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字实录 |
|
 |
|
主持人 大家好,欢迎各位收看人民网的访谈节目。今天作客演播室的嘉宾是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宇先生,欢迎张董,您好。 [07-15 14:35] |
|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宇 你好,很高兴来到人民网,这是第二次来了。 [07-15 14:35] |
|
主持人 今天请张董过来,主要讲一讲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在一年发展的一些故事。我们知道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正式转企改制成立是2004年4月份,首先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十一年的发展对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来说有哪些收获? [07-15 14:40] |
|
张宇 我们转企改制之前是文化部两个很老的文化事业单位,一个叫中国对外影视公司,一个叫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都是成立于50年代,1950年和1957年的两个老的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以后,我觉得还是有了不少的变化。一个最主要的变化,它从过去的文化事业体制变成了一个相对比较好的文化市场主体,特别是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它有一个比较好的表现主题,这是一个变化。第二个变化,这11年来,我们打造出了一支复合型的人才团队。我记得改制的时候,领导部门对我们的要求是做强做大。[ [07-15 14:42] |
|
张宇 做强做大实际上是两个意义,一个意义,比如我们大概从过去单纯的中介这个环节向产业链的上游,比如内容制作,下游,比如说终端营销去延伸和扩大。这一条,大概11年来初步做到了。但是,更重要的是,实际上所有事情的背后是人在支撑着,尤其是我们的名字叫对外文化。人才比纯粹在国内运作的人还要加一个概念,就是他要有很强的对外能力,对外沟通的能力,对外协调的能力,对外谈判的能力,对外合作的能力,对外整合的能力。 [07-15 14:43] |
|
张宇 11年来,如果说我们就讲做了两件事,第一,从单纯的中介机构变成一个已经打通上中下游的对外文化企业。第二,我们已经初步建立成一支有国际市场运作能力、运作经验,而且有一定水平的一支复合型的人才队伍。我觉得这应该是我们两个最大的收获。至于说,我们一共在海外演了多少场,做了多少个展览,举办了多少个大型的艺术节,可能都是这两个工作的一个自然结果。 [07-15 14:45] |
|
主持人 张董,我们现在要把中国文化推出去,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平台力量,我们知道今年集团把2015年称作全球推广年,这样一个年份对于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我们需要在这样一个平台或者这样一个口号下做什么事情? [07-15 14:46] |
|
张宇 我要说明一下,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的两个前身从1950年、1957年开始就已经在对外,准确来讲就是在面对全球。当然,由于五六十年代特定的外部环境,比如说你进入西欧、北美还是有很大的困难。但是,目标肯定还是那个方向。所以,中美建交以后,第一批派到美国的表演艺术团体就是我们派出的。还有很多国家,比如像和韩国,在建交之前派过去的艺术团体也是我们派出的。亚非拉更不用说了,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一大批前辈,在打开亚非拉文化交流这个局面方面,其实是筚路蓝缕、含辛茹苦,做了很多了不起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07-15 14:48] |
|
张宇 我给你举一个例子,我们的中央芭蕾舞团是1959年成立的,大概成立三四年之后,就到友好邻邦缅甸当时的首都仰光去演出,这么年轻的一个团队,而且缅甸那时候是没有国家大剧院的,怎么办呢?你知道仰光有很著名的大金塔,佛塔,就在大金塔下面搭起了露天舞台,我们在那里演出各种古典芭蕾,演《天鹅湖》、演《海盗》,轰轰烈烈演了很多场,为当时我们国家周边外交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07-15 14:49] |
|
主持人 刚刚您讲这个例子,其实是想说什么呢? [07-15 14:49] |
|
