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第五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新闻发布会
    介绍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第五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及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有关情况。  
主题嘉宾: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主持人张凯华,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委书记陈嵘,苏州市文联主席成从武。
直播时间: 2012-06-19 10:00:00  -- 2012-06-19 10:00:00
直播嘉宾:
直播图片 更多>>
 2012年6月19日上午10时,文化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第五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及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的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图为《北京日报》记者现场提问。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马思伟 摄。

《北京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2012年6月19日上午10时,文化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第五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及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的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图为《中国文化报》记者现场提问。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马思伟 摄。

《中国文化报》记者现场提问

 2012年6月19日上午10时,文化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第五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及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的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图为《经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马思伟 摄。

《经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2012年6月19日上午10时,文化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第五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及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的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马思伟 摄。

新闻发布会现场

 2012年6月19日上午10时,文化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第五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及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的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图为苏州市文联主席成从武回答记者问题。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马思伟 摄。

苏州市文联主席成从武

文字实录  
  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主持人张凯华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由文化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第五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将于6月29日至7月7日在昆曲的发祥地苏州举行。为进一步扩大本届昆剧节和评弹节的影响,我们今天在北京举行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第五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新闻发布会。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领导,他们是: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同志,文化部非物质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同志,苏州市文广新局党委书陈嵘同志,苏州市文联主席成从武同志。 下面请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同志发布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第五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有关新闻。 [06-19 10:15]
