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正声——南音
    介绍南音的有关知识、情况。 
主题嘉宾:台北汉唐乐府创办人、艺术总监陈美娥。
直播时间: 2014-07-06 14:00:00  -- 2014-07-06 14:00:00
直播嘉宾:
直播图片 更多>>
2014年7月6日14点,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图书馆联合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第七讲开讲。图为讲座现场。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张林林 摄。

讲座现场

2014年7月6日14点,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图书馆联合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第七讲开讲。图为听众提问。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张林林 摄。

听众提问

2014年7月6日14点,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图书馆联合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第七讲开讲。图为听众提问。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张林林 摄。

听众提问

2014年7月6日14点,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图书馆联合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第七讲开讲。图为听众提问。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张林林 摄。

听众提问

2014年7月6日14点,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图书馆联合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第七讲开讲。图为听众提问。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张林林 摄。

听众提问

文字实录  
  主持人 尊敬的陈美娥老师、各位读者朋友: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来到国家图书馆参加学术讲座活动,今天下午我们举办的是201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的活动之一,这个系列讲座是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国家图书馆联合承办的,今天讲座的主题是华夏正声——南音,大家都知道,南音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今天我们也请到陈美娥老师以讲和演结合的方式为我们展示这种艺术形式,陈美娥老师是台北汉唐乐府创办人、艺术总监,著作有《中原古乐史草稿》,陈美娥老师近年来多次率领汉唐乐府登上国际顶尖级的艺术舞台,也开创了许多的先河。2009年,南音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唐乐府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把讲台交给陈美娥老师,有请! [07-06 14:09]
