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省新闻联播

潍坊:把民俗资源转化为发展新动能
时间:2021-06-18| 编辑:杨倩|【
    今年2月,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在济南召开。会议提出,要集中优势资源,构建布局结构优、支撑带动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在民俗文化资源富集的潍坊,近年来当地文化部门从实际出发,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可供开发的丰厚资源。
    重视乡土文化培育
    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加快推进“文化名市”,推进乡村文化文明振兴,潍坊寿光市委、市政府将2018年确定为全市“乡村文化振兴年”,并在全市范围内举办首届乡村文化艺术节。此次艺术节围绕“文化惠民”和“群众满意”两条主线,充分挖掘展示整合全市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开展文化大比武、大交流、大展演、大表彰等活动,全面叫响“农圣故里·文明寿光”核心文化品牌。
    潍坊在历史上手工业发达,曾被誉为北方的“小苏州”。潍坊刺绣、潍坊风筝、红木嵌银、仿古青铜器铸造、潍坊核雕、杨家埠木版年画等一大批传统工艺都在明清之际兴盛,潍坊在当时有“二百只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之说。这些传统手工技艺流传到现代,成为潍坊的一张城市名片。
    依托政府主体,近年来潍坊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支持非遗设施网络体系,突出地方文化特色,结合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乡村记忆”工程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开展非遗特色场馆建设,为非遗展示、演出、培训、研究和交流提供更多载体和平台。目前,全市已建成17个高标准非遗专题博物馆和300多个非遗项目传习所,公布了14个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和8个校园传承教育基地,规划建设了30个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非遗综合性传习中心,建成一批镇、村级非遗展示室。
    做好非遗资源转化
    丰富的民俗资源如何加以开发利用,是潍坊文化部门不断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潍坊青州市重视影视传媒、表演艺术、根艺雕塑、非遗衍生品等领域,先后开发了《盛世花开》大型历史文化音乐舞蹈剧等项目,拍摄了《范仲淹知青州》《青州人家》等反映青州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的影视剧,将青州宝贵的文化财富以艺术形式继承和弘扬。青州花毽、挫琴、八角鼓、花边大套、青州石雕、山东快书、回族查拳等30余个非遗项目走进青州古城景点。
    2017年,潍坊还举办了第二届传统工艺创意设计大赛,围绕“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的要求,以“创意改变生活,设计促进传承”为主题,充分保护手工艺者的个性,挖掘创造性手工的价值,激发因材施艺灵感和精心手作潜能,促进优秀工艺和元素的恢复和发展。大赛举办期间,系列活动得到了文化文物单位、工艺美术研发机构、文化创意设计企业、传统工艺爱好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中专院校及各中小学校的积极响应,总共收到了近千件(套)参赛作品,作品数量及制作水平较上届有明显提升,充分体现了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的创意和理念。
    增强传承力量后劲
    年画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大众民间艺术,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2017年,潍坊举办了“潍坊年画艺术创作人才培养”项目,邀请匠人为年画从业者授课,提升精品意识。
    非遗传承是关键,而传统的家庭式(家族式)、作坊式的传徒授艺传承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的现代学徒制体系的建立迫在眉睫。在潍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领导下,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近年来联合潍坊市聋哑学校、潍坊市商业学校,在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与口传心授式的传统师徒制、特殊教育与非遗职业教育的创新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潍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孙俐君说,近年来,当地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传承,实施非遗传承“百乡千人扶持计划”,组织全市代表性传承人收徒5000多人,年培训500多人次传承人和业务骨干。同时,潍坊还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编著校园非遗传承教材,在1000余所中小学开设了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武术教学,每年有近5万名中小学生参加非遗学习教育活动。
点击添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