  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 尊敬的陈嵘书记、成从武主席、非遗司的马司长,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很高兴,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文化部特别是艺术司举办的各种艺术活动有赖于各位的关注、宣传和支持,首先表示感谢! 看今天发布会的标题就知道,内容很丰富,原来在苏州办昆剧节,但是苏州也是评弹的故乡,这次把评弹节加进来,有新举措,评弹以往不评奖,这次以文化部的名义评奖,对相对来说小一点的艺术品种我们要给予关注、扶持和发展,促进全面发展。这次同时有一个非遗论坛在苏州举办,这是不同以往的地方。 刚才介绍了苏州两位领导,这次苏州领导也是交替,原来成局长现在荣升到苏州文联做主席,陈嵘书记刚刚到任,赶在这样一个交替的时候,我们又举办内容丰富的昆剧节,还是有很多亮点值得大家关注。首先我把本届昆剧节的情况向大家通报一下。 [06-19 10:19]
  董伟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暨第五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将于今年6月29日至7月7日在昆曲发祥地苏州隆重举行。全国7个昆曲院团和有关地方戏曲院团、戏曲院校和来自台湾和香港地区的昆曲团等单位将演出25台优秀昆曲剧目。期间,还将举办“名家传戏--当代昆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启动仪式”、第六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虎丘曲会等活动。这是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举办的一次昆曲艺术盛会。 [06-19 10:21]
  董伟 被誉为我国民族戏曲“幽兰”的昆曲艺术,长期以来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就昆曲艺术作出“抢救、保护和扶持”的重要批示。从2005年起,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了《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广大昆曲艺术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按照构筑科学的文化遗产生态保护体系的思路,紧紧围绕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确定的各项任务,积极传承和创作演出,昆曲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为昆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是《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的第七年,如果按照五年计划来说,我们是“十二五”的第二年。昆曲艺术在剧目建设、人才培养、进校园公益性演出及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七年来,《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资助排演了包括我国五大古典名著《西厢记》、《牡丹亭》、《琵琶记》、《长生殿》和《桃花扇》在内的52台剧目;资助7个昆曲院团录制了200出优秀传统折子戏;资助7个昆曲院团进校园等公益性演出1131场,观众人数近100万;资助7个昆曲院团赴瑞典、爱沙尼亚、美国、英国、北爱尔兰、俄罗斯、比利时、土库曼斯坦、日本、荷兰、希腊、法国、新加坡及香港和台湾地区进行对外文化交流;举办了五届昆曲主创人员培训班,五届昆曲表演艺术人才培训班,四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表彰了22位昆曲优秀主创人员和18位优秀理论工作者;奖励了优秀昆曲中青年“十佳演员”、“十佳新秀”和“十佳论文”获得者。 [06-19 10:25]
  董伟 以上这段简要地概述了昆曲工程实施七年来我们主要的成果,体现在“出人”、“出戏”、“出效益”和“影视成果”四个方面。 为传承发展评弹艺术,推出优秀书目和优秀人才,第五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将与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同期在苏州举办。本届评弹艺术节将以江、浙、沪和苏州组成代表队,集中展示近年来传承的优秀传统书目和新创的优秀书目,将在苏州光裕书场、苏州图书馆学术报告厅演出28场。平轴也是评弹的故乡,评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不仅仅是浙江沪,在全国也有很多的曲友。这次我们把评弹节跟昆剧节同时举办,我觉得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文化的、艺术的生态环境,特别从剧种发展来看,很多评弹的曲友也是昆曲的戏迷,两种互动,有利于各个艺术门类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从艺术生态的角度来讲,我们一提就是京剧、昆曲,一个是国粹,一个是非遗的代表作,我们要大力地扶持、抢救、保护、促进发展,但是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真正要达到百花齐放,光有参天大树是不够的,一个良好的生态应该有大树、丛树、丛林,甚至有鲜花、野草,这才丰富,在江南这块沃土上一个昆曲、一个评弹应该是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共同繁荣,这次我们经过跟苏州方面商量,把评弹艺术节同期举办。 [06-19 10:28]