张宇 我想说的是,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包括尼克松访华之后,第一个来华的艺术团是我们接待的,叫费城交响音乐团,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都知道,这是个世界名团。我们派到美国的第一个团是我们著名的沈阳大剧团,当时在北美也掀起了一股杂技热。所以,后来我们讲,1973年费城音乐团访华和沈阳杂技团访美是舞台版的“破冰之旅”,把中美之间几十年打不开的文化交流这个局面给打开了。 [07-15 14:51] |
|
张宇 既然有这样一个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以来,我们每年都要在世界上两三百多座城市做大中小几千场的演出,这里头包括大型的、小型的,也包括和人家合作的。你要说是全球的概念,最近一直是全球,为什么今年特别提出这个概念呢?我们现在觉得,我们要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要整合我们的资源,整合我们的渠道,让我们整个走出去之间要有一个相互呼应,不是简单的对亚洲就是对亚洲,对非洲就是对非洲,对西欧北美就是对西欧北美,还是要放在一个全球的大盘子里做。整整59年前,毛主席写过一篇文章叫《纪念孙中山先生》,里面有一句名言,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我觉得把中国最好的文化艺术走出去,走进世界各国的舞台,其实也是我们的贡献之一。 [07-15 14:52] |
|
主持人 张董,如果说我们做对外文化产品的输出,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这个过程我们已经走了很多年了,这样算来。走了65年了,我想在这个道路当中,我们有没有一些困难,把我们的文化输向世界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您有没有感觉到困难? [07-15 14:53] |
|
张宇 有。可以想像,如果现在已经走得很好,我们就不用把中国文化走出去当成一个战略性的任务去倡导、去努力、去规划。如果自然而然,到处都是了,就不需要这样。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其实还是在一个开拓的阶段,一个推广的阶段。我觉得第一个问题,恐怕是文化的差异。比如说,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我说我们中国特别是受过教育的人,对于欧美文化的了解,其实远远多于他们对我们的了解。比如说我们很多人知道《荷马史诗》,知道莎士比亚,知道很多他们的故事。反过来说,知道《水浒传》、知道《三国演义》、知道《红楼梦》的人,大概远不如这么多。我们很多习以为常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是陌生,怎样让陌生的东西被他们理解,如果不理解就不会喜爱,如果不喜爱就不会接受。如果不接受就不会传播,如果不传播,我们就做了无用功。第一,要选择最合适的产品,第二,要比人家做多一倍甚至多几倍的传播和推广,才能最后达到这个目的,这是第一条。 [07-15 14:55] |
|
张宇 第二条,紧跟着第一条的目的就是说,我们需要高水平,就是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的一句话,“高原上的高峰”。这个高原如果是指整个世界的文化,高峰就是在世界文化中也可以骤然而起,也可以让大家认为是最好、最优秀、最光辉灿烂的东西。 [07-15 14:56] |
|
张宇 两个问题,第一是人家能理解、能接受的。第二,确实是代表着世界一流水平。这样的产品,我认为现在还不是很多,需要我们努力去创造,努力去生产。因为我们过去有个说法,鲁迅先生曾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是走到今天,我觉得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再把这句话引申一下,就是说,非常优秀的民族艺术,一定要找到合适的国际形式才能推广出去。 [07-15 14:56] |
|
张宇 举一个例子,一年多前,我们和美国最大的演出公司哥伦比亚,一起安排了一个上海芭蕾舞团的北美巡演。要知道芭蕾舞的演出,连续演个二三十场就是很多了,但那次巡演,在北美整整演了32场,去了22座城市。去之前选剧目,我们和上海芭蕾舞团一起选,选了他们的原创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同时选了一部非常著名的古典芭蕾舞剧,法国的叫《仙女》,《仙女》在古典芭蕾中是一个技巧含量非常高,足以显示一个团的芭蕾技巧和芭蕾水平的一部戏。《梁祝》不言而喻的,又是我们自己的,又是民族故事、民族题材,也非常好看。 [07-15 14:58] |
|