  台北汉唐乐府创办人、艺术总监陈美娥 大家午安! 非常高兴,我是第二次来到国图讲坛,我非常重视这个机会,因为南音这么古老、这么久远的华夏正音对当代的中国人来讲它真的是遗音,它也是遗产,但是,我们活在当下,我们希望文化是生生不息的,我们希望这个遗产不单单只是遗产,它应该是有机的资产,它可以活化,它可以再传承,它也可以再发扬光大。这个时候,我们提华夏正音的重振是有意义的,因为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站起来了,也走出去了,接下来就是我们非常有尊严的、非常有自信的促进天下太平,促进世界和平,给人类存福祉,文化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文化才能够让人可以从容、让人可以宽宏、包容。 今天我们讲华夏正声南音,开讲之前,刚才播放的视频在座的观众们都看到了,那段视频是我上上礼拜去重庆录制的。上上个月,第一次到重庆,对于我的《中原古乐史》的探讨有了非常震撼性的启示,因为过去谈到南音、谈到华夏正声要提的是夏禹帝,中国音乐史的开篇。中国音乐的起源就是南音,禹帝治水,结婚三天就去治水了,一走13年,没有回家,在远远的地方都有听到儿子的哭啼声。过去我总认为涂山是在浙江,到了重庆,到了湖广会馆,知道涂山就在重庆,涂山市还在,仍有香火,涂山市里的雕塑在涂山湖的边上矗立着,我到那拍摄这个短片的目的就是为了今天的讲座,今天要跟各位分享南音的起源。 [07-06 14:14]
  陈美娥 研究中国音乐史的人不能忽略华夏正声,开篇说的就是这个事。南音是最古老的,到周朝周公平定天下以后,封诸侯,治礼乐,开篇都能看到这样的记载。南音在周朝作为一代之乐的房中乐,汉时把房中乐改名相和歌,但是作曲的基本条件、要素、原因就在标识,所以,我们中国的传统音乐都是曲牌体的,创作出来的曲牌,每一段落的曲牌,基本上就是形曲。魏晋轻商三调,一直到隋唐轻乐大曲,也就是唐朝《十部伎》,房中乐之上就是南音。我用很简略的方式跟各位分享一下中原古乐,今天的讲座和去年的讲座是不同的,去年大概从音乐史的脉络把音乐流程做了概述,今天的讲座,讲的是南音,我今天特地请了汉唐两个非常优秀的高材生,第一位是庄琼红,专程从台湾过来,琼红是台湾艺术大学音乐系毕业的,但是她在高三的时候就加入了汉唐,一直没有间断,应该算是汉唐乐府开朝元老之一,将近20年了,可以说是音乐、舞蹈、诗歌贯通的不可多得的表演艺术家;另一位是婷甜,很甜美的,非常青春年少,她是北京舞蹈学院汉唐古典舞学系的老师,她现在也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博士候选人,即将在下个月底到美国留学,要完成她的论文,她论文的主题是《中国古典舞蹈-汉唐的梨园舞蹈》,有这样杰出的传承人,我心理非常安慰,希望未来有更多优秀的青年能够作为我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07-06 14:18]
  陈美娥 今天的主题是把南音主要的演奏乐器、音乐结构、音律架构做深入浅出的解析。在这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赏心悦目的梨园舞蹈,现场没有完整的乐队,没有古典华丽的扮相,但是梨园舞蹈非常精粹的科步身段是值得我们细细的品味的。请琼红、婷甜上座,梨园舞蹈俗名叫梨园歌舞戏,至今仍然保存在福建闽南梨园戏剧团传承和创作,梨园科步身段和我们所见识过的所谓传统戏曲的科步身段是很不同的,因为梨园的科步身段有它自己的系统和它自己的组织,它的重要的结构叫做十八步科母,它有18种仪态,手姿、脚姿,成为科母的标准。 现在,请婷甜示范梨园歌舞戏里的生科,就是男人的舞蹈。 [07-06 14:20]
  陈美娥 (欣赏舞蹈) 这就是梨园的生科,跟一般戏曲科步不同的地方,膝盖一定往上提,拱着脚,所以非常的大方,很气派,非常注重膝盖,因为梨园科步动作很偶化,有点像机器人,但是原理是一样的。今天梨园科步之所以不容易变异,因为它还有一个老的剧种,就是悬丝傀儡提线木偶这个剧种还保存着,演师训练木偶动作时跟梨园18步科步是完全一致的,人与木偶有两个剧种保存着它,所以,它的科步不容易走调,人很容易走调,后来为了让它更丰富,肢体动作更多,你可以增加,让它显得更生动,但是它的根本是不可撼动的,在传承过程中,是百分百不能够有折扣的,也因为这样,所以,梨园的身段科步保存的非常的完整、非常的完善。接着,请婷甜给我们示范梨园科步小旦科,梨园科步分大旦和小旦,按照戏曲说法,大旦属于清音,在梨园里,大旦就像大家闺秀,有身份的女性都会在大旦的氛围里,科步是端庄、温婉、典雅,小旦,比如丫鬟、青春少女或者小家碧玉,比较天真、比较活泼的归纳在小旦科步里。请婷甜示范小旦科步。 [07-06 14:25]