  董伟 本届昆剧节和评弹节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本届活动规格高、规模大,既强调演出剧目的经典性,又注重广泛的参与性。本届活动不仅有全国7大昆剧院团的名家、优秀演员参演,还云集了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曲学院、山东柳子剧团、浙江婺剧团、中国昆曲博物馆、苏州市昆曲学校等艺术团体。活动期间将举行“昆剧节、评弹节”开、闭幕式演出、名家传戏--当代昆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启动仪式、第六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虎丘曲会、中国昆曲年鉴2012发行仪式等多项主题活动,演出场次达50余场。参加演出的昆曲剧目、评弹书目等都是近年来挖掘传承的优秀传统剧目和书目或者是新创作的优秀作品,参与系列活动及演出的演职员、戏曲团体、曲友等近3000人,规模超过以往,因为活动的范围也扩大了。 [06-19 10:31]
  董伟 二是举行“名家传戏--当代昆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启动仪式”。为保护和继承昆曲艺术,培养造就新一代昆曲表演艺术优秀人才,将在昆剧节期间举行“名家传戏--当代昆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启动仪式”。根据7个昆剧院团的建议,我们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11位最具代表性的昆曲表演艺术家和22位优秀青年演员,大家注意到这个比例,1:2,一个老师带两名徒弟,也是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出来的,以拜师收徒的形式,进行昆曲表演艺术精粹的传承,培养和造就一批德艺双馨、基础扎实、行当齐全、技艺精湛的新一代昆曲艺术家。了解昆曲历史的记者朋友们都知道,我们老一辈的已经所剩无几,现在像蔡正仁等当年的中青年现在已经到了老年,有的已经70多岁了,如果再不抓紧把他们身上这些艺术、绝活传承下来,恐怕我们会留下遗憾。另外,从现在昆曲艺术发展的角度讲,也急需培养新一代的领军人物和优秀人才,尤其是要各行当齐全。这次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代表了昆曲界最高水平,当然我们优秀艺术家不仅仅11位,这次是首批,工程启动之年,这11位表演艺术家是当前我们国家昆曲领域里最杰出的老一辈表演艺术家,而且涵盖了昆曲的各个行当,这次选取的22名学员,我们要举行隆重的拜师收徒仪式。通过这个工程持续不断的努力,首批在全国招收22位,接下来可能还要办第二批、第三批,经过几年持续不断地努力形成一支人才梯队,使昆曲艺术后继有人、薪火相传。同时,也使各个行当都能够接续上,不能畸轻畸重地发展。而且这22名徒弟也不简单,也是各个领域、各个行当拔尖人才,是可造之才,我们寄予厚望,这是符合戏曲规律的,师传徒,拜师学艺,把他们的表演艺术的精髓传承下来,发展下去。这也是本届昆曲节的一大亮点。 [06-19 10:36]
  董伟 三是理论研究与舞台实践相结合。本届活动首次将昆剧节、评弹节、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与非遗苏州论坛同时举办,不仅有利于集中资源,而且有利于艺术家与专家学者面对面的交流,从而促进专家与舞台的互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尤其是戏剧,既需要加强理论研究,也需要加强艺术的实践,但是空对空的理论研究没有意义,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也不会提高。所以,这次借着办节的机会要开学术研讨会,不仅把全国的表演艺术名家汇集苏州进行同台竞艺、进行交流。当然,我们要评奖,更重要的是要把全国的乃至于海外研究昆曲的专家、学者、名家请到苏州,现场观摩,使理论有的放矢,使舞台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能够不断提高。 [06-19 10:39]
  董伟 四是名家曲友交流互动。为体现“昆曲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的办节宗旨,除举办一系列专业艺术活动外,还将举行全国60多家昆曲曲社和近千名曲友参加互动交流的“虎丘曲会”,在这方面我们要特别感谢苏州市委市政府特别是苏州文广局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可以说是人民的节日、戏迷的节日。另外,日本表演艺术家坂东玉三郎将参与我们的活动。他是昆曲戏迷,当年和中国昆曲艺术家同台演出过。他在日本是很有名的艺术家,但是迷恋、崇拜、学习我们的昆曲。这次他也来苏州参加活动,同时香港进念二十面体、台湾昆剧团的艺术家也将在昆剧节上一展风采。经过七年来的努力,昆曲不仅在江南、不仅在中国、不仅在华人地区而且在东南亚甚至在美国都产生了影响,包括《牡丹亭》当年在美国巡演,在美国校园、所到之地也掀起了一股昆曲热,现在这种形式确实和当年不能同日而语,有了蓬勃的发展和喜人的局面。 [06-19 10:41]
