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文化遗产日”期间,文化部及各地文化部门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工作的“非遗保护,人人参与”的主题,组织举办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全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大师与公众对话,展现“巧夺天工”
6月9日至17日,文化部在京举办了“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展览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与琢玉、雕镌、陶埏、编扎、髹饰、金作、织绣、画绘等九个单元,集中展示全国23个省(区、市)的100多名工艺美术大师的318件代表作。同时,邀请百名工艺美术大师及其传承人现场展示高超技艺,与公众直接交流,生动地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特点。
此次展览精品荟萃,格调雅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参展大师最多、展陈方式最为生动的工艺美术展示,吸引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每日参观展览的人数都达到一万余人。很多观众专程从外地前来参观,有的观众参观了两到三次,不少观众在留言簿上写道:“来者滔滔不绝,工艺栩栩如生;手法出神入化,去者赞不绝口”、“中华传统文化,实在令人惊叹不已!伟大的工匠,伟大的作品,伟大的民族!不管科技如何发展,传统文化的精髓永远光芒万丈!”、“非遗保护,人人有责,年青一代更应担当起这种文化自觉!”大展期间还举办了领导干部专场暨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近400名部级领导干部参观了大展,对大展的举办给予了高度评价。
6月18日,文化部举办了“留住手工技艺——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论坛”,邀请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等专家、参展的工艺美术大师及有关行业协会负责人就利用生产性保护等方式,促进我国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传承、振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二、大师与学子对话,倾听“天籁之音”
6月10日, “把遗产交给未来——古琴名家名曲进百校”大型系列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拉开了序幕,并在北京大学、中国音乐学院分别举办了音乐会。该系列活动将持续到今年年底,广泛邀请古琴界的泰山北斗和优秀中青年艺术家以及大学琴社到北京、天津、重庆的20余所高校和80余所中小学演出。通过“在琴声中相遇——古琴大师与学子对话”、“播种童心——让孩子认识遗产”等系列活动,让青少年通过了解古琴艺术,加深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热爱,使优秀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三、共庆端午佳节,弘扬“我们的节日”
今年“文化遗产日”正逢端午佳节,这是端午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端午节。为促进端午文化的传承,文化部分别与湖北、浙江在湖北省秭归县、浙江省嘉兴市共同举办端午节庆活动。通过举办龙舟赛、包粽子、插艾草、喝雄黄酒等活动,挖掘端午文化内涵,弘扬端午习俗。各地也举办了文化内涵丰富、富有特色的端午文化活动。
四、全国各地活动丰富多彩,参与广泛
“文化遗产日”期间,各地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和展演活动。北京在全市18个区县开展了119项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活动;山西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演活动,13种活态展演剧目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黑龙江举办“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 海伦剪纸、渤海靺鞨绣、鱼皮镂刻粘贴画、兽皮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承人的现场表演吸引了大批群众驻足和参与;山东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曲艺专场晚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展览;四川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展演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代表性成果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论坛”等活动;西藏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藏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庆典,吸引近万名拉萨市民参加;陕西组织中国剪纸艺术展和《亘古回响》西安鼓乐专场音乐会,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专家、艺人和游客;甘肃举办花儿演唱会、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览和文化遗产知识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