  陈美娥 (示范小旦科步) 无论生科还是旦科,在演出规范当中,出台序都是走对角的,没有走平行的,走平行的也要走四角。刚才婷甜出来时先走四角头,小旦也可以这样走,小旦行路多在科步里。梨园科步很特殊的就是走路,走路的姿态特别美、特别细腻、特曼妙,有不同的手形,像她刚才走出来的时候,一角走出来,翘手型,笑着出来,一个转头,她走正面这一边,单叉手型,走到这个拐角,双叉手型,无论是舞蹈,还是戏曲,背没有什么可看的,尽量背不对着观众,但是梨园的背特别美,她的背特别有表情,特别生动,跟她走的科步是有关系的。一般传统的戏曲的科步叫莲花步,叠着脚,后脚踩着前脚出来,而梨园是半步半步挪出来的,脚板基本没有离开地面,走快以后,像两条毛毛虫竞跑,非常美,半步半步云出来,称之为云步,不叫叠步。刚才提到悬丝傀儡的关系,所以,她的举手投足,悬丝傀儡一条线管三个关节,起来的弧度一定是这样的。科步出指之前不是夹着,肩膀不能垂,要挺胸,两个胳膊才会灵活,所有姿势都是一起做的,生也是这样,旦也是这样,整个胳膊是平的,脚是垂直的,膝盖是不分离的,站的时候亭亭玉立,因为挺胸,所以整个关节都是挺的,非常健康,符合人体的功能。当她要云步的时候,不是从膝盖提,是直接从大腿骨臀往上提,我们见过裹着小脚的老奶奶,她们的脚很小,步伐很细,跟云半步差不多,所以,老奶奶走路的仪态非常端庄大方,头会跟着摆,悬丝傀儡走的时候,头如果不动的话,就是木头人,头一动,人模人样的,走的再快,依然端庄,依然婉约。刚才看到的是小旦的基本科步,有各种手势,在梨园手势里有几个特点,请琼红示范一下。 [07-06 14:33]
  陈美娥 (示范手势) 旦科有一个基本的手姿,观音指。一般戏曲叫莲花手,梨园里叫观音指,有时候会用植物或动物的名字形容,在民间流传久了以后,会用比较通俗的形容词,也叫鹰爪手,原名叫观音指。兰花手,兰花未开,含苞待放,我们叫兰花手。吉祥手,这个手势在梨园旦科的科步里是最基本的,没有做其它表示时候,一定是这个手势,在壁画里经常看到她们的动作是这样的。如意手,称赞、赞美美好事物时的手势。最后,我们请婷甜示范比较完整的一段舞蹈,以大旦情分演艺的,《韩熙载夜宴图》里的一小段。请琼红吹洞箫,我给她伴奏琵琶,请大家欣赏。 [07-06 14:38]
  陈美娥 通过刚才的表演,大旦和小旦的性格、艺术表现氛围我们明显的可以区分出来。接着,我们开始进行南音的解义。现在谈一下音乐的源流,音乐史部分,我们先略过,从乐器部分开始探讨。樂府者,聲依永,律和聲也。鈞天九奏,既其上帝。葛天八闋,爰及皇時。自咸英以降,亦無得而論矣。至于塗山歌于候人,始為南音。 [07-06 14:43]
  陈美娥 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已经几十年没有见过的老照片,这是1972年我第一次接触南音、学习南音的照片,那时候在台湾的台南有一个古老的南音会所,叫做南声社,已经将近一百年历史,最老的南音会所叫正声社,已经有220年。我去的南声社指导老师比较年轻,差不多60几岁,正声社的老师80几岁、90几岁,而且清一色的先生,女生很少,几乎没有,过去南音会所是没有女性的,因为他是地方大家族为了每年地方的祭祀。台湾是多寺庙的地方,每个地区的精神中心、信仰中心就是寺庙、土地公、玉皇大帝之类的,台湾这样的寺庙非常多,西方到处都有教堂,中国的教堂就是寺庙,而且寺庙力量非常大。过去,法律、警察很少,有什么事情,地方的大佬、长老到寺庙解决,在神的面前不能说谎,在寺庙解决和协调,寺庙对地方风俗、民情、人性的教化是非常重要的。在台湾保存的尤其好,1972年,我开始到那学习,南音的排场是很讲究的,平常在会所里,横扁就是御前清客,这个音乐曾经在皇帝面前演奏的,他们坐的都是太师椅,而且脚一定要踩金狮,民间传说这是康熙皇帝赐奉的,在民间都引以为荣,康熙皇帝60大寿推荐福建南音进京,在宫里演奏,皇帝非常喜欢这些演奏家,留着他们,经过了一两个月,他们想家了,他们就演奏一首南音的大谱,叫《百鸟归巢》,康熙帝听了以后知道他们想回家了,就让他们回去了。那时候就把这套行头带回去了,叫御前清客。