  董伟 五是坚持面向群众,体现文化惠民。为进一步扩大昆剧评弹艺术节的影响,吸引更多爱好昆曲和评弹爱好者和观众走进剧场,营造人人关心、支持昆曲和评弹发展的良好氛围,此次昆剧和评弹艺术节遵循“低票价”的惠民原则,低票价比例不少于30%,票价不超过50元,让最基层真正喜欢评弹和昆曲的普通老百姓都能够走进高雅的艺术殿堂,苏州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目的就是通过办节让人民群众共享艺术繁荣发展的优秀成果。 以上五个特点是本届昆剧评弹艺术节的显著特点。 [06-19 10:43]
  董伟 新闻界的朋友们历来对昆曲和评弹艺术活动给予了热情关注和支持。在此,我们由衷地希望各位朋友对本次活动投注一如既往的关注和宣传,为抢救、保护和扶持昆曲和评弹艺术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也代表主办单位向我们新闻界朋友们发出邀请,百闻不如一见,请大家到现场看戏,参与到我们的昆曲活动当中来。你们的感受就会另有一番滋味,你们的笔下就会更加生动。总之,通过我们的开发布会也好,向大家介绍的情况也好,包括后期大家到苏州亲自观摩体验也好,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促进昆曲评弹艺术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在江浙沪而且在全国更好地繁荣发展。昆曲评弹包括非遗论坛的举办,也促进我们全国其它艺术门类能够共同繁荣发展,再次谢谢大家! [06-19 10:45]
  主持人 下面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同志发布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的有关新闻。 [06-19 10:45]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 各位领导、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今天在这里与大家见面,利用这样一个机会把第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的基本情况向大家做个汇报。 第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跟前三届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跟第五届昆剧艺术节、第五届苏州评弹艺术节、第六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放在一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昆曲是我们国家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第一个项目,我们国家这几年非遗的保护,非物质这个概念在2001年没有多少影响,当时昆曲申报时候不像今天反响这么大。仅仅过了十多年的时间,以昆曲的入选为标志,我们国家非遗的保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次苏州非遗保护论坛跟昆曲在一起召开,一起探讨非遗的保护,我觉得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06-19 10:47]
  马盛德 第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是文化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部非遗司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厅和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将于2012年6月30日至7月2日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苏州市文广新局做了大量工作,筹备方面做得非常细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非遗司为了举办好第四届苏州论坛,做了多次商议,对非遗论坛的主席、专家的邀请以及会议期间的活动都做了非常周密的安排。 苏州论坛是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领域的大型论坛,自2005年起已陆续举办了三届,前三届先后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实践和方法”、“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及保护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等问题,这些话题为我们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探索发挥了重要作用,至少我自己参加过两届,对苏州非遗保护论坛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06-19 10:49]