张宇 当时为什么选了《梁祝》,又要去选《仙女》,我想上海芭蕾舞团的本意是说,我们能够既有中国的,又足以显出我们这个团是一个国际水平的,我们可以演这么好的戏,而且演得很成功。于是我们和哥伦比亚公司一起做推广了,推广是22座城市的剧院经理,要把这部戏推出去,当然他们有选择权,而且选完以后,是纳入他们的演出季的。换句话说,是和美国、英国、法国最好的芭蕾舞团是在同一个演出季里演出。最后结果很有意思,他们选了28场《梁祝》,只选了4场《仙女》,为什么呢?我们后来总结,首先芭蕾舞是一种国际语言,用芭蕾舞去承载我们《梁祝》这样一个爱情传奇,走向世界很合适。第二个,同样是中国很优秀的芭蕾舞团的演出,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中国题材,讲中国的故事,而不是去一个中国的芭蕾舞团去讲法国的故事。所以,最后和我们的预测相反了,我们本来以为至少是一半一半吧,甚至说《梁祝》可能少一点,《仙女》多一些,事实证明并不是。 [07-15 14:59] |
|
主持人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怎样把我们中国的民族艺术用国际的形式,大家都能接受的、喜爱的形式传播出去。张总,您刚刚举的是一个例子。如果现在说海外演出是讲中国好故事的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在去年您刚才说是去了200多个城市,几千场演出。还有其他的哪些好的优秀的剧目在那些舞台上得以呈现出来,现在能否给我们举一些例子? [07-15 15:01] |
|
张宇 我随便举一个例子,这几年,我们以华盛顿的肯尼迪艺术中心、纽约的林肯艺术中心这样一批西方著名城市的中心剧院作为院线,我们推出了一个国际的演出品牌,叫“中华风韵”,主要是推中国的民族舞剧,当然里面包括《梁祝》这样的芭蕾舞剧,但是以民族舞剧为主。我们统计了一下,大概先后推出了10多部舞剧,这里面包括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丝路花雨》、舞剧《牡丹亭》、舞剧《十里红妆》、舞剧《妈勒访天边》,大概有十几部。 [07-15 15:02] |
|
张宇 今年春节前,我们把香港舞蹈团的舞剧《花木兰》也推进了林肯艺术中心,林肯中心在美国所有的剧院当中相当于他们的国家大剧院,而且表演艺术中心在全世界的剧场中,大概也是排在最前面的。所以进入那个平台很不容易。最近我们中芭参加林肯中心的艺术节,就登上了这个舞台。因为林肯中心是由十几二十个剧院组成的,但是它的核心就是三大剧院,一个就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大都会歌剧院,一个是纽约爱乐的主场音乐厅,再一个是戴维寇克剧院,就是这一次《人民日报》报道的时候说,它是芭蕾舞的天堂,就是全世界跳芭蕾舞的人,因为它是纽约城市芭蕾的主场,就是在这个主场上,我们年复一年的把我们很多部的舞剧推了过去。 [07-15 15:03] |
|
张宇 舞剧这个形式,它不需要语言,它是一种形体语言,载附着我们那么多的故事,像《妈勒访天边》表现的是壮族的创世神话。《丝路花雨》讲述的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爱情故事,《牡丹亭》是从著名的昆曲改编而来的一部舞剧,《十里红妆》表现的是江南的风土人情。这些都是最典型的中国故事,最典型的中国文化,而且不但是中国特色鲜明,而且地域特色也很鲜明。举个例子来说,敦煌表现的西部特色和《十里红妆》表现的江南风光,肯定是不一样的。 [07-15 15:10] |
|
张宇 但是,由于我们的推广,我们的营销,让这些特色不同的舞剧,在这些地方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前几天人民日报采访时问过我一个问题,说你们出去的成功与否有一个标准吗?我说简单三个标准,第一个标准,就是看来看的人是否是购票的主流观众,我对购票这件事看得很重,为什么呢?如果不购票,很有可能就是组织来的,而且很有可能不是他们的主流观众。购票又很简单,比如像林肯中心这样的国际著名的大剧院,他是有一套完整的票务系统。你是在他的系统里买票还是你自己组织观众,其实一目了然。 [07-15 15:15] |
|
张宇 如果来的是主流观众,说明第一,这部戏本身有号召力;第二,说明你前期的整个推广、宣传、营销是成功的。第二个,演出之后,当地的主流媒体有没有反馈,因为像纽约这种大城市,每天晚上有几百场演出,绝大多数我想不会引起太多的关注,比如纽约,《纽约时报》关注不关注,到伦敦,《泰晤士报》关注不关注,到华盛顿,《华盛顿邮报》关注不关注。我们现在多数演出,我说的这个系列,基本上还是都引起关注的。当然这里面有褒有贬,有表扬也有批评,但是这是艺术批评,是艺术评论,证明我们这些演出达到了他们的水平线,是引起了他们的关注。就是我们的故事、我们的戏剧结构,我们演员的艺术呈现,乃至我们的舞美、服装,其实在他们的评论中,都涉及到了。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07-15 15:20] |
|
张宇 第三个标准是什么呢?就是你是否纳入它的演出季。如果不纳入演出季,说白了是利用人家的空白时间来进行演出。如果纳入演出季,就证明你达到了它的标准,你和他请来的,无论是英国的、法国的、德国的,他们本土的,都是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大家是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竞争,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演出,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07-15 15:21] |