在台湾的寺庙里,帝君、天上圣母,圣母已经是皇帝妈妈了,可以三餐,神位阶比较低的绝对不能,不能打三餐的粮晌,南音的排场一定要打两闪出来,就是三餐,龙头曲径,非常高贵。我第一次听南音时,我觉得从来没有听过这么难听的音乐,因为当时我在广播电台,观众给我写信,说没听我在节目中播放过南音,我说什么叫南音,台湾叫南管,我说那是不是一个管乐器,我就请教老人家,他们说不是,说南管音乐是一个乐种,非常古老、非常高贵,不是谁都可以随便学的,能学习的人都是有身份和地位的。我第一次听到南音的时候,就五个老人家,排场非常庄重,非常的肃穆,全是老人家声嘶力竭的声音,弦也没调准,当我要离开的时候,一位老太太过来,她说小姐请您明天再来好不好?今天晚上老师不在家就我们几个自己玩,明天老师会来,请你一定要来,她说南音真的很好听,我盛情难却,就答应了。隔天再来,同样一首曲子,同样的排场,但是因为演唱者的不同,昨天听的是下里巴人,是俗乐,今天听的是阳春白雪,高尚人的音乐,我就这样开始学习南音。而且我学的很快,他们说南音很难,没有一年半载不可能学会唱一首曲子,但是我学的很快,学两个礼拜时刚好赶上祭孔大典,台南叫做古都,郑成功登陆就是从台南登陆的,是首府,后来才发展成台北,台南是台湾最早繁荣的地方,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孔子庙建在台南。地方的习俗,每年祭孔大典,白天雅乐、宋乐,到晚上,只有南音在孔庙,整场的音乐会,这是传统留下来的规律。我第一次正规的走上太师椅唱南音就是在孔庙。 [07-06 14:58]
  陈美娥 当我学会了南音以后,我知道还有南管戏,就是梨园戏,在台湾民间基本已经快失传了,没有专业的剧团,在传统时代,要演梨园戏,一定从泉州请专业的戏班,日本人统治台湾50年,到最后阶段,台湾有歌仔戏,当时他们想学梨园戏,但是没有老师和专业的戏班,泉州梨园戏剧团到台湾演出,但是,那个时候开始了战争,整个戏班赶紧坐船回泉州,当时留下了一位老师,他已经70几岁了,叫做徐翔,歌仔戏班名人就拜他为师,请他教梨园戏。徐老师教了他们一点,然后就过世了,他们利用了南音的曲牌,几个比较轻快节奏,几个比较容易学的曲牌,形成了台湾的交加戏。梨园戏是管弦乐队的,轻巧的打击乐器,没有大锣大鼓,台湾的交加戏就是这样形成的。我那时候一方面学习南音,一方面有留意所谓本地的交加戏,但是有另外一个形态还是梨园戏的影子。当时,在东南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包括当时的泰国,只要有福建人的地方,有中国人的地方,有汉人的地方,都有南音的会所,而且南音会所都是由当地有钱、有权、有势力的汉人组成的,他们本身都是南音的爱好者,他们从小就会南音,在过去的闽南地区,世家子弟一定要学南音,就跟现在的孩子要会钢琴和小提琴一样。所以,当时到东南亚去的这些华人不是去做工的,他们是去做生意的企业家,都是有家底的人才能出去,他们也把南音带过去了。最老的南音的会所在马六甲,有三百多年。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就已经去了,所以,那边华人的势力就是福建人的势力,南音的影响到今天也方兴未艾。 [07-06 15:03]
  陈美娥 这是泉州闽南民间会所演奏的照片,菲律宾国风郎君社。孟昶被宋太祖打下来以后,他的妃子写了一首诗,让宋太祖非常崇拜她,于是纳她为妃。有一天让宋太祖看到她在拜孟昶的画像,就问你在拜谁?她说这是四川老百姓最敬仰的神,他是管文化、音乐、歌舞的,他还管生儿育女。那时候她已经怀孕,她说我现在已经怀孕了,希望为皇帝生个太子,所以我在求她。宋太祖就哈哈大笑,说如果真生太子,我就封他,你怎么拜他我都答应。这个夫人说我们就称他为郎君,其实就是夫君的意思。南音在台湾、福建、东南亚所有南音会所供奉的就是孟尝君,宋太祖还对文化做了很多好事。太明皇封雷海清天下梨园大总管,学音乐学、舞蹈学、戏文的都要拜他,宋太祖非常钦佩他的英雄气概,为国捐躯的英烈精神,追封他为田都元帅。明治维新以后,去掉很多相关的内容,但是,在闽南、台湾、东南亚这个传统还保存着。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附属在一个庙里,因为他们不许中国人有集会活动和形态,他们转型做基金会,在整个东南亚,印尼是消失的最快的,华侨在印尼经营的时间也比较长,从第一代、第二代一直到80年代时,有的华人的后代连母语都不会讲了,河洛话都不会讲了,南音是唱河洛话的,他们也会演奏,也会唱,但是不知道在唱什么。新加坡湘灵音乐社跟汉唐的交流比较密切,后来他们从以乐会友的形态转型为舞台化的表演,他们非常努力。 [07-06 15:09]
