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省新闻联播

聊城“非遗”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活力
时间:2022-07-21| 编辑:张静|【

  为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聊城市文化部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做好以文化人、以文聚力、以文兴业、以文扶贫的大文章,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非遗保护体制机制,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有益价值,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截至2018年11月,聊城市已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7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1项、省级非遗项目45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8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处,省级非遗文化生态实验区1处,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省传统技艺大师2人。

  一是以文化人,鲜活传承。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在重要时间节点、传统节日,开展非遗主题传播活动,让传统节日成为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成果的重要节日。开展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举办非遗展览展示,教育普及。聊城多所高校、小学开设非遗教室,举办非遗研修课,编写了《雕刻葫芦》《东昌澄泥》《剪纸》等非遗专用教材。在全省率先举办“非遗春晚”,《中国日报》等相关创新节目进行了专题报道。聊城大学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在聊城区域民间音乐、民间美术研究整理方面成果显著,两次获得山东省文化创新奖。注重征集有关家规、家训方面的实物,举办家风文化展,让传统文化融入时代内涵。

  二是以文聚力,扩大影响。不断创新非遗传播方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传播和普及,引导推动全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组织非遗项目参加中国非遗博览会等会展,提高非遗项目知名度。在聊城电视台、聊城日报开设“薪火传承”栏目,拍摄非遗专题片,宣传非遗知识。聊城杂技、剪纸、雕刻葫芦等项目成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和桥梁,成为讲述聊城故事、促进民心相通的“文化使者”,对展示城市文化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利用非遗艺术形式,开展文艺创作。山东梆子《海源阁》《一个也不落下》、蛤蟆嗡《武训舍情》《三起轿》用传统剧种编排新创剧目在全国、全省文艺汇演中精彩亮相,受到好评。

  三是以文兴业,生机勃发。重视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引导非遗项目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东阿阿胶股份公司是首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恢复了部分传统生产线,建设了阿胶博物馆和阿胶文化苑,打响了“滋补国宝”品牌,实现了由卖药品向卖文化的转变。阳谷景阳冈酒业重视传统工艺挖掘,建立了建成景阳冈酒道馆(景阳冈酒器酒具博物馆),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有机融合,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东昌府区做大做强雕刻葫芦产业,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葫芦种植、加工、销售基地。临清贡砖制作技艺克服环保不达标问题,采取新型生物质烧制,让这一传统技艺焕发生机。

  四是以文促农,惠及群众。对非遗资源丰富的村镇,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和历史文化展示工程,通过民俗文化开发,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促进乡村文化振兴。重视剪纸、草编、柳编、毛笔制作、泥塑和食品加工等传统技艺振兴,帮助传承人群增加收入、带动就业。东昌府雕刻葫芦采取基地带农户的方式带动农村特色种植业发展。牛筋腰带等产品通过向群众传授制作技艺,实行统一配料,统一收购,增加农民收入。

点击添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