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群星奖优秀节目2011年春节慰问外来务工者文艺晚会在线访谈
  就“我们的节日”——群星奖优秀节目2011年春节慰问外来务工者文艺晚会有关情况与网友在线交流。  主题嘉宾: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副司长李宏,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著名文艺评论家康式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戏剧评论家刘平。
访谈时间: 2011-01-07 10:00:00  -- 2011-01-07 10:00:59
主题嘉宾:
访谈图片 更多>>
 2011年1月7日,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副司长李宏,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著名文艺评论家康式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戏剧评论家刘平,接受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专访, 就“我们的节日”——群星奖优秀节目2011年春节慰问外来务工者文艺晚会有关情况与网友在线交流。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戏剧评论家刘平访谈现场留影。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 陈静 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

 2011年1月7日,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副司长李宏,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著名文艺评论家康式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戏剧评论家刘平,接受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专访, 就“我们的节日”——群星奖优秀节目2011年春节慰问外来务工者文艺晚会有关情况与网友在线交流。图为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著名文艺评论家康式昭访谈现场留影。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 陈静 摄。

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著...

 2011年1月7日,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副司长李宏,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著名文艺评论家康式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戏剧评论家刘平,接受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专访, 就“我们的节日”——群星奖优秀节目2011年春节慰问外来务工者文艺晚会有关情况与网友在线交流。图为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副司长李宏访谈现场留影。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 陈静 摄。

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副司长李宏...

 2011年1月7日,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副司长李宏,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著名文艺评论家康式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戏剧评论家刘平,接受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专访, 就“我们的节日”——群星奖优秀节目2011年春节慰问外来务工者文艺晚会有关情况与网友在线交流。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戏剧评论家刘平回答主持人提问。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 陈静 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

 2011年1月7日,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副司长李宏,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著名文艺评论家康式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戏剧评论家刘平,接受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专访, 就“我们的节日”——群星奖优秀节目2011年春节慰问外来务工者文艺晚会有关情况与网友在线交流。图为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著名文艺评论家康式昭回答主持人提问。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 陈静 摄。

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著...