  马盛德 今年论坛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为主题。大家知道,非遗跟其它遗产最大的不同是非遗是活态性的,是口耳相传的遗产,代表性的传承人是在某一个项目里,掌握了独特的技艺和高超的技艺,在这个区域理由较大影响,大家比较认同的传承人。我们国家把他们命名为代表性的非遗传承人。传承人的保护是非遗项目保护非常核心的因素。经过十多年非遗的保护和实践,在整个非遗保护进程中,传承人的保护和传承机制的建设仍然需要大量的进行探讨,目前还存在着不少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如何让传承人很好的传承,尤其是传承人的徒弟怎么很好地培养,包括从政府和社会层面上很好地提供传承的平台,营造比较好的环境,这是目前仍然需要做大量工作的一个方面。2006年以来,文化部先后命名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目前1488人。为了保护代表性传承人,国家非常重视,在财政经费当中作为一个专项对传承人进行补助,前几是年8000元,从2011年开始补助标准提高到10000元,用于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传习活动。每年直接打到每个传承人的卡上,经费的扶持和保障对我们传承人的保护、传习活动的开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各省、区市、县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管理进展不同。目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9000多人,各个省根据自己的非遗保护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保护情况认定和命名了9000多名传承人。第四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评审工作已经结束,即将进行组织评审工作。 [06-19 10:52]
  马盛德 “十一五”期间我们在非遗保护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是非遗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做得比较好。有了很好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工作重点是要落实依法保护、科学保护。依法保护和科学保护需要有具体的措施,要建立健全传承的机制、保护的措施,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全面的理顺这种关系,这是“十二五”期间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看得出,我们非遗的保护在“十二五”进入到一个微观的层面,就是操作层面——具体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人的保护。 这次的论坛出席人员的结构,我们邀请了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人员,有十个领域的专家,我们分别邀请他们,因为这些专家既研究自身领域专业方面的非遗保护,通过这几年文化部的评审,也比较了解国家政策。他们将发表在非遗保护方面得到的一些信息和观察到的一些问题。另外我们邀请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非物质文化遗产职能处室处长,非遗保护管理部门的人员也要在论坛上讲他们遇到的问题和工作体会。这次论坛的主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有几个方面的分议题,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减挡、传承人的认定、保护与退出机制的规范化、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在传承机制建中的职责等议题。 [06-19 10:56]
  马盛德 我们前期做了非常周密的安排和部署,又有昆剧艺术节这样一个大的氛围,苏州营造的环境是非常好的。我相信,这次论坛能够在传承人的保护和机制建设方面会有一些新的建议,为我们今后制定更好的保护传承人的政策法规和宏观管理方面应该受益匪浅,我们对这次论坛抱有很大的信心!谢谢大家! [06-19 10:57]
  主持人 下面请苏州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嵘同志介绍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第五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第四届中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的筹备情况。 [06-19 10:58]
  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委书记陈嵘 尊敬的董司长、马司长、张司长,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我和成主席受苏州市政府的委托,今天专程来北京向各位记者介绍苏州承办第五届中国昆曲艺术节等四项活动的相关筹备情况。 第五届中国昆曲艺术节、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第五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和第六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四项活动,将于2012年6月29日至7月7日在苏州举行,这是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也是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举办的一次全国性的文化艺术盛会,这也是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再创文化发展黄金期的一次重大的机遇和实践。  [06-19 10:59]