  陈美娥 1983年法国广播电台音乐会。1982年台湾南音第一次访问欧洲五个国家,那时候他们没听过南音,他们竟然不知道中国还保存着古老的传统音乐,过去他们都以为中国已经没有音乐了,中国宋代以后音乐就没有再发展,南音也没有了。一直到宋元以后,我们的戏曲兴起了,音乐、舞蹈基本已经没有人讨论了,正史也没有记载,他们认为宋代以后中国的传统音乐就断了,宋代以前的音乐去韩国和日本了,中国只剩下明清戏曲了,这是他们很久以来的观念。在上世纪民国初年,第一个写中国音乐史的是日本人,他说中国音乐已经没了,当我们1982年把南音带到法国人面前的时候,他们不是第一次听到南音,而是第一次听到南音的大曲,南音还有,戏曲还在演和唱,这些会所也还在传唱着,但是,70年代以后,大曲已经很少了,只有东南亚在演奏大曲,会所非常严格的,因为他们不唱戏曲,他们也不唱散曲,他们的演奏也不是一般的散曲,一定是大曲,是有很多区别的。1983年成立汉唐乐府,1983-1993年,汉唐乐府已经不再是以乐会友的形态,而是把它搬上了舞台,从1983-1993年,汉唐在美国、欧洲、亚洲各个有民族音乐学系的大学和有汉学的大学进行交流。 [07-06 15:15]
  陈美娥 南音编制,乐器的编制,琼红手上抱着的叫三弦,南音的乐谱的记述是琵琶谱,南音琵琶等于是南音音乐的生命体,它的载体,琵琶音所弹奏的都是骨干音。下面,我给大家示范一小段,南音琵琶一定是横抱,南音上手一定是食指和无名指,其他指头不能出来。南音叫扁拓,不是用指甲弹的,而是用推的,弹的是骨干音。 [07-06 15:16]
  陈美娥 (演奏南音琵琶) 三弦低沉浑厚,所以,当琵琶和三弦在一起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什么叫琴瑟和鸣。 (演奏) 一代琵琶和三弦先贤设计规定这几个乐器时已经把所有应该有的效果考虑在里面了。接着我们听一段洞箫,在南音里我们称它为先锋官,如果琵琶手是元帅,先锋官就是洞箫,洞箫长管的是旋律音。南音的乐谱非常完整,虽然写的是琵琶谱,也不是骨干音。下面,请琼红演奏一段洞箫。 (演奏洞箫) (洞箫与琵琶合奏) 非常丰满,当琵琶声音快消失的时候,三弦的韵起来了,三弦韵还没消失的时候,洞箫一定会掀起高的音符,交叉发生,都是起承转合的韵律,不是什么音都可以进来,是有规范的,洞箫顶上来的时候,是用人的气吹的,要换气,要休息一下,二弦手要紧紧盯着洞箫手,当要换气的时候,二弦的声音就要出来,二弦可以轻、可以重,可以急,也可以柔,是用手控制的,所以非常容易表现。琵琶、三弦、洞箫、二弦已经发挥了交响乐的功能。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二弦。 (演奏二弦) 南音的二弦跟二胡不一样,长相和构造都不一样。弓是松的,所以,当她拉的时候,她用无名指勾紧了才发出声音,而南音的二弦有固定的弓法,哪一个音拉前线、哪一个音拉后线是有规定的。一般二胡都在左边,它在右边,韩国奚琴就长这个样子,南音二弦在南音乐队里担任着辅助洞箫的功能。三弦是辅助琵琶的功能,可以说上四管是非常完美的组合,这也是南音为什么历经几千年可以传唱不错的原因,因为它有关一套很科学的乐谱,下面,请大家看一下南音的乐谱。 [07-06 15:34]
  陈美娥 指,就是大曲,现在南音还保存48套,最短的大曲两个乐章,最长的大曲八个乐章,最短的大曲的以分钟计算,最长的大曲要一个小时,要举办南管音乐会很简单,两个大曲就结束了。指曲,有歌词,南音演奏基本不看谱,我们不是说演奏什么,而是说我们合什么,今天到东南亚、台湾传统的南音会所,他们今天要合什么,大家都不看谱,琵琶声音一出来,四个音乐家全神贯注的听着那个声音,一曲奏下来,20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当合到一个境界的时候,演奏者都快成仙了,不是在记乐谱,在那种和谐的境界,真的是天人合一。 [07-06 15:44]