文字实录  
  主持人 亲爱的各位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参加由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和中工网共同举办的这次在线访谈。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中工网主持人申帅。今天我们将围绕“我们的节日”——群星奖优秀节目2011年春节慰问外来务工者文艺晚会的有关情况与各位网友在线交流。首先介绍一下今天来到现场的三位嘉宾,他们是: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副司长李宏,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著名文艺评论家康式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戏剧评论家刘平。也欢迎广大网友在线留言,一起参与互动。 [01-07 10:06]
  主持人 李司长,节目一开始,首先向您提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以这样一个主题举办这次活动,活动是什么时候开始筹备的? [01-07 10:08]
  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副司长李宏 这次在岁末年初的时候举办这样一次主题晚会,具有很大很深的背景。从大的背景来说,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民生,我们一直倡导“三贴近”: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现实。我们还大力倡导“双服务”: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作为政府文化部门,我们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实行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在这种大背景下,近年来,党和政府特别关注一些特殊群体,比如这次晚会的主题“外来务工者”。大家都知道,农民工是我国一个特殊的群体,据有关方面统计,大概现在有1.5亿到1.7亿左右的外出务工人群,这部分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被社会广泛关注。另外一个因素,现在正好是元旦刚过,春节即将来临,两节期间,春节在中国来说是老百姓很重要的一个节日,到了这个时候大家都有要回家过年、团聚的心情,我们选择这样一个时候搞这样一个主题性的晚会,使外来务工者有一种归属感,有一种春节来临欢乐祥和的氛围。所以,这次我们就确定了这样一个主题大型晚会。 [01-07 10:13]
  主持人 康老师,我们在元旦、春节期间举办这场文艺晚会,您觉得这对于外来务工者意味着什么? [01-07 10:14]
  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著名文艺评论家康式昭 一方面,给他们送精神食粮,慰问他们对于当地建设、当地百姓所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也是提供一个展示他们才华的机会,所以有双重的意义。 [01-07 10:15]
  主持人 您觉得这场晚会让您感受最大、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01-07 10:16]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戏剧评论家刘平 第一,看了这台晚会我觉得非常高兴、非常快乐。外来务工人员是中国城市建设的一支力量,他们辛辛苦苦一年,辛勤劳动,文化部社文司和非物质遗产司以及北京市文化局在新年春节期间举办这么一个慰问活动,非常有意义,我看了很高兴,我想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看了也一定很高兴,这是我看这台晚会的最大感受。第二,我从这台晚会里看到了一种“草根”的品质,颂扬的是一种脊梁的力量。所谓“草根”的品质,就是这台晚会都是我们农民工演农民工,而且演给农民工看,这样的节目在其他晚会里面比较少,我们专门搞这台晚会非常必要。从这些节目来看,有些节目非常优秀,比如说《回家过年》这样的节目,我看了特别感动,那里面那位农民工表现出了对老师的尊重,对知识的渴望,他自己本来很想回家过年,但是把自己真的火车票给了急需到他们村里去的那位老师,我觉得他的举动没有什么口号,非常憨厚朴实,但是他的形象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还有《快乐的建筑工》、《羊城打工谣》等,这样的节目也都表现了农民工的生活和他们的情感,我觉得这些节目体现的是“草根”的一种品质,而且它颂扬的是中国脊梁的力量,这一点很了不起。如果跟有些小品晚会那种“娘娘腔”小品来比较的话,我觉得这样的作品才是我们文艺创作的希望和力量。 [01-07 10:19]
  主持人 我们了解到本次文艺晚会是以第十四届、十五届“群星奖”优秀获奖节目为主,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01-07 10:20]
  李宏 因为“群星奖”是我国政府群众文化的最高奖项,“群星奖”的口号是“群众创作、群众表演”,“群星奖”是三年举办一次,2010年上半年在广东刚刚举办了十五届“群星奖”决赛,涌现出了一批老百姓非常喜爱的节目,这些节目出来以后,我们在全国开展了巡演。这次晚会的对象、欣赏者、参与者也都是以老百姓为主,包括几千个北京各个行业的外来务工者,并且有外来务工打工人员子弟学校的学生,还有一些北京市民。“群星奖”的节目无疑对他们来说是感到非常亲切的。我们文化部门这几年有一个理念就是人民群众才是我们文化艺术的建设者,他们不光是被动的欣赏者,他们也是创造者,他们要参与到活动当中,这些节目本身就是来源于基层、出自于群众,所以他们最适合老百姓口味,也最能引起老百姓的共鸣,所以这次主要是以“群星奖”的节目为主。 [01-07 10:24]
  主持人 康老师,您看了这场晚会以后,觉得跟以往的晚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01-07 10:26]
