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省新闻联播

宁津杂技传承与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21-06-18| 编辑:杨倩|【
    宁津县是中国杂技艺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杂技具有“惊、险、奇、美、新”的特点,以质朴粗犷、柔中有刚著称。其久远的发展历史、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演出技艺,对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在行内还流传着“没有宁津人,难成杂技团”之说。

  近几年,宁津县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十多个关于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文件,宁津杂技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落实好保护措施,宁津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对宁津县杂技艺校和杂技协会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摸清了杂技保护管理工作的基本状况,做好保护工作的方法及措施,也发现了制约宁津县杂技保护工作的主要问题,提出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杂技保护工作总体情况及对策建议。

  一、宁津杂技的起源与发展

  宁津杂技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代末期,至清代又经历一个辉煌时期,其兴盛其地理环境、民生状况和深厚的杂技文化底蕴有着直接的关系。至20世纪20年代前后,宁津杂技开始走出国门,为中国成为杂技强国奠定了基础,同时杂技艺人取他人之长,吸取了国外优秀的杂技艺术为我所用,从而也发展壮大了自己,使宁津杂技艺术更加完美、鲜活,充满生机。

  宁津的杂技艺人既是艺人又是农民,是一个具有双层身份的社会阶层,凡从事杂技的艺人,无论传承多少代,无论作艺收入有多高,仍把农业为技艺传承、血脉传系的根基,并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得益彰,成为宁津杂技得以传承的重要因素,杂技艺人在生产生活中就地取材,把生活中的美凝练到杂技艺术之中,杂技节目中的道具也大都源自于乡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具。这些都是源于生活的艺术,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原有的传统类节目形式越来越少,而科技含量高的杂技节目正在成为杂技的主体。

  新中国成立以后,宁津县杂技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先后组建了三个县级专业杂技艺术表演团体。1971年正式成立的宁津县杂技艺术学校先后为全国各地输送杂技人才近千名。

  近年来,宁津杂技团与全国各大演出团体合作,参与创作的作品有《红色传奇》《徽韵》《盛世梨园》《水浒天风》等大型多媒体文艺演出,并进行中韩文化交流演出、中沙文艺交流演出等等。2015年宁津县杂技团选送的节目《吊环》获得泰山文学奖三等奖。 2016年在山东省举办的第十届山东杂技魔术大赛上,宁津县选送的杂技节目《绸操》获得大赛一等奖,山东杂技魔术大赛是全省杂技最高规格的比赛。2016年8月份举办的泰山文艺奖评选中,宁津选送的《排椅》获得泰山文艺奖二等奖。县政府每年拿出10万元用于支持杂技团的训练和基础设施建设。

  宁津杂技在给宁津县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很多挑战,因杂技学员难招、专业老师短缺等条件的限制,一度使宁津县杂技走入困境,并出现萎缩现象。为保证这项民间艺术重新走向辉煌,宁津县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着重向杂技倾斜,在培养文化传承人、建设传承基地、聘请杂技演员实地教学等方面着手,使宁津杂技这项艺术在宁津县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走出了一条艰难的突围之路。

  1995年,宁津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2008年,宁津杂技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宁津县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宁津杂技艺术学校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每3年向县杂技团输送8—10名演员。宁津杂技代表性传承人——刘俊昌目前是省级非遗传承人,至今已培养杂技学员100余人。

  二、宁津杂技的传承与保护

  宁津县在杂技保护传承工作中,将改善办学练功条件、引进教师人才队伍,扩大传承教育范围作为工作重点,始终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鼓励和支持传承人传授技艺,培养杂技人才,弘扬地域特色文化。

  1、成立杂技艺术研究会,总结和吸取宁津杂技的精髓,做好推陈出新文章。

  发展宁津县著名学者杨承田及6名杂技老艺人为县杂技艺术研究会会员,对宁津杂技的传统优秀节目、训练方法、发展演变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吸取原有节目的精华,结合当今演练环境及风格,着力做好节目创新。

  目前,县杂技团在原有节目的基础上,创新节目10个,其中团体节目7个,个人节目3个。每增加一个新的节目,杂技演员都会训练很长时间,从动作的编排,演出道具的制作使用等都需要指导老师付出很大的心血,加上难度往往使表演者望尘莫及。但是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经过杂技演员刻苦努力,宁津县杂技团每年都会增加新的节目,为宁津杂技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也给宁津杂技走出国门创造了机遇。近几年新增加的表演节目有《蹬人》《钻圈》《力量》《太空漫步》《单手顶》《绸吊》等。其中《绸吊》《太空漫步》等成为保留节目并在演出中获得大奖。

  2、抓好传承队伍建设,夯实杂技艺术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

  近几年来,宁津县共聘用县杂技团和市级以上艺术团体演员(含县杂技艺校毕业生11人)19人担任县杂技艺术学校业余教练,按照老中青结合的模式,选聘部分优秀教练员、演员作为宁津杂技传承人进行重点扶持培养,为杂技艺术的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县财政每年拨付10万元,用于改善师资力量匮乏、教师养老金保障等问题。

  宁津杂技省级项目传承人刘俊昌,对杂技艺术的教学和传承有很深刻的实践理论,将现代技术和传统理念相互融合,发挥他在传统杂技节目的表演和示范方面比较熟练的优势,带领学校学员先后跟随杂技团从事200余场实战演练。多年来,他先后培养出200余名学员,40多人选入省级以上杂技艺术团体,16人获得国际、国内大奖。

