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六进”普及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家庭,编写系列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培训,市级媒体开设优秀传统文化专栏,组织开展“诵中华经典、学道德模范、做有德之人”等活动,在全市形成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成立1.3万余人的济宁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挖掘和用好丰富的儒家文化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着力成为开展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活动的中坚力量。
加强儒学普及传承阵地建设。加快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干部政德教育基地、儒学人才高地和市文化中心“四平台一中心”载体建设。依托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做好一个书院、一处讲堂、一个舞台、一批精品“四个一”工作,市图书馆持续开展“尼山书院”授课与交流活动。目前,全市公共图书馆建成“尼山书院”12个,建成乡村(社区)儒学讲堂1058个,开展各类国学活动3800余场,参与群众50余万人次。出台了《儒学民间普及推广人才支持计划实施细则》,评选出153处乡村儒学讲堂示范点、153名乡村儒学讲师和20家优秀“儒学社团”。 “乡村儒学讲堂”现象在全省全国引起广泛关注,中宣部、省委宣传部在济宁市召开“山东乡村儒学现象”座谈会、推广善行义举榜现场会,“乡村儒学讲堂”入选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案例,“乐和家园”工作经验入选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示范社区100例。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完成全覆盖,共建成县(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场馆(所)69处,1个县、4个乡镇、18个村入选全省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示范点,成绩位居全省第二。
推动舞台艺术繁荣发展。依托济宁市丰厚的文化资源,坚持舞台精品创作理念,努力创作承载中国梦想、反映时代精神、具有济宁地域特色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杂技剧《大哉孔子》等一批艺术精品先后立上舞台,大型山东梆子剧《孟母》已完成剧本创作。其中,《圣水河的月亮》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优秀剧目奖,《孔子试徒》以及唢呐、板胡与乐队《山东梆子腔》均获群众文化艺术国家最高奖项“群星奖”。力争到2018年,推出1-2部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大型舞台剧目,并创排一批小戏、舞蹈、音乐、杂技等小型精品剧节目。实施地方戏曲振兴计划,建立济宁地方戏曲艺术保护传承体系,推动民间艺术繁荣发展。
着力实现文化惠民演出全覆盖。依托“市民大舞台”“百姓大舞台”阵地,扎实推进“千场大戏进农村、万场演出惠民生”常态化演出和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增加演出场次、提升演出质量。目前,全市152个镇街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三级以上标准,建成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558处,农村文化广场5716个。2016年,共开展送戏下乡近6000场,完成公益电影放映54000余场,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万余场。今年年底前,510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建成综合性文化活动室。力争到2018年,基本实现惠民演出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使文化惠民演出成为丰富基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