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省新闻联播

泰安市多措并举 大力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时间:2021-06-18| 编辑:|【

    坚持制度先行,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全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政策文件制定,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泰办发〔2015〕32号),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泰政办字〔2016〕33号)、《关于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通知》(泰政办字〔2016〕83号),会同7个部门、单位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泰文广新〔2016〕70号),为加强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指明了方向。

  强化硬件设施,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奠定基础。全面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完成改造提升任务,其中,财政困难县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其他达到二级以上标准,70%以上村(社区)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一是会议调度,全力推进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6月29日,在新泰召开了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推进会,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刘显世、市政府副市长成丽领导出席会议;9月5日、10月11日和11月23日分别召开调度会议,听取各县市区建设进度情况汇报,对加大措施完成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二是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步伐。由党委书记、局长以及分工局长分别带队,对全市进行了三轮督导检查,对在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了整改要求,并以信息简报的形式下发通报到各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印发综合文化站和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明白纸到每个村,以市政府信息市长专报、市文广新系统信息简报、电视台旅游文化栏目跟踪报道、泰安日报专题报道、群众文化艺术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泰安文化网公布等形式通报督导情况,指导各县市区通过建立进度台账,倒排工期,挂账销号,半月一调度,一月一排名,按照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的要求,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部门协同,结合社区建设实际,整合基层各类公共服务资源,统筹推进社区综合性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标准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截至目前全市70%的村建成了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农技推广、卫生计生、便民服务、体育健身等各类公共服务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立了管理和服务标准、评价机制,培育了一批基层文化骨干队伍,初步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综合利用、服务统一提供的目标。

  注重模式创新,为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创造条件。一是广泛开展群文活动,提升群众满意度。下发《2016年泰安市元旦春节文化活动安排意见》,组织引导各县市区、各单位开展元旦、春节期间群众文化生活;举办“击鼓传花·文化走亲”基层群众文艺汇演,从各县市区及市高新区文化走亲演出活动中精选14个优秀节目进行集中展演,为广大市民奉献了一场精彩的群众文化大餐;举办“共筑中国梦·欢乐迎新春”2016泰安市民俗文化月暨首届年货大集活动,按照“扩大节日消费、促进经济增长”要求,以“逛年货大集、品民俗文化”为主题,重点突出民俗展示等内容,挖掘和宣传我市民俗文化,丰富了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活跃了泰安春节期间的文化生活氛围;对接省文化厅承办全省非遗月传统音乐汇演活动,来自潍坊、菏泽、莱芜、临沂、泰安等地市的12个精彩节目让现场观众享受了一场震撼人心的非遗音乐盛宴;举办第30届泰山国际登山节系列活动“慈孝心儿女情”电影《我与母亲的那段日子》泰安首映礼暨吴彦凝放歌泰山音乐会。二是重点打造“一个品牌、两大板块、三大活动”。继续打造“泰安市群众文化艺术年”品牌活动,针对群众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创新文化活动的理念、内容和方式,开展接地气、宜参与、有活力、受众广的群众文化活动,“泰安市群众文化艺术年”活动在全市的覆盖率达到87%,受众和参与人群近500万人次;划分“两大版块”,即在春节期间举办市民民俗文化月,在庙会期间市民美食文化周;开展“三大活动”,即群众文化演艺活动,“寻根传统文化·建设幸福泰安”追根塑魂进家庭、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七进”活动,“泰山文化讲坛”系列讲座活动。三是继续开展文化走亲活动。在县市区之间、乡镇片区之间、乡镇之间、村、社区之间和社区与驻地高校、企业、单位之间六种范围内进行,内容包括文艺演出、书法绘画摄影展、金种子文艺骨干擂台赛,庄户剧团送戏下乡惠民演出等,惠及民众达20余万人次,促进了跨省市和城乡间的文化互动与交流。四是探索实施社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托管工程。推动市、县、乡三级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在社区、农村设立公益文化服务岗位,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筹备设立基层公益文化岗位培训就业指导中心,联合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定期开展各类公益文化培训,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培养人才。采取PPP、众创、众筹等模式,鼓励引导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托管运营公益文化机构,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五是创新模式,实施群众文化艺术微信平台工程。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委托第三方创办微信公众号“群众文化艺术”,开展项目征集、活动信息(文字、图片、视频)发布、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测评,拓宽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方式,扩大群众文化活动宣传渠道。目前,公众号已上传各县市区、高新区、景区、87个乡镇街道、3657个行政村(社区)在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人才队伍培训、传统文化传承等公共文化服务信息3000多条,为新形式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开创了新路径。

  扶持社会力量,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入新鲜活力。一是大力扶持文化类社会组织。定期组织文化类社会组织召开座谈会、培训班,解读国家、省、市文化发展政策和扶持措施;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鼓励引导文化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市、县、乡三级财政共投入720多万元购买“一年一村一场戏”演出服务,其中文化类社会组织参与完成了3615场,占全市任务总量的95%;积极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发动社会组织承办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15000多场次,占全市群众文化活动总量的75%。二是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采取定向招募与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式,拓宽文化志愿者招募渠道,借助微信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文化志愿者网上注册登记、服务记录、管理评价、表彰奖励等功能。截止目前,全市各类文化志愿者已完成注册32600多人,其中驻泰高校专家学者500多名,在校大学生11000多名,中小学教师3000多名,艺术家和社会知名人士1000多名,由志愿者牵头组建的文艺团体3600多个。

点击添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