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是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历史欠账”多。近年来,临沂市围绕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高群众文化满意度,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初步建成,正在开创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新模式。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建成市图书馆、市博物馆、书圣阁(市美术馆)等一大批地标性文化设施,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创建国家一级馆,市博物馆创建国家二级馆,市美术馆试运行,中心城区“四馆”免费开放,年均接待市民342万人次。全市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全部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9个县区文化馆创建国家一级馆,6个县区建有博物馆。乡镇(街道)文化站全部达到三级站以上标准,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大力推进“五个一”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基层文化小广场、乡村大舞台建设,2016年,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到2698个、文化小广场达到5260余个,分别实现同比增长52%、62%,超额完成省下达的指标任务,初步解决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少的难题。
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多年来,临沂市组织实施“种文化”下乡,设立基层文化培训站100处,开展庄户剧团、广场舞等文化带头人培训,全市庄户剧团发展到279个,年均培训广场舞“舞翎”1.1万人次。2016年,成立临沂市广场舞协会,围绕“孝老爱亲”“移风易俗”等主题,引导广场舞健康发展,全市广场舞队伍达到7300余支,成为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主力军。组织实施“送文化”下乡,扎实推进文化惠民服务,每年组织送戏下乡6200余场,平均每村1.26场,放映公益电影6.4万余场,超额完成“一年一村一场戏”“一月一村一场电影”的任务目标。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村村响”工作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7%,9个县区及市台安装地面数字无线电视,开通后实现免费电视信号全覆盖。组织办好群众性品牌节会,连续举办了14届书圣文化节、16届广场艺术节、16届民间秧歌会、8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形成了“春有诸葛亮、秋有王羲之”的节会格局,城乡文化活动均等服务,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提升基层文化人员服务水平。临沂市文化部门通过争取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社局等部门支持,每年评选20名“乡土艺术人才”,每人每年给予5000元扶持资金,带活周边文化生活。2016年,临沂在全省率先对全市乡镇文化站站长进行了轮训,解决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在编不在岗的难题,先后组织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文化产业创意创新、国家艺术基金、小戏创作研讨、非遗传承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广场舞等专题培训班114期,提升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服务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