  陈嵘 在文化部及江苏省政府的支持关心下,苏州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前期筹备工作进展顺利,下面我向大家汇报几点情况:一、关于活动背景的情况。 实际上各位记者对苏州都很了解,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发源于苏州的昆曲、评弹艺术就是苏州独特的文化中间的两大瑰宝。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昆曲评弹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坚持“一手抓传承、一手抓创新,一手抓扎下去、一手抓走出去”。苏州优秀传统艺术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历史文化价值也得到了世界的公认。2011年5月中国昆曲被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年评弹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目前,苏州已经拥有了世界级非遗项目6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9个,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已经成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从2000年开始,文化部确定在苏州固定举办中国昆曲艺术节、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和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系列活动。当初每三年举办一届,2005年起苏州市又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的固定举办城市,每两年一届。迄今为止,苏州市已经成功连续承办了四届中国昆曲艺术节、四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五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活动。这些活动已经成为彰显苏州城市文化品牌、提升苏州城市形象的重要的标志性活动。 为了整合资源,做优内涵,今年在苏州举行的活动已经将非遗·苏州论坛跟昆剧节、评弹节、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期举办,而且定下来三年举办一届。同时,每年一度的昆曲虎丘曲会也将同期举办,虎丘曲会是群众性的昆曲活动,延续时间非常长了,明清两代延续了220多年,而且参与者非常多。这个活动自2000年开始恢复,每年举办,到现在为止已经举办了12届,成为国内知名的曲会品牌,这次我们也跟昆曲节等四项活动同期举办。 [06-19 11:05]
  陈嵘 二、关于苏州的筹备工作情况。 第一,苏州市各级领导对昆明节等四项活动高度重视。本次活动从立项和筹备工作开始以来,苏州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将举办昆曲节、评弹节、非遗·苏州论坛和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列入了“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和2012年苏州市政府的工作报告之中。市分管领导多次听取专题汇报,对筹备工作进行了精心的指导。在组委会的领导下,苏州也专门成立了执委会,由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担任执委会主任和副主任,相关部门担任执委会成员,执委会下面设办公室,办公室在文广新局,除了办公室之外还有接待保障组、演出统筹组、剧目加工组、论坛活动组、研讨会活动组、虎丘曲会组、财务审计组、环境宣传组和安全保障组共10个机构,分别负责各项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形成了有效的组织实施网络,筹备活动组织架构已经非常成熟,而且在进一步的完善之中。本次活动的各项筹备工作应该说已经基本就绪。 [06-19 11:08]
  陈嵘 第二,精心组织各项活动。为了全面做好各项筹备工作,今年年初我们结合当前新的形势以及文化部、省政府对四项活动新的要求和安排,拟定并完善了活动整体方案,对本次活动的时间、地点、规模、活动内容、运作方式和职责分工都做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计划。我向各位记者报告一下主要活动:一个是第五届中国昆曲艺术节、第五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第六届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相关活动,现在已经确定6月29日晚上在苏州昆山市体育馆举办开幕式,7月7日下午举办闭幕式,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7月2日上午闭幕。第二是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开幕式将在6月30日上午举行,7月2号上午举行闭幕式,2012年昆曲虎丘曲会将在7月1日上午开幕,同时刚刚董司长也介绍了当代昆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启动仪式和昆曲百种名家说戏收藏仪式将在6月30日上午在苏州市会议中心举行。6月30-7月6日7天时间之内昆曲节的曲目展演一共25台,评弹节书目展演28场次。 [06-19 11:10]