  陈美娥 谱,现在还保存18套,纯器乐演奏曲,没有歌词,乐章依然是最短的谱,最短三个乐章,最长的9个乐章,而且南管的谱是非常典型的唐代清乐大曲,如南音写一年四季各种景色的《四時景》、描写梅花自含苞到盛放种种姿态的《梅花操》等。 [07-06 15:45]
  陈美娥 曲,又称散曲或草曲。曲,有两千多首,但大约只有十分之一是经常被演唱的,虽然曲子数量可观,仍不脱南管108个曲牌的范围。梨园戏剧可以使用的曲牌大概60个,其它都是大曲牌用的着的,大曲和戏曲是可以通过节奏区分出来,南音有7种节奏,过去,只有身份最高的南音的声音才能坐正演奏。南音的拍板用檀木制成的,有五片,南音叫“五音乐”,所以五片拍板,韩国的古乐也有拍板,他们的拍板比我们的拍板粗和高,他们的拍板是七片,南音是五音五调,拍板的节奏有七个,第一,慢头,大曲开始之前,一定先起慢头,进入节奏状态,叫做七撩拍,大曲开始时,一个七撩拍,只有两个字,我们可以演奏5分钟,所以,唱什么不重要,音乐才重要,因为是曲牌体,在某些可以出现词的地方才可以出现,不是随便哪个音调加上去都可以,我们是有规矩的,而且有特定的音乐美学,你要加进去,肯定很难听,也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表现的最好。 [07-06 15:50]
  陈美娥 七言诗,该填什么曲牌是固定的,五言诗,填什么曲牌是重要的,诗经的四言,有哪些曲牌可以唱也是固定的。然后进入三撩拍,一撩,二撩,三撩,在梨园戏曲里永远不会用到的,因为非常的抒情,非常的缓慢,梨园戏、歌舞戏载歌载舞,舞者怎么办,那么长的时间,怎么跳?科步是固定的,拍子到那里动作就要到那里,所以戏曲里永远不会听到七撩,只有南音会所里才能听到,所以经常有人说先有戏曲才有南音,不懂南音和梨园才会这样说,从音乐节奏中可以辨别出来。一、二撩拍,最通俗、最好听、最轻快的。在这里,我要跟大家解释一下南音的撩拍法怎么数的,一般数拍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而且好象都是这样数拍子,但是南音的拍子不是这样数的,南音的数法很中国、很传统,而且讲究气息,跟呼吸是一样的,所谓的撩拍,拍收、拍收,跟呼吸一样,一呼一吸,每一拍都要还原,所以南音慢的下来,拍完以后,要等一等,我还要收回来,刚才一二撩拍就是这样,收、推、拍、收、推、顿、拍,这个叫一撩拍,收、顿都是过程,只要有撩,一定是这样还原的方式,我们已经有三种节拍了。第四种节奏,一顿、一拍、一收、一拍。这个叫做慢叠拍。然后紧叠拍,不停顿,有人说南音就是慢,因为快的地方还没到,这边的乐声是热烈的,进入七撩、三撩、一撩、慢叠、紧叠,好象脱缰的马,这时候要拉回来,慢就是乱,一定要有秩序的拉回来,不突兀的拉回来,把人拉回到现实世界。有时候一段慢尾都要演奏50分钟。 [07-06 15:53]
  陈美娥 下面,用最快速度示范一下“下四管”,是七撩拍技术,最左边那行是音符,中间是指法,最右边是撩拍法,歌词在音的上面,所以,绝对错乱不了,洞箫该怎么吹,琵琶怎么弹,指法怎么样表现,都可以一览无遗,这套是中国现存最科学的一套乐谱。过去的琴家还要自己打谱,因为有指法、音位,但是没有撩拍限制,琴家们可以发挥艺术性,有时候不同流派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南音的音盏也是唯一可以跟琵琶指法相应的,南音下四管要出现的地方都在一二撩拍以后,在梨园戏曲里,大下四管大合奏时候一定到一二撩拍,南音下四管跟钟罄情的打法是很相似的,拍过的地方,金属的声音不能出现,五形观念,金木相克。叫锣,响声出来时,一定是在后半拍的地方,打叫锣的人一定非常机警,一定要熟悉谱子。双音,没有铃铛,碰撞出音,一定在后半拍的地方出现,跟钟声一样悠扬。最讨人喜欢的四块,四片竹片,声音非常清脆,充满了喜感。 [07-06 15:59]
  陈美娥 今天的时间差不多了,现场的观众朋友们,听了我对南音的简介,你们有什么心得? [07-06 16:00]
