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转化、创造发展”,不断夯实基层文化基础。曲阜作为孔子故里、儒家文化发祥地,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因地制宜、全面铺开,村村建立阵地。2014年,以“六个一”(即,有一个统一标牌、一尊孔子像、一个国学讲堂、一个道德展室或展板、一个国学经典阅览室或阅览区、一个文化体验室或活动区)为标准,以“人人彬彬有礼”教育学校和“孔子学堂”为依托,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全市所有村居(社区)全覆盖建设了405所“尼山书院”。采取“图书馆出一点、农家书屋拿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的方式,完成所有书院的书籍配备。将图书划分为国学类、儒学类、礼俗类等10个类别,既彰显了特色,又方便了借阅。二是广纳贤才、优中选优,院院配强师资。曲阜百姓对国学、特别是儒学有着深厚的感情,许多群众对儒学有感悟、有研究、有见解,已连续三年评选“十佳儒学讲师”和“新乡贤”1117名。采取“自我推荐、单位举荐和层层筛选”的方式,在广大教师和乡贤队伍中选拔出了解国学、热爱国学、能讲国学的人担任讲师。目前累计开展讲座11万余场次,受众220余万人次。三是量身打造、规范标准,完善体制机制。持续推进“尼山书院”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先后研究出台了《曲阜市“尼山书院”建设与服务标准》等10余项规章制度,形成了从职工到群众“人人有章可循、人人有规可依”的良好局面。
坚持“精心设计、用心服务”,常态化开展基层文化活动。“尼山书院”面向全体曲阜市民免费开放。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活动,进一步做好自选动作。一是“五大活动”丰富多彩。常态化开展经典诵读、国学普及、礼乐教化、道德实践和情趣培养“五大活动”。以村居为单位,广泛开展群众性经典诵读活动;每个书院每周至少两次举办国学讲座;举办道德模范巡回讲座600余场次,感悟道德力量;开展琴棋书画和传统民间艺术传承活动200余次,培养群众文化情趣。二是创新活动扎实有效。依托尼山书院,连续举办了三届全民阅读征文活动,共征文3600余篇;组织了23次精品图书展销活动,售出图书1万余册;开展了“猜灯谜·赠图书”活动,2万余名群众参与其中;举办了6期国学夏令营活动,3500名青少年从中受益;开展了215期国学体验活动,1万余人感受了开笔礼、敬师礼、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的魅力。三是全民阅读蔚然成风。曲阜市级“尼山书院”有国学经典图书3万余册,2016年共接待群众4万余人次;其他“尼山书院”共有图书20余万册,2016年共接待群众12万人次。2016年,曲阜市入选山东省首届全民阅读活动示范市,鲁城街道、吴村镇当选山东省首届书香之乡。
坚持“春风化雨、成风化人”,书院效应日益凸显。从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交汇点发力,依托曲阜独特的文化优势,以“尼山书院”为载体,初步探索出一条古为今用、内外兼修的文化发展之路,让传统文化在当代大放异彩。一是提高了全市居民的道德涵养。以“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为原则,将集中培训与常态培训结合起来,以各镇街、各市直党(工)委为主体,以居民、行政执法人员、旅游从业者、学生四类人群为重点,面向全社会全覆盖开展教育培训。截至目前,累计培训1400余场,受众140多万人次。二是推动了“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通过让老百姓接触儒学、感悟经典,接触模范、感悟道德,琴棋书画、培养兴致,极大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三年涌现出孔子故里儒风好家庭1700个,书香门第2000个,新乡贤1017名,图书馆评为古籍保护先进单位,曲阜有三个家庭入选第二届 “齐鲁书香之家”,位居济宁市各县市区之首。三是培育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后印发《论语精萃》、《公务、商务、服务礼仪丛书》等书,坚持用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市民价值取向,培育形成“尚勤、向善、为公、致和”的社会风气。目前拥有地市级的孝德模范275人,曲阜市级395户孝德示范户,为将曲阜建设成为社会公德的示范区、职业道德的领头区、家庭美德的模范区、个人品德的率先区,持续保持“率先领先、走在前列”新常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