  陈嵘 第三,各个部门工作有条不紊。苏州执委会下属十个工作组,按照总体方案要求,各项具体工作顺利进行。执委会办公室一方面加强跟文化部、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协调联系和沟通工作,积极通过市场运作,多渠道争取活动经费。接待保障组将负责接待参加本次活动的文化部、江苏省领导、有关省市文化厅局领导以及香港、澳门文化部门负责人、海内外专家学者以及中央、省市新闻媒体代表和参加本届艺术节演出的昆曲院团校评弹演出团体的演职人员,这次来苏州嘉宾将超过2000人。一方面我们制定了较为详尽的接待方案,明确责任人、联络员,力争做到细心、周到的安排好来苏州的嘉宾的生活、演出、工作,演出统筹组对开闭幕式的仪式安排、舞美设计、节目框架、场地布置等方案进行了多次磋商和反复的修改完善。目前各演出团体和演出点的联络保障工作卓有成效。昆剧、评弹所有的演出场次已经基本排定,因为每一次在苏州昆曲节、评弹节都是一票难求,观众反响强烈,所以为了让更多的市民有机会观赏到这次艺术节的精彩的演出,执委会根据文化部的要求,一方面推出了学生票等优惠的票价,刚刚也说到票价都50元以下,低票价占总票的30%。场地选择上,我们选择交通便利、观众席较多的场地进行评弹演展,让更多观众领略到这次精彩的演出。剧目加工组也在加紧打磨我市参加本届昆曲节、评弹节的剧目,力争在本届艺术节中演出水平、演出特色取得好成绩。由于参加本届非遗?苏州论坛以及参加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领导和海内外专家学者超过150人,所以我们这次专门设立了论坛活动组和研讨会活动组,分别负责两项活动的组织筹备工作。目前,各项活动已经安排妥当,同时我们还将邀请省内兄弟城市和我们苏州市各个县市非遗工作分管领导列席论坛等活动,把握这次学习交流的良机,推动苏州非遗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虎丘曲会组已经邀请了昆曲名家、优秀青年演员以及全国60多个曲舍和单位近千名曲友参加活动,环境宣传组制定了新闻宣传、环境布置及户外公益广告宣传方案,包括财务审计组、安全保障组也在按照我们的总体要求顺利进行。 [06-19 11:15]
  陈嵘 最后,向各位记者通报一下苏州下一步的工作。现在离活动开幕只有10天的时间,下一步苏州市将不断地细化、完善演出、接待、安全等各项方案,积极主动做好各项工作的对接,高质量的做好有关工作,一方面我们将细化接待方案;另外一方面,我们将确定并完善开闭幕式等重要活动的仪式和演出;第三,要进一步地细化演出团体的接待方案;第四,调动社会参与承办的积极性,积极创新思路,争取社会资金的支持。  [06-19 11:16]
  陈嵘  各位记者朋友,刚刚董司长也向大家介绍了,我是刚到苏州市文广新局工作的,作为新到文广新局任职的干部,这是我上任之后组织的第一次全国性重大演出。我在这里也向各位司长、各位记者表个态:我将跟我的同仁们一起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办好这次艺术节。在这里我也代表苏州,诚挚地邀请各位记者朋友届时莅临苏州,采访报道好昆剧节,并了解苏州,爱上苏州。 谢谢大家! [06-19 11:17]
  主持人 下面请记者提问。 [06-19 11:17]
  记者 我是《经济日报》的记者。我想请问一下苏州方面的负责人,这次这么多的活动加在一起,刚才在介绍时候也发现很多活动参加的专家其实没有任何交叉的。刚才董司长也介绍说我们出于资源整合等等考虑把这些活动放在一起举行,现在看上去像是各个活动仅仅是加在一起了,请您介绍一下出于什么考虑来把它们放在一起?有没有实质性资源整合等等方面具体措施和效果?另外,您刚才提到了要多渠道地争取社会资金的支持,这么大一个活动,成本肯定相当的大的,但门票比较低,请您介绍一下在资金筹措方面主要有哪些来源?目前政府投入占多大比例? [06-19 11:19]
  苏州市文联主席成从武 谢谢关心!关于第一个问题,原来昆曲节、评弹届都是三年一届。经请示,把四个活动同时放一个时间段内同时举行,往年我们举办昆曲节的时候有很多昆曲方面的学者专家,这些学者专家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学者专家要求参加昆曲节、评弹节的观摩,同时举办非遗保护?苏州论坛时候又有很多学者专家要参加非遗保护论坛,合起来形成了学者专家和舞台表演艺术相结合。我们的曲友也就是昆曲的发烧友、爱好者和专业的表演艺术相结合,国内的院团校和海内外包括香港、台湾相互结合,从现在活动的构架来说,非遗保护?苏州论坛跟国际学术研讨会在30日和1日这两天当中晚上将观摩昆曲和平谈。同时,我们的昆曲、评弹具有理论或者实践方面的代表性人物也可以到非遗保护?苏州论坛和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传承人机制保护以及昆曲学术研讨会方面的讨论。在系列活动之外,可以说非遗保护?苏州论坛和昆曲学术研讨会大部分专家学者不交叉,实际上是主题活动以外大的交流、大的相互沟通。刚刚董司长在发布会上说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实践又赋予我们理论一定层面上思考,这个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06-19 11:23]
  成从武 第二,关于社会资金的问题。2001年苏州承办第一届昆曲节的时候,我可以说有个特点,昆曲院团都不讲究剧场,只要有场地演、只要能够参加昆曲节、只要能够把昆曲节这个平台搭建起来就是很好的事情。文化部推出昆曲保护抢救、扶持工程之后,这次七个剧场同时运转,又要保证评委和评议团每天看两场戏,否则周期就要拉长,现在昆曲院团对昆曲演出剧场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前两届举办情况来看,可以说确确实实一票难求,现在已经逐步地走向社会、走向青年人、走向实践。随着昆曲评弹品牌越来越亮丽,开幕式在昆山,昆山提供了场地,提供了一百万资金。非遗保护?苏州论坛这几年也作出了影响。所以,这次非遗保护?苏州论坛在苏州相山区举行,是我们的北大门,是非常漂亮的新建的区域。相山区委区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从目前苏州市民购票情况来讲,趋向还是比较好的。这次整个经费以文化部为主导、为引导推动,省、市各界政府财政联动,社会资金给予自愿的资助。目前来看,政府还是主导和推动,但是我相信,随着昆曲节、非遗保护?苏州论坛的举办,这个品牌会越打越亮丽,社会对昆曲、对非遗保护的支持力度将会越来越大。 谢谢! [06-19 11:27]