  读者 老师您好!首先,非常荣幸能够听到您精彩的演讲,我真的非常享受这场演讲,谢谢您!我专门在网上搜索了一些南音的资料,发现仅仅只有一家网站比较系统的介绍南音,就是福建南音网,您刚刚介绍的那些,比如乐器之类的,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确实有些曲高和寡,像老师刚刚表演的丰富多彩的内容手势、姿势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被您称作科学的走路步态是我们这些平常人可以学习的,您能不能把它发扬光大,后续,您有没有这些想法?比如放网上。 [07-06 16:03]
  陈美娥 放到网上,可以说是最简洁的,而且也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是非常好的建议。  [07-06 16:04]
  读者 福建南音网上专门有一节南音课堂的讲述,讲的基本都是乐器跟唱腔,我觉得手势、步态那些比较接近普通人。 [07-06 16:04]
  陈美娥 我们可以深入浅出的了解它的样态,南音最佳的发展趋势其实是应该有课堂的,而且它应该进入大学,在音乐系里有南音课程,让学生专心的学习。可能的话,也许汉唐自己成立学院,愿意学习南音的年轻人、想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有一个可以提供你们获取知识的地方。谢谢你提醒我!特别是网络课堂的事情,谢谢! [07-06 16:05]
  读者 陈老师,听了您的演讲,真是感到中国的古典音乐很庄严、很得体、很高规格,您开头讲到只有从容才能宽容和发展,中国人感到很亲切,中国和台湾就要是要靠文化来统一,这是我的体会。 [07-06 16:06]
  陈美娥 您说的真好。 [07-06 16:06]
  读者 老师您好!我是学传统工艺首饰方面的,我有一个问题,传统工艺毕竟是以前的事情,我们能做的就是很好的继承下来,然后守着老祖宗的规矩,在传承部分,我们要发扬,我们的首饰也要发扬,要有这个时代的特色,要很好的传承下去,以防它的消失,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07-06 16:07]
  陈美娥 我们这个系列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非物质,就是看不见的,无形的,声音的东西 如果没有录音,就消失了,那都是当下的事情,包括表演艺术也是当下的事情,过去叫做口传心授,一代传一代,今天有摄像机,一百年后,还可以看到一百年前发生的事情,非遗就是非物质,就是看不见的,工艺是有形的物体,对于年轻人来讲,它是可以参考和模拟的,主要是对传统的一份感情,咱们是中国人,咱们有非常优秀的古老的丰富的文明,有非常非常多美的事物,关于美的事物,见仁见智,只要是真心的、认真的、诚恳的投入,出来的东西一定会是动人的。至于如何跟上时代?可以这么说,我们永远都跟不上时代的,当你跟上的时候,就是过去了,这一点不用执着,你在当下全心全意的付出、诚诚恳恳的去做那就对了。 [07-06 16:11]
  陈美娥 陈老师!中国是礼乐之志,现在大家听的是流行音乐,很少有机会听到古乐,汉唐学府在北京或者在大陆其它地方会不会有演出? [07-06 16:11]
  陈美娥 汉唐2007年就来大陆正式演出了,其实1989年汉唐乐府是台湾第一个来大陆的团体,汉唐乐府来大陆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到陕西祭黄陵,那个时候没有路可以上山,怎么祭呢?夜祭,从晚上11点到凌晨6点,9个小时,是汉代夜祭的传统,这就是礼。我也是从先贤、前辈手上把这个礼乐借鉴过来的。第二次是1996年,汉唐乐府第一次到北京、上海演出,2007年、2008年汉唐乐府在故宫演出。最近的一次演出是去年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演出机会,让更多的观众们观赏,但是实在不大容易,最好的办法是这样,你们也要祝福汉唐乐府,希望汉唐在北京有一个场所。 [07-06 16:15]
  主持人 谢谢陈老师精彩的演讲!感谢陈老师专门从台北赶到北京为我们奉上这场艺术盛宴,在座的读者朋友们肯定也大开眼界和耳界,让我们再次以热烈掌声感谢陈老师!  [07-06 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