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烟台市围绕胶东特色文化建设,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深入挖掘研究,科学开发利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名录建立、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显著。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收集与整理,采取文字、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抢救性记录,留下了珍贵的资料。迄今为止,全市共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索4210条,共普查到10个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902项;共征集到服饰、生活用具、工艺品等实物4819件,书籍、乐谱、手稿等资料3354件。同时,出版了《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一书,建成了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陈列厅,建立了档案室和数据库,使我市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资料和珍贵实物得到很好的抢救与保护,为非遗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保护名录体系日趋完善。在深入普查的基础上,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省、市、县(区、市)四级代表作名录,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4 项(八仙传说、长岛渔号、胶东全真道教音乐、海阳大秧歌、八卦鼓舞、蓝关戏、胶东大鼓、螳螂拳、烟台剪纸、掖县滑石雕刻、莱州草辫、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渔灯节、龙口粉丝传统制作技艺),省级项目38项,市级项目113项,县级项目450项。其中烟台剪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形成了以市、县级名录为基础,省级名录为骨干,国家级名录为重点的梯次结构体系。
三是保护传承机制初步建立。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办法》,对进入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确立了保护单位,命名了一批传承示范基地,为传承人开展宣传、展示、培训等传习活动提供平台,不断改善传承人的传艺环境。积极扶持“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紧紧依托已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庄户剧团,组织开展非遗展演、传承活动,通过提供传习场所、共建传承基地等形式,充分发挥代表性传承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做好传承工作。目前,共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7人,其中县级代表性传承人387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6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充分利用国家、省级补助资金扶持非遗传承人收徒传艺,建设了1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为技艺传承创造条件。2017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收徒760人,有效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四是非遗保护氛围日益浓厚。每年“文化遗产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及传统节日期间,我市都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展示活动,使群众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群众参与多达30万余人次。莱阳豆面灯碗信俗登陆央视元宵节目,烟台市庆新春剪纸作品展、“大美民间——胶东民间窗花剪纸艺术展”、东海神庙大型祭海祈福民俗文化节、毓璜顶庙会、渔灯节等传统民俗让群众感受到传统年味儿。“文化遗产日期间,烟台剪纸、烟台绒绣传统技艺展、莱州市传统技艺传承人展览展演、牟平区民间艺术展演、长岛县海岛渔村相关的民俗文化活动等,展示了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成果,将丰富瑰丽的文化遗存融入百姓生活。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广场、进军营、进企业“六进”活动。围绕“人人都是文化遗产的主人”这一主题,全市共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17场,市非遗保护中心在银河怡海社区举办“弘扬文化遗产,传承胶东手艺”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邀请烟台剪纸、螳螂拳、彩色泥塑、胶东花饽饽习俗等项目传承人到社区居民中间,展示作品,表演技艺,给市民带来传统文化盛宴,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积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山东省文化产业博览会等重大节会活动,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亮丽名片。注重整合当地非遗资源,集中推出一批以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杂技等为题材的非遗演艺精品,以海阳民俗大秧歌为切入点拍摄的79集电视剧《大秧歌》,分别在山东、江苏、天津、上海等卫视播放,受到观众广泛好评。近年来,海阳大秧歌作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一个典型代表,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暖场演出、上海世博会巡游表演、海阳亚沙会开幕式表演,向全世界展示了来自胶东海滨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引起广泛关注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