  康式昭 这台晚会如果说它的根本特点,就是为农民工演出、农民工自己演,反映他们自身的生活。所以,我总有一个感觉,他们是来自生活、来自群众、来自现实。我强调是“来自”,“来自”的意思就是,因为我们的群众自身有创造力,他们从自身的生活出发,发挥自身的创造才能,然后把它搬上了舞台,又演给自己的同伴们,演给自己人看,所以它是来自生活,这就无需贴近,因为就是从生活里面来的,这是一个最大的特点。这个特点说明了我们主办者们非常有眼光,为什么?因为他们致力于支持、发挥民众的创造力。我日常看演出很多,看专业演出可能更多一些,在这种情况下,看到我们群众自己创作、自己上舞台演出的这台节目感到特别亲切,从内心里钦佩,感到舒服,感到非常有价值、有意义。所以,我对于我们的主办者们表示感谢,同时为他们有这样的眼光、这样的举措、这样的魄力也感到钦佩。 [01-07 10:28]
  主持人 李宏副司长,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这台晚会是“农民工演、演农民工、农民工看”的晚会? [01-07 10:29]
  李宏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么说,比如其中有一个舞蹈是《快乐的建筑工》,其中16个演员都是深圳的外来务工者,他们平均年龄23岁,都很年轻,他们这次的舞蹈在2010年获了“群星奖”。像演唱《父亲》的男演员,22岁,叫罗帅义,就是北京的一个外来务工者,在北京的外来务工人员才艺表演上获奖。大家看了晚会之后应该会很有感慨。 [01-07 10:31]
  主持人 刘老师请问您是如何看待我国当前基层群众以及农民工文化创作的整体水平? [01-07 10:32]
  刘平 我平时看专业的戏剧演出和文艺演出比较多一些,就我比较来看,我觉得这台晚会的水平,刚才我说它体现着“草根”的品质,颂扬的是脊梁的力量,这实际上是我对农民工表现农民工文艺作品的整体评价。我认为,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讲话,文艺来源于生活,而且应该更高于生活。我觉得文艺只有有生活,才能有它的艺术性、有它的美感,胡编乱造是出不来好作品的。所以,我们晚会的作品有些可能艺术上还不够特别完美,但是它充满着激情,充满着积极向上精神和自我奋斗的一种力量。我觉得这点很难得,这就是我们今天文艺所需要的一种方向。像《快乐的建筑工》、《回家过年》这样的作品,在艺术上不仅来源于生活,而且有一种艺术的美感,像《担鲜藕》、《古琴台》,它们展现的内容的丰富和艺术美感的意蕴,我觉得一般作品是达不到的,甚至不低于专业演出的水平。还有一个作品我很想谈一下,就是《中国好人颂》,这个作品,像一个快板书一样,但是很有艺术性,不是那么枯燥无味,而是很有娱乐性,而且大家愿意接受,这是我的一个感想。我非常看重农民工创作和演给农民工看的艺术作品,我觉得这样的艺术作品是大有希望的。 [01-07 10:35]
  主持人 您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创作热情以及能量? [01-07 10:35]
  刘平 第一,充分发挥他们的创作积极性。从政府角度来说,要为发挥他们的创作才艺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第二,要把他们组织起来,实际上他们搞创作,一是展示他们的才艺,二是自娱自乐和自我教育的过程。我觉得通过这样的文艺作品的创作,农民工对我们的社会、对人生可能有更深刻的理解。比如我曾经看过北京皮村工人艺术团的展演,这次也有他们的节目,他们在“五一”搞过歌曲大联唱,还创作了两台话剧,一台是《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梦想》,另一台是《城市的村庄》,他们的艺术创作跟专业的不一样,但是反映了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带着泥土的芳香走上舞台,让我们看到一种新的艺术发展方向,看到一种新的艺术的希望,我觉得应该很好地发挥他们这种创作积极性,丰富我们社会主义文艺的百花园。 [01-07 10:40]
  主持人 康老师,您觉得目前应该如何加强对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民工群众的文化权益的保障力度? [01-07 10:41]
  康式昭 我觉得现在首先要看到外出务工人员已经成为一个相当大的群体,刚才李司长介绍说离乡外出打工的人群有1.6亿人,这样一个人群是改革开放以后最先涌现出来的一个新的社会现象,这个现象要引起充分重视。要重视是多方面的,包括发挥他们的才能,让他们在建设当中发挥作用。我们今天侧重谈保障他们的文化权益的问题,保障文化权益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满足他们对于文化生活的需要,要把我们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化艺术成果送到他们当中去,要方便他们能够欣赏和接受,这一点我觉得是各级政府部门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我们现在讲,政府买单、民众看戏,这几乎是全世界共有的规律性原则,西方政府也是,并不是把金钱看作一切,他对于他们的民族文化要保护,对民族文化的精粹要扶植。对于非盈利性的演出要保障民众的权益,就是政府要买单。现在农民工需要文化生活,不要让他们工余之后,受到其他不良社会现象或者不良社会风气的引诱,比如赌博、打架斗殴等等。我们能够满足他们正当的文化生活需要,保证他们能够有正常的、丰富的、健康的业余生活,这一点是第一位的。 [01-07 10:46]
  康式昭 第二个方面,要保障他们文化的创造权,或者叫做文艺的创作权,西方叫做保障他们的表达权,就是他们有权利写他们的生活、歌颂他们的生活,创作他们的作品。我们有时候讲到保障农民工权利,经常讲给他们放电影、组织送戏上门、公益演出等等,这些往往还是杯水车薪,以后要采取措施,建立一种机制满足他们的文化生活需求。另一方面,我们不要忽视他们还有文艺创造的权利,这个权利的保障在某种意义上说也许更急迫、更重要,他们自己应该是文艺创作的主体,尽管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也许会粗糙一点、原始一点,但这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文艺创作。一旦他们的文化创造力被激发出来以后,他们自身也会不断地在磨炼当中提高。我们这台节目有很多堪称文艺创作的佳作或者精品,他们的艺术含量、艺术之美往往是我们很多专业创作达不到的。为什么?就因为我们有时候是肤浅的、蜻蜓点水式地反映生活,而他们生活在其中,很多时候他们的作品反映的思想的深刻性,他们提出问题的尖锐性,他们自身感受的深切性,往往超过我们创作出一些浮光掠影的作品。保障权益也要从这个方面做很多工作,比如要创造条件,让他们有展示创作成果的机会,让他们有提高的机会,而且要对于他们创作的成果给予鼓励,包括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要形成一个机制。在这个意义上说,我非常钦佩“群星奖”的设置,因为“群星奖”就是以群众自身的创作和自身的表演为主,而无论是创作还是表演,都是他们创造力的一种展示。 [01-07 10:52]
