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文化供给设施。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力促市文化中心竣工,积极做好杂技城竣工验收工作。深入开展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兖州区、曲阜市、邹城市2018年底前基本建成总分馆体系,其他县(市、区)试点推进。实施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达标工程,到2018年底,实现任城区、兖州区等县(市、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泗水县、微山县等县(市、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继续推进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力争2018年底实现全部达标。加快建设乡村(社区)儒学讲堂。
优化文化供给活动。大力推进儒家文化“六进工程”,常态化开展千场大戏进农村、万场演出惠民生等活动,精心组织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推进戏曲进校园。深入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强化实时监管、经费保障、规范放映。大力推进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继续开展“齐鲁农家沁书香”等活动。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精心筹备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共面向全市征集各类主题活动182个,文化互动类服务项目86个,消费季集聚区24处。
优化文化供给作品。以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坐标,通盘考虑、超前谋划,积极组织开展创作展演活动。针对廉政建设需要,精心举办”儒韵清风”廉德剧场廉政短剧展演。打磨提升山东梆子《孟母》,开展全省巡演。指导《清官牛运震》《尚贤村的喜事》《梦回三迁路》等剧目创作生产,推动早日立上舞台。鼓励县级院团生产一批接地气、有筋骨的小型剧目,加大对地方戏曲、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的保护扶持力度。
优化文化供给时间。延长供给时间,启动开馆济宁24小时自助图书馆,该馆是借助RFID新技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新举措,面积近100平方米,有纸质图书8600余册;设置电子图书借阅机,有电子图书3000余册,读者只需使用智能手机里的扫一扫功能,就可轻松把书存入手机随时阅读;设有阅览坐席,可供读者24小时室内阅读。市民办理借书证后即可刷卡进入“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进行免费阅读、借还书等。
优化文化供给方式。办好“文化济宁·百姓讲堂”公益文化讲座,同步开展网络直播。市图书馆联合新华书店举办了“你选书,我买单”阅读推广活动,在活动期间为读者提供2480册待选图书,凡持证读者均可根据喜好自主选择5种图书进行荐购,让读者直接参与到图书馆的采购环节,既可以满足读者阅读的个性化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图书馆采购的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