|
主持人 所以我们看到现在这样的结果,现在好的作品都应该是打动全世界的观众。 [07-15 15:21] |
|
张宇 比如今年大家都知道,春节前后,北美正是暴风雪,暴风雪大的不得了,而香港舞蹈团的那部舞剧《花木兰》,就是在这个暴风雨之夜演出,而且是在戴维寇克剧院连演了四场。美国观众是顶风冒雪来看演出,而且上座率九成多,四场都是九成多,1800的场次,其实还是非常受欢迎,非常成功的。
[07-15 15:21] |
|
主持人 面对这样的成绩,作为集团领导人,应该对这样的成绩是欣慰的,每年看着对外文化的作品展示在世界人民面前,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07-15 15:22] |
|
张宇 我想是这样的。第一,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这些年来,国际地位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GDP我们已经第二了,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按照我的一个朋友的说法,我们已经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了。那么,站在中央,我们的经济总量当然非常重要,我们的国家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的作用肯定也非常重要,比如这次伊核会谈最后达成协议,中国在台前台后做着大量的工作,肯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07-15 15:22] |
|
张宇 但是任何一个国家成为世界大国,如果没有文化影响力的增长和扩大,其实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倒是觉得,不是我们这么一个小的公司因为这一点工作而沾沾自喜,而是我们顺应了这个大势,和整个国家的发展,和整个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是相一致的。 [07-15 15:25] |
|
主持人 我们集团现在打造了这么多国际文化精品,张总刚才给我们介绍了演出方面的,在展览方面我们在今年有什么样的创新呢? [07-15 15:26] |
|
张宇 想关心造型艺术的人都知道有一个国际的最高水平的展览盛会叫威尼斯双年展,在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这个展览已经举办了很多年。在当代艺术方面是最高的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个大国,比如像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都有自己的国家馆,中国也有。中国国家馆最近这些年来,一直是由我们负责主办。当然,这方面也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很多支持,我们文化部、中央美院、中国美术馆,我们很多著名的艺术家都在中国馆创造和推出了很多很多的作品,下了很大很大的功夫。 [07-15 15:28] |
|
张宇 我一直想一个问题,我们做演出的人,比如在中国,肯定知道国家大剧院是最重要的。在全世界当代艺术来讲,威尼斯双年展就是国家大剧院。我们不仅能登上那个地方,而且能和那么多国家的最优秀的艺术界同台竞技,其实又是我们国家艺术呈现的另外一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比如我们谈“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其实你注意一下,它不但是一条商贸之路,其实它自古是一条文化之路。比如说,你顺着我们路上这条丝绸之路走,你会发现,很多古老的文明就在这条路上。 [07-15 15:28] |
|
张宇 比如说,古代的波斯文明,古代的阿拉伯文明,东亚西亚的很多伟大的文明都在这条沿线上。我们在这些年的工作中,其中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方面,就是组织阿拉伯的画家们到中国来采风,然后用阿拉伯的画风,用阿拉伯的造型艺术来展现他们眼中的中国,而不止来一次,而是来很多次。我一直想,我们讲展览,往往讲我们到那个地方办了一个画展,我们到那里办了一个雕塑展。但是你想,阿拉伯的画家,包括非洲,同样的活动还组织了很多非洲画家到中国来,也是组织了很多期,画了上千张甚至不止这个数的创作。当他们把这些作品带入他们的国家,以他们自己的名义,和他们集体的名义去展出的时候,其实我觉得那是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的另外一种很好的呈现。我一直想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讲中华文化走出去,包括我们集团有一个口号,就是说让世界成为中国的舞台,但是你千万不要忘了,还有第一句,让中国成为世界的舞台。 [07-15 15:34] |
