行定期辅导、订制辅导,确保他们学得好,用得上,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活动组织能力,为基层文化生活“造血”。县文化馆开设“微课程”文化日常培训班,门类达到13类,每年招收学员2000余人,基本涵盖日常文化活动所需。为方便乡镇文艺骨干、村文化管理员和基层文艺爱好者学习,该县还把课堂搬到了各镇驻地和核心村,通过手把手、面对面指导,专业文艺团体带民间文艺团体,艺术团体带文艺个体等多种培训模式,确保了培训效果。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共组织各类“微课程”培训活动400余次,覆盖了全县的文化辅导员、文化志愿者、乡镇文艺骨干、村文化管理员等,覆盖率达100%。“微课程”培训,将文化的种子“种”到了基层,并不断开花结果,为基层群众培养了一支“永不走”文化服务的“轻骑兵”。

  实施“微订单”,强化服务针对性 

  为充分满足群众对文化活动的不同需求,自2014年开始在全县实施文化“微订单”服务,制作了印有县文化部门联系方式和联系人的“送文化下乡”联系卡,发放到各镇办、村居,实行“订单式”服务,切实提高针对性,避免“为完成任务”而送文化的盲目性。去年以来共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500余场次,涵盖了书画、歌舞、戏曲、影视等多种文化形式。应黑里寨镇闫庙村加强文化建设的要求,县文化部门多次进村指导,去年帮助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拉起了民间艺术队伍,村民们不仅自娱自乐,还代表镇参加了全县的元宵节扮玩汇演,成为文化“精准扶贫”的典型。今年,该县又在文化“微订单”服务中创新加入“你读书、我买单”活动,读者通过“微订单”向县文化部门申报后,可以从书店自主购买县图书馆未收藏到的图书,看完后将图书送至县图书馆收藏,由县图书馆报销购书费用。这种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微订单’服务,使群众需求得到了精准回应,也让文化工作者切实把准了群众需求的脉搏。这样贴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换来的是老百姓真心实意地点赞。

  培育“微循环”,志愿服务多样化 

  近年来,高青县建立文化人才库,广泛吸收各级优秀文化人才,逐步组建县、镇、村三级文化志愿者队伍,并派出文化辅导员定期进行指导,鼓励他们深入基层、义务指导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通过志愿服务,将文化血液输送到全县的角角落落,并将随时将基层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意见、建议传送回来,实现“微循环”。目前,全县文化志愿者队伍总人数已达3000余人、各类志愿者队伍70余支,涵盖了戏曲、歌舞、健身、器乐、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他们常年活跃在基层,利用节假日、农闲时节进行惠民演出,深受群众欢迎。如县京剧家协会主席李继英同志自退休后志愿从事京剧指导工作,已带动发展草根剧团2个;市群艺馆赵卫东同志自受聘文化志愿者以来,先后多次到该县讲授书法知识,得到县内书法爱好者的热烈欢迎;田镇街道志愿者组建的海韵舞蹈队不但经常深入各镇办、村居,义务指导群众进行广场舞排练,还代表高青在全市“热土欢歌”幸福舞起来比赛中获奖,成了基层群众眼中的“明星”。文化志愿服务就像是延伸到镇村和社区的毛细血管,将文化营养渗透到全县城乡每一个角落,惠及到了每一位群众。

  鼓励“微节庆”,基层文化树品牌 

  去年以来,高青县打破“千村一面,百家标准一致”的模式,破除“遍洒芝麻盐”的工作方法,在统一组织好县级大型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尊重基层单位的传统文化基础优势,深入开展文化“微节庆”特色创建活动,评选打造文化特色镇(街道)、特色村(社区)、特色机关、特色企事业单位,鼓励各单位立足自身优势、发挥特长,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节庆活动。县文化部门安排专人上门指导,帮助搞好大型节庆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工作,提高活动质量和水平。去年以来,全县80%以上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开展了文艺演出,9个镇办、30%的村居组织举办了形式多样的艺术节。扳倒井集团的“二月二、龙抬头、拜酒祖”大典,柳春园有限公司的黄河号子展演,高城镇的书画艺术节,芦湖街道的龙舟节,县经济开发区的桃花节,唐坊镇的稻草艺术节,花沟镇的民俗文化节,以及各村居富有乡村特色的艺术节,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建设新局面,基层文化生活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点击添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