  在杂技艺校教学之余,他还从事杂技艺术的业余教学宣传工作,多次深入文化底蕴深厚的大曹镇野猪李村、保店镇的黄家从事义务教学工作,先后培养30多位业余杂技文化人才。县文体广新局、县杂技艺校及时协调解决刘俊昌在工作、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支持其传承教育工作。

  3、加大传承基地建设力度,不断改善练功条件和办学条件。

  宁津杂技艺校是省级杂技传承基地,目前有35名学员。练习杂技是一项枯燥危险的职业,许多学员练习一段时间后,会因为受不了练功的苦选择放弃,导致能留住的学员不多。

  为此,宁津县杂技艺校千方百计拓展招生渠道,采取到边远地区招生、义务巡演招生等措施,保证学员的数量。同时改善学校的办公条件和居住条件,县财政累计拨付资金160万元,用于改善训练设施、购置服装道具和训练器材,并投资100万元新建300平方米杂技展览馆和300平方米非遗展馆各一处。2016年,宁津县文体广新局通过对外招商,引进资金100万元在省级杂技传承基地宁津县杂技艺校修建1020平方米的练功大厅,将原有的危房练功厅拆除,解决学员练功没有练功房的历史,同时还能举办小型的杂技演出,使外来参观学习的客人能更好的了解宁津杂技文化及现状。整合利用文化资金,投资500万元,修建杂技艺校教学楼和宿舍楼,解决学生上课、住宿条件简陋的问题,吸引更多的学生来这里学习杂技,目前这项工作已做好规划,等教学楼建成后还计划投资60万元,对杂技艺校的校园进行绿化,将杂技艺校建成花园式学校,改善校园环境,使之成为宁津县传承非遗项目的亮点工程。

  4、加大宣传和非遗保护力度。

  近些年,宁津县不断加大对杂技有关实物、资料的收集。县杂技艺校共收集整理杂技历史信函资料135件、传统道具65件、有价值的书刊报纸36份,全部捐献给了县杂技文博馆。

  县杂技文博馆自建成以来共接待游客累计达15万人。坚持每年非遗宣传日期间举办杂技巡回演出,先后在11个社区、街道的168个村庄开展了文艺展演,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营造了浓厚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氛围。县杂技团积极开辟国外市场,先后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每年国外演出达百余场,把宁津杂技传播到世界各地。每年国家、省拨发的专项非遗保护资金全部用于杂技传承保护工作。2016年9月27号,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主席、河北省政协副主席边发吉一行接受宁津县文体广新局的邀请,来宁津考察指导杂技的保护传承工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杂技艺术家协会主席、济南市杂技团团长邓宝金,市政协副主席商怀君、市文广新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杰、宁津县主要领导巩洪波、高秀鹏、刘延利、范淑香以及宁津县文体广新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玉江、副局长孙景华和县杂技艺校、杂技团负责人陪同考察。

  边发吉一行先后到宁津杂技艺术学校、康宁湖杂技主题公园和县杂技文博馆实地考察,详细了解宁津杂技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保护措施,并召开座谈会对宁津杂技的发展前景提出宝贵意见。边发吉指出,宁津县是杂技文化艺术之乡,传统杂技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省级杂技培训基地杂技艺术学校,又和吴桥杂技大世界毗邻,发展杂技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宁津县杂技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很好的群众基础,要充分利用杂技主题公园这块宝地,不断充实杂技内容,提升文化内涵,重点挖掘传统杂技艺术形式,表演类型,把杂技主题公园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杂技旅游公园。要充分发挥杂技艺校的阵地作用,多发展传统杂技节目,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要把握好大文化氛围,从小处着眼,把宁津杂技知名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宁津县杂技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县财政比较困难,用于杂技传承发展的保护经费还十分紧张,在补充聘请教练、节目编排与创新方面经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杂技节目的发展和提升。大型团体及演出商的争夺造成我团优秀演员的严重流失,杂技学员的匮乏使后备力量严重不足。目前,演艺水平较高的老演员少,已成逐步减少的趋势;优秀的杂技新人数量还不够,发展趋势不是很乐观。

  二是由于历史遗留原因,杂技艺校教师未正式列入教育编制系列,给教师力量的补充和队伍建设带来负面影响。杂技团没有资金来发展壮大队伍,节目发展也因没有资金支持不能成行。杂技教练数量匮乏,已成青黄不接状态。退役演员不能安置,在职演员工资较低,各种保险无法办理。杂技团现负担着杂技学校的培训费和教学老师的工资,每年13万余元,杂技团属于自收自支单位,本就自身难保还要负担额外费用,包袱沉重已无力支付。

  三、加强杂技保护工作的对策。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实行上级拨一部分,县财政自筹一部分,社会集资一部分等办法,为杂技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2、深入挖掘杂技文化资源,完善档案资料,深入开发杂技文化内涵,争取社会资金投入,更好保护杂技艺术。

  为进一步让传统文化深入到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中,2015年下乡演出200场,遍及全县各个乡镇社区、村庄,观众达到5万人次。将《蹬人》《钻圈》《滚灯》《太空漫步》《草帽》《跳绳》《单手顶》等精彩杂技节目回馈于基层人民。另外增加了小品、魔术、口技等表演形式,并在节目中间巧妙设计了互动环节,在送杂技的同时,也送出了真诚,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杂技艺术的亲近,让传统的杂技艺术回归民间,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点击添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