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暑假,昌邑市图书馆成了当地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那里不仅能阅读,还有很多文化惠民活动。近两年,昌邑市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水平,投资1200余万元对市文化馆、图书馆进行升级改造。如今,两馆年均开展活动均超过100场。
文化惠民工程一直是昌邑市为民办实事的工作重点。近年来,当地不断围绕“惠”字做文章、出新招。在基层,昌邑市实施的“文化精准扶贫行动”助力10个省定贫困村提前一年建成综合性文化活动室。同时全面启动“海疆文化驿站”工程建设,文化基层服务点已增至36处,构建了广覆盖、高效能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而固定阵地的打造,让昌邑实现了“文化活动周周有、文化展演月月办”的局面。
为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昌邑市提出要打赢“三场硬仗”,包括“培育战”“升级战”“传承战”,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
“培育战”培育传统产业。近年来,昌邑市集中力量培育了4家重点文化产业园区、10家骨干文化企业以及10个重点项目、八大优势文化产业。目前,当地拥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处,市级两处,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升级战”激发发展活力。为推动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昌邑市大力发展文创产品开发、数字影城等文化消费产业,建成3座数字影城,开发人文旅游项目12个。同时探索开发非遗传承体验式基地、古镇古村落保护开发等新兴文化产业,重点对52处清朝民居宅院和49处清末民初民居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实施文化消费品牌引领战略,打造主题鲜明的文化消费活动品牌。2016年,昌邑市共接待游客330万人次,实现文化旅游消费总额34亿元。
“传承战”积淀文化韵味。当地先后开发了丝绸织造、卜庄草编、龙池剪纸等旅游文化商品,推动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这几年,昌邑市还坚持把“建文明城”与“育文明人”有机结合,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实施“四德”工程,培育新时期昌邑精神。当地推动昌邑历史文化和昌邑精神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5000余次,累计3万多小时。筹拍《闯关中》《风雨南洋》影视剧,传播昌邑声音、讲好昌邑故事。同时,深入实施公共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举办培训班17期,培训基层公共文化人才420人(次)、文艺骨干3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