  主持人 谢谢您的回答。下面到了网友提问的环节,我们来看看网友的问题。 [01-07 10:53]
  网友 一枝梅:我是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请问怎样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才能吸引更多农民工参与? [01-07 10:55]
  李宏 文化部这两年在中央统一部署下,一直在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是针对普通群众的文化需求,刚才两位专家都谈到了一些。群众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普众的文化,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能接触到的,或者说是我们每个人离不开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我们都有我们自己的文化生活。十七大已经明确提出,要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这个基本文化需求包括有文化鉴赏的权利,还包括参与文化创作的权利。文化鉴赏方面的权利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现在更应该关注的是群众参与文化创作的权利,这也是未来群众文化发展的趋势。我们不光是欣赏文化、鉴赏文化、被动地接受文化,我们还要参与文化。我们大家都唱过卡拉OK,看一个著名的歌星、明星演出会从中得到快乐,但是我们自己在卡拉OK唱歌的时候,施展我们艺术才华的时候,我们会得到更大的满足。将来我们致力于从硬件上、从设施上大力发展公共文化设施,比如像文化馆、图书馆,包括一些演出场所、乡镇文化站等。另外,像软件方面的建设,比如各级各地文化部门这几年加大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开辟了群众的公益性讲堂、讲座,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让他们在工作之余有地方去,有书看,有报看,有电视电影看,另外还要有歌唱,有舞跳。这样我们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参与。 [01-07 11:06]
  网友 三峡好人:现在的农民工,我接触过,基本没有时间和金钱去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现在的文化娱乐场所都很贵,能否在全国多搞一些项目,免费为农民工提供文化服务? [01-07 11:07]
  李宏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因为我们现在正在落实中央领导的指示,文化部正在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继博物馆免费开放以后,我们正在大力推进图书馆和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即面向包括外来务工者在内的所有公众开放,让外来务工者有和城市居民同等使用公共文化设施的权利。比如像“政府买单送文化下乡”,这几年一直坚持在做,包括中央一些优秀的艺术表演团体,各省把优秀的艺术资源,由政府买单,特别是在春节、元旦这些重要的节日期间都下乡慰问演出。我们还有送书下乡,我们把一些文化产品送下乡,通过把文化资源数字化,免费提供给全国的群众。 [01-07 11:14]
  网友 穷二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对维护城市稳定,提高精神文明素质很重要,请问下一阶段文化部将采取哪些措施来进一步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01-07 11:15]
  李宏 下一步在中央的领导下,文化部将在全国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制度上、方式上、手段上大力推进各级文化设施进一步为农民工服务。近期我们在组织全国农民工调研,通过对各地农民工文化需求、现有文化生活的情况,包括文化部门开展文化服务当中的问题进行调研,提出文化部针对农民工文化生活的专门意见,最后形成全国性的文化政策文件,加强对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的指导。总之,农民工的文化生活也不光是文化部门的事情,它是全社会的事情。在我们国家目前城市化大力发展的特殊情况下,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对农民的经济权益、法律权益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社会影响很大。下一步精神文化生活将成为农民工若干问题当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使文化艺术真正成为外来务工者、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精神抚慰剂和城乡融合的润滑剂,使文化能发挥这种作用,这是我们的目的。 [01-07 11:20]
  主持人 今天的访谈到这里就结束了,让我们再次感谢三位嘉宾做客我们的访谈现场,也感谢网友一起互动。再见! [01-07 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