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寿光市不仅是“蔬菜之乡”,当地也非常注重文化建设。近年来,依靠种植蔬菜富裕起来的寿光城乡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寿光市文化部门因地制宜,围绕本地资源做文章,全力打造“农圣故里·文明寿光”核心文化品牌,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星级评定提升服务效能
基层文化设施,向来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寿光根据自身实际,创新推出了基层文化场所“星级评定”模式,制定了《寿光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星级评定工作实施方案》,促进了基层文化场所服务效能大提升。
2017年,寿光在城区打造提升群众艺术培训基地和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同时推进文化精准扶贫,为10个省级贫困村配备了文化设施,为100个村(社区)文化大院配备了文化设施,建成100处村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广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现了全覆盖。
2017年,寿光还积极开展“文艺四季”系列活动,举办歌唱大赛、舞蹈大赛、合唱比赛等30多项文化活动,文艺人才参与热情高涨。其间,当地积极组织“文明之夏”“农圣文化节”“周末群众大舞台”“百场公益巡演”“欢乐乡村行”等群众性文化演出,全年演出3000场次,惠及群众100余万人次;开展“文化下基层·价值观进万家”送演出、送对联、送年画、送灯笼等系列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赶“文化大集”。
当年,寿光积极推动民间文艺团体建设,新成立了吕剧团、民乐团、曲艺社等各类团体50余家,全市庄户剧团目前已发展到200余家。
十大行动助力文化传承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地方宝贵的财富,对于文明乡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中共寿光市委、寿光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寿光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乡村文化文明振兴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总体部署。这在山东的县级层面并不多见。
《方案》提出,将传统文化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学习年度计划,定期邀请传统文化专家及本市志愿者讲师开展传统文化宣讲活动,提升机关干部传统文化和道德素养,提炼、打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单位精神和机关文化品牌。
广大乡村被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方案》强调,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农村(社区),充分利用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大院、家长学校、道德讲堂等各类阵地,组织传统文化志愿者开展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宣讲报告活动。在街道、村落和社区服务中心等显著位置建设文化街、文化墙、宣传栏,组织制作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经典、中国梦、核心价值观专题版面,凝聚社会共识。总结推广圣城街道北关村、洛城街道惠民村试点经验,通过为80岁以上老人办“饺子宴”、过生日等一系列“孝心事”,推选一批先进典型,在全市开展孝心村建设,倡孝行、扬孝风。
2017年,寿光全市各种形式的儒学宣讲开展500多次,受益群众15万人。
创新精神推动文化繁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为乡村振兴战略架起了路径框架,听了以后鼓舞人心,无比振奋。尤其谈到红色基因要传承好。”寿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燕黎明认为,红色基因是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遗产,寿光有不少红色文化资源。下一步应挖掘好这些典型,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放大红色文化的传承力和引领力,通过红色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开展,让红色基因注入血脉,代代相传,时刻教育全市党员干部和青少年一代,不忘初心,继续奋斗,为全市发展贡献红色精神动力。
据了解,今年起寿光将传承保护京剧、吕剧等地方戏剧、曲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对新入选国家、省、潍坊、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的,分别给予10万、5万、2万、1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非遗产业化开发项目按销售额给予相应资金扶持。
同时,推进实施重点文艺创作立项资助及签约作家制度,组织创作一批以“农圣故里·文明寿光”为主题的文学、戏剧、影视剧、音乐等优秀文艺作品,推进广播剧《洰淀湖》、现代京剧《陈少敏》、历史京剧《清河侯》拍摄创作,推动电影《王伯祥》、动漫《农圣贾思勰》在央视播出,打造文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