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临淄区根据自身文化产业优势,紧紧抓住中央和省市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以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为总抓手,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核心,以项目为支撑,培植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企业、产品和品牌,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主导产业。
加快推进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按照“建设大景区、发展大旅游、培育大产业”的工作思路,坚持产业化引领、差异化发展的原则,聘请高端机构编制《临淄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临淄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5A级景区提升创建规划》,组织编制特色旅游小镇、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度假区发展规划,姜太公祠、管仲纪念馆等项目扩建提升规划。按照“一带两翼四极十点”规划布局,加快建设56平方公里的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扎实推进齐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临淄·859”市民文化中心、齐古城、姜太公祠和管仲纪念馆改建提升项目,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引进培育一批市场主体,建设10大特色文化旅游景区,打造8个以上乡村旅游集群片区,推出3条以上精品旅游路线,实现东部文化游、西部工业游、北部乡村游、南部生态游多业态协同发展。整合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重点景区和资源,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响“齐国故都、足球故乡”品牌,把临淄建成“特色鲜明、配套完善、功能聚集”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消费引领城市和淄博市的“文化中心”。
健全完善极具齐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提升综合文化站、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百姓大舞台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加快市民文化中心建设进度,推进图书馆和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组织“情沐齐风”冬春文化惠民活动、“临淄之夏”广场文化活动、“乐舞临淄”舞蹈大赛、“齐风雅韵”器乐大赛等活动。深入实施“一村一年两场戏”工程,为基层免费送戏1000场次。扎实推进稷下讲堂和历史文化展示工程,以尼山书院(稷下书院)为主阵地,在全区12个镇街道和464个村居设立稷下学堂,通过“稷下讲堂周周讲”等活动,普及齐文化知识,举办各类国学讲堂。积极扶持村史馆建设,构建起区、镇(街道)、村(居)三级稷下讲堂和历史文化展示网络体系,办好书画、艺术舞蹈、声乐等各类培训班。倾力打造文化品牌,整合文化下乡、文艺培训等活动,在全区开展“暖心文化”直通车工程,通过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把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组建涵盖书法、绘画、舞蹈、戏曲、齐文化研究等多个门类共计1200多人的文化人才库,并根据群众需求,组织人才库中的专家学者,通过“暖心文化”直通车平台,有针对性的到基层开展相关培训,把文化“种”到基层,把场场精彩演出送到村居、军营、敬老院,让各方面群众在文化交流互动中真正感到暖心。
扎实做好齐文化遗产保护。以齐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重点,加强大遗址保护工作,有序推进齐景公墓殉马坑、排水道口、桓公台保护展示工程,依托深厚的齐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文物资源,发挥“情满故都行”山东服务品牌优势,高标准规划文物保护和旅游业态,打造齐国故都“暖心文化”品牌。齐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后将成为群众旅游休闲、娱乐健身、学习齐文化知识的好去处。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完善田齐王陵、临淄墓群安防工程,悉心守护文化遗产,传承文明惠及民生。做好非遗保护,临淄区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省级11项、市级28项、区级214项,非遗保护工作在全国区县级名列前茅。组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