|
张宇 你注意看,这些年来,无论是相约北京艺术节、亚洲艺术节,还是中国国际合唱节,其实中国把自己最优秀的文化推向全世界的同时,也把全世界最优秀的文化请进了中国。而且很重要的一方面,我们既是文化多样性的倡导者,也是文化多样性的践行者。因为我们请来的不仅是西欧北美发达的东西,在中国我们年年都要请很多很优秀的非洲的,不论是展览、演出来到中国,阿拉伯的展览演出到中国,东南亚的展览演出到中国,我刚刚和人民网总编辑一起在泉州参加了网络亚洲艺术节的新闻发布会,亚洲艺术界从1998年到现在,其实是整个亚洲中央艺术的一个舞台,现在当然包括了网络这个方面了。你想,全世界还有多少个国家,在自己的首都和各地的大城市里头,为东南亚的国家,为中亚西亚的国家,为南亚的国家,为非洲、拉丁美洲国家年复一年提供这么多的舞台,提供这么多的空间,叫他们在中国得到一个充分的条件,为我们带来丰富多彩的全球艺术。在这个方面,我觉得我们很像一个大国。我们对于“一带一路”,我们的说法是共建繁荣。其实文化也是一个空前的繁荣,我们不仅仅把中国的文化送到那里去,我们也希望把最好的文化请到中国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一个共同的繁荣、共同的发展。 [07-15 15:36] |
|
张宇 我记得去年受北京市的委托,我们承办了一个在戏剧方面很重要的活动,叫“戏剧奥林匹克”,被我们戏剧界的老前辈称为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国际戏剧交流的盛举,因为在世的全世界最著名的戏剧大师、大导演,有一大批人,因为这个活动来到了中国,而且包括俄罗斯、德国、美国一大批这种名剧也因此来到中国,两个多月在北京,天天晚上都是好戏连台。在这里面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实际上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扩张了我们的视野,我们才发现好戏、大戏、大师级的导演并不只是存在于大国。现在小国大戏的现象非常的普遍。 [07-15 15:37] |
|
张宇 举个例子说,波罗的海三个国,像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这些国家,都有世界一流的戏剧作品,有戏剧世界一流的产品,不论是从编、导,实际上他们在全球也很著名了,只不过对我们来说很陌生,这是一种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去年有一部戏叫《盐》,后来我发现所有看到的人都感动,所有没有看到戏剧的人都觉得遗憾。说明我们中国的这种文化交流方针,其实让我们不偏视,让我们以全世界为我们的参照性,来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来发展我们自己的艺术。所以,我想中国文化会发展得更好,走得更好。除了我们不断地把自己最好的东西推出去以外,和我们把全世界五大洲最好的东西不断迎进来有很大的关系。 [07-15 15:39] |
|
主持人 张董,我觉得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如何贯通一起,我们会发现一个新的媒介,就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用互联网的力量。因为互联网发展迅猛,而且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李克强总理也提出了互联网+这样的概念,我们也想了解一下,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在互联网+这样的文化产业领域里有没有新的想法? [07-15 15:40] |
|
张宇 前两天也是在人民日报采访中,我讲了这句话,我说“互联网+”不仅仅适用于经济和工业领域,同样也适用于文化领域,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承认互联网的力量,承诺网络的力量,但更多是从传播学的角度,觉得它作为一个媒体,它可以发挥原来的平面媒体,甚至电视媒体、广告媒体还没有发挥的那些作用,我们也知道它的覆盖面,它的海量信息都是很重要的。但是,走到互联网+的时代,我们会发现,还不是简单的一个传播功能,其实“互联网+”会改变很多业态,包括文化业态。 [07-15 15:41] |
|
张宇 举个例子说,众募实际上已经成为文化投资的一种创新、一种新的形式。这个形式的好处,你是知道的,它实际上是融传播、投资、营销于一体了,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创新。过去我们讲传播,就是到媒体上传播,我们讲投资是要另外找钱,我们讲营销,还得去卖票。就是说它都是截然分开的,这中间好象没有那么紧密。而像众募这种形式,借助互联网,就达到这种目的。 [07-15 15:43] |