  记者 《中国文化报》记者。我想问董司长一个问题,刚才您谈到关于昆曲的拜师收徒活动的环节,传承人的传承形式有没有一个具体的要求?包括以后这项活动会不会纳入昆曲抢救、保护和传承工程范围之内呢? [06-19 11:28]
  董伟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顾名思义,四个字,“名家传戏”。两部分构成:一个是名家,首先在全国内选取了最知名的表演艺术家,涵盖了昆曲艺术的各个行当,生旦净末丑都有;第二传戏,首先拜师,师傅带徒弟,这是戏曲规律,然后要确定传戏的剧目应该是经典的剧目。通俗一点讲,老师最拿手的艺术绝活是这个行当精髓剧目,然后在全国范围内选最好的学生,然后通过教学,在固定时间内传授经典剧目,传授完之后,既然叫教学,就要有考试,就要有汇报,就要见观众,传戏究竟传到什么程度?要接受专家的检验、观众的检验、界内的检验和戏迷的检验,到一定阶段我们要进行教学汇报。11个老师,22个徒弟,轮番登场,接受观众、专家、学者和老师的检验。这样的方式使老一辈艺术家的精髓能够传承下来。当然,这是第一期,只是起步,接下来还会在全国范围内办第二期、第三期,一直不断地办下去,使得昆曲表演艺术薪火相传,后继有人,方式大体就是这样的。 [06-19 11:30]
  董伟 在具体的计划实施过程当中,您刚才提得很专业。我们要纳入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由政府出资,对老师给予适当的补助,为什么叫适当?说起这件事,我有很多想法和意见,这些国宝级艺术家能够拿到政府的补贴、补助目前还是微乎其微的。如果跟市场上所谓的歌星、大腕比起来,这个收入不成比例。这是文化市场的整顿问题。现在有些所谓的歌星,动辄一首、两首歌几十万,甚至把孩子的压岁钱都卷跑了。国宝级的艺术家,他们传授学生,得到的报酬,从政府角度来讲,我们觉得还很低,将来要呼吁加大力度。当然,这些老艺术家他们追求的并不是物质上的,他们不在乎给的钱多少,他们更看重艺术本身,更看重政府主导活动的意义。同时,给大家通报一个情况,我们这个想法提出以后,得到全国昆剧界的热烈响应,老艺术家和学员报名非常踊跃。我们不能一哄而起,要保证质量。我们选了又选,通过一定程序,征求全国院团意见,选了11位德高望重的名家,学员也是首批,少而精,共22位。大约在两年左右时间,我们要完成第一期教学任务,届时我们再请今天到会的各位记者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共同检验我们的教学成果。有了第一期的经验,经过探索,政府逐渐加大力度,再举办第二期、第三期等等。 [06-19 11:33]
  记者 我是《北京日报》记者。我想问一下非遗司领导,材料里提到“十二五”期间要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力度。这个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比如加大资金扶持,或者出台一些什么样的政策? [06-19 11:34]
  马盛德 传承人保护的重要性我刚才已经说过了。“十二五”期间我们对传承人做抢救性记录工程。抢救性记录就是从国家层面组织队伍对某一个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传承的工艺流程包括艺术的活动用音频、视频方式进行记录、整理,这是“十二五”期间做的保护工程。为什么做这样的保护工程呢?在国家层面,要建立国家级数据库,记录的信息全部进入国家级数据库里。这几年相继离去了一百多位传承人,有各方面的原因,一个是身体情况,还有其他方面因素,有时候绝活很难短时间内掌握,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包括学徒自身的素养、悟性。有时候光刻苦还不行,艺术需要有一定的天赋,是一种感觉。这样的绝活怎么很好地传承?靠自然的传承也是一个方面,但是有些传承人年龄偏大,身体也不好,如果靠自然传承,很难把绝活传给徒弟。我们也非常着急,还是需要由国家层面先把他的技艺用物质的形式先记录下来,然后我们再想办法进行传承,建立很好的传承环境和机制,这是未来传承人保护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06-19 11:35]
  马盛德 资金方面。补助资金从8000元提高到10000元,咱们怎么看待10000元?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实际上也就一个月几百块钱,传承人每年有10000元津贴,应该说在资金上还是可以的,主要是以这样一个方式,彰显国家对传承人保护工作方面的作用,要想解决全部的生活问题,也是不太实际的。有些传承人除了国家补助的10000元以外,地方还配套6000元、8000元等支持资金,这是物质方面的保障。关键是建立有效、可信的传承人机制,怎么让徒弟尽快地学到高超的技艺,这是最核心的。一般的技艺大家可能都能掌握,如果失去了高超技艺,随着传承人的离去,就把技艺带走了,对我们的遗产是很大的损失。在传承人保护方面,目前政府层面是这样的想法。 [06-19 11:37]
  主持人 由于时间关系,有些记者朋友还有一些问题,会后可以单独安排采访。昆曲和评弹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新闻界的朋友们历来对昆曲和评弹艺术给予了热情的关注和支持。在此,我们由衷地希望各位朋友对本次活动投入一如既往的热情,为抢救、保护和扶持昆曲和评弹艺术做出更大的贡献!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06-19 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