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省新闻联播

文化东营云平台:让公共文化触手可及
时间:2021-06-18| 编辑:杨倩|【

  东营市坚持以“文化东营云”平台建设引领全市公共文化数字化工作,2016年5月在全省率先建成“文化东营云”数字化平台,经过不断探索、完善,2018年,“文化东营云”迎来了3.0版本的整合升级,构建起体系完善、资源丰富、开放兼容、覆盖城乡、传输快捷、运营高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2018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对东营市创建国家示范区工作进行实地检查验收时,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形成东营特色”列为东营市创建工作五大创新亮点之首,认为“文化东营云”数字平台整合了全市有关文化项目,实现了预约式、一站式、精准化的便民服务。

  一是坚持“一盘棋、一张网”,建设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一站式数字平台。制定了《“文化东营云”数字平台建设方案》《“文化东营云”数字平台互联互通方案》《“文化东营云”数字平台信息考核办法》等制度规范,由文化东营云数字平台管理办公室统筹推进全市数字化平台工作,要求“建设一个总平台,使用一个服务器,共享一个信息系统”,在市级总平台下建设各县区各具特色的子平台,避免平台重复建设、资源不能充分聚拢、服务不能共享、功能不够完善等突出问题,2018年4月,三区两县的区县平台分别搭建完成,完成了全市县级以上平台的互联互通, “文化东营云”实现全覆盖。
  二是 加强“订单式”“菜单式”服务,精准对接供需双方。东营市文化馆“温暖城市、文化润心”、东营区“新六艺”、垦利区“多彩蓓蕾、最美假期”等公益培训课程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贴近需求,涵盖音乐、舞蹈、书画、摄影、文学、计算机、武术、茶艺、戏剧等,而且在课程报名前设置“你点我送”栏目,由群众网上投票决定设置课程,选择上课时间和老师,后台通过大数据分析,评选出最受欢迎的课程,以及各年龄层次的报名情况和占比分布,使得课程在师资、时间、场所上的设置和分配更合理、更科学,更符合市民的需求。针对曲艺爱好者,开设了40多场吕剧和相声专场抢票活动,制作的大型新编历史吕剧《铁门关》首演通过“文化东营云”数字化平台进行票务发放,200余张票当天全部在平台完成预定。针对广大儿童,周末定期开设悦读宝贝绘本故事、尼山书院少儿书法体验课等活动,成为少年儿童参与文化活动的重要品牌。截止2018年12月“文化东营”APP已累计下载57612次,注册用户25880人,在线活动组织超过100次,活动参与人次达5000余次,平均每次活动参与人数超50人次;累计开设在线报名课程124门,参与人群4127人,平均每门课程报名35人,有效提高了传统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供应量和响应人群。
  三是盘活资源,丰富内容,实现平台功能3.0版升级。2016年“文化东营云”平台建成使用,具备活动预约、课程报名等基本功能。2017年我们主要对平台内容进行了丰富和升级,建立了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将文化部门的数字化资源聚集到统一平台,让原本相互独立封闭的系统能够互通整合,完成平台2.0版本。2018年,“文化东营云”迎来了3.0版本的整合升级,新的设计更符合市民习惯,内容细化便于市民参与;增加了县区板块自动定位切换功能,市民可就近参与文化活动;增加文化地图、文化日历功能,“地图+文化”向市民提供文化场馆、文化活动,文化日历提醒用户参与活动;增加大数据分析功能,通过多维度查询和对比统计,为管理者提供优化建议。通过不断升级优化,平台涵盖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具备文化地图、文化日历、培训报名、活动预约、场馆预约、活动直播、悦读书社、活动反馈、培训众筹、大数据分析等十大功能的服务平台。
  四是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提升市县乡村四级文化设施绩效管理水平。全市数字平台的形成,结成了全市的“文化联盟”,不仅在全域东营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服务配送,也为下一步全市基层文化阵地的网络化管理提供了可能。目前,我们已在市级文化场馆和部分县区文化活动场所、基层文化站、文化广场安装了视频、人流监控设备,系统对公共文化场所视频实时监控及各类统计数据的在线生成,能自动统计场馆开放、人员流量、服务提供等数据,为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考核常态化、精细化、科学化发展提供有效手段和支撑平台。下一步,我们还将不断优化和调整服务内容,利用大数据分析,加强对基层文化阵地的绩效管理,破解基层文化阵地监管难题。
点击添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