|
张宇 另外,互联网连接一切。这个连接一切的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说,我们用不着走到美国去,我们就可以借助互联网去传播我们的表演艺术。我们用不着走到法国去,走到巴黎去,我们就同样可以借助这个全球性的这张大网,把我们的东西传过去。今后,我相信还有另外一个现象会出现,实际上已经出现了,就是我们的共同创造,我们现在讲中国创造,德国讲工业4.0,各家讲各家的,但实际上你会发现一个趋势,就是全世界一起做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多。 [07-15 15:44] |
|
张宇 比如说,我们和上海方面一起做了一出很好的演出,这个演出叫《时空之旅》,2005年9月27日开幕的,演到现在演了四五千场,卖掉了将近500万张票,然后观众里面70%以上都是各国观众,总票房大概快5个亿了,作为一个表演艺术,每年演364天,这出戏就是十年前中国的创作者们和加拿大的创作者们一起创作的,是由中国演员演出的,本身就是一个共创,但是那时候没有互联网+。我觉得,有了互联网+以后,这个速度会加快。因为过去,比如说纽约的大牌导演我们会知道,柏林的大牌指挥我们会知道,巴黎著名的舞蹈家我们知道,但是我们很可能不知道立陶宛有什么样的,不知道爱沙尼亚有什么样的,不知道拉脱维亚有什么样的,不知道罗马尼亚有什么样的,不知道匈牙利有什么样的,但是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可以把全球的创作者、全球的表演者、全球的观众,都通过“互联网+”这样的形式,把它聚集一堂,那时候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好东西,好产品、好作品。而且好的传播和营销的形式。你可以无限地发挥你的想象能力,我觉得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07-15 15:47] |
|
主持人 或者说“互联网+”让我们世界的舞台更大了还是更小了,您觉得这个概念该如何解读? [07-15 15:48] |
|
张宇 首先,它更大了,因为它是扩容增量了。但也更小了。我们中国人原来作为理想说的那句话,就是王勃的那句诗叫“天涯若比邻”,因为你分分钟可以和你的爱沙尼亚同事交流和对接的话,他隔着你一千公里或者五千公里有什么本质区别。 [07-15 15:49] |
|
主持人 谢谢张董和我们分享这么多,最后请张董跟我们畅想一下,在未来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还会有哪些新的演出、新的展览呈现在我们面前,对未来有怎样的设计? [07-15 15:49] |
|
张宇 我们下一步的一个重要的工作,也是一上来咱们讲全球推广年,我没有说透的一个部分,就是“一带一路”。我一直认为“一带一路”的基础,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这个不言而喻。但是,我刚才讲过了,“一带一路”恰恰是中国和沿路各国的那条文明之路、文化之路、艺术之路。因为沿途古迹无数、传说无数、历史无数。这样一个伟大的文明的遗迹遍布的这条路,这样一个伟大文化曾经繁荣过的这条路。在“一带一路”这样宏伟的设想中,我觉得我们获得的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经济的共同发展,也应该是沿路各国文化的复兴和文化的发展。 [07-15 15:50] |
|
张宇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得到了发展,中国的文化得到了传播,应该是沿路各国的文化都得到了发展,都得到了传播。所以,在这个方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作为我们国家在对外文化方面的桥梁、纽带或者传播,我们希望做更多的工作,我们希望把更多的中国和沿路国家的艺术家们连在一起,把中国已经遍布各地的大剧院和沿线国家的一些大剧院连在一起,因为这就是文化的基础设施。把我们的创造的能量和他们创造的能量,把我们的想象力和他们的想象力连在一起,我想着,他就会在“一带一路”设想中的五通,民心通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民心通,就是文化通,文化通,民心就通,民心通就是天通地通,路也会通。 [07-15 15:53] |
|
主持人 说得非常好,民心通就是文化通。我想在最后所有人都要感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这样的纽带、这样的平台,能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世界艺术,也让中国的文化更好的、更宽广的走向未来。谢谢您。 [07-15 15:54] |
|
主持人 谢谢大家收看我们本期的节目,再会! [07-15 15:54]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