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是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后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主题为“依法保护,重在传承”。“文化遗产日”期间文化部及各地文化部门围绕主题,精心谋划,举办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
一、精心策划,主题展演活动异彩纷呈、影响广泛
2011年“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于6月10日至15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主题活动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依法保护,重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宣传展”,重点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宣传法律出台的重大意义;二是“薪火相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徒同台展演”,来自北京、云南、青海等25个省(区、市)的130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师徒同台献艺,充分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在传承的理念;三是“我们的精神家园——201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展”,从全国两万多幅应征稿件中遴选出221幅(组)作品,生动反映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状况、存续状态和保护成果。主题活动引起了首都各界群众的浓厚兴趣,观众络绎不绝,许多人举家前来参观。
二、全面动员,各地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具特色
“文化遗产日”期间,各地结合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精心组织上百项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由文化部、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包括7大类286项活动,荟萃了国内外190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000多名国内外代表与会,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旅游组织、72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名外宾,参与各项活动总人次逾570万。河北省举办了庆祝第六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暨第四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上海市举办了“枫林韵”首届上海剪纸大赛,广西壮族自治区组织了民俗踩街踏歌行,甘肃组织了千人锅庄舞表演,新疆举办了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大展,安徽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开展了“走进保护区——新闻媒体集体采访活动”,广东策划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等。在今年传统节日端午佳节期间,文化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浙江省嘉兴市共同举办了2011年端午节庆活动,举办了赛龙舟、裹粽子、制香袋、挂艾草、喝雄黄酒等活动,展现了端午民俗的独特魅力。国家图书馆举办了“册府琳琅,根脉相承——中华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展”,以文献、实物和活态展演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我国目前仅存的敦煌舞谱、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及入选世界记忆遗产的《本草纲目》刻本等近二百种珍贵历史文献及其中记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走进澳门,中华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
受文化部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于6月11日至16日在澳门举办了“根与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这是澳门首次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性展览与演出。展览以图文并茂的展板和视频播放的形式,全面介绍了我国瑰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近年来开展的保护工作。专场演出在澳门标志性建筑大三巴牌坊前进行。高亢悠远的蒙古族长调、热情欢快的彝族左脚舞和美轮美奂的朝鲜族长鼓舞等精彩节目,向澳门同胞及世界各地游客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展演活动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加深了澳门同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了澳门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各类传统媒体报道300余篇,网络原创或转载报道44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