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作信息 >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云南省保山市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情况汇报
发布时间:2012-10-09 09:15 来源: 编辑:信息中心
信息来源: 2012-10-09

 

 保山位于云南省西部,市政府所在地离昆明498公里,与缅甸山水相连,有国境线167.78公里。国土面积19637平方公里,92%是山区,辖隆阳、施甸、腾冲、龙陵、昌宁1区4县,72个乡(镇、街道)、913个村(社区),总人口254万人,有13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布朗、阿昌、德昂为人口较少民族,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有华侨、侨眷、归侨27万余人,是云南著名侨乡。

保山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史前文化遗存丰富;战国中前期开始形成东西3000里、南北4600里的哀牢古国,哀牢文化独具特色;西汉置不韦县,东汉设永昌郡,为当时全国第二大郡,宋改设永昌府直至清末,南方丝绸古道直接连接中外,永昌文化灿烂而厚重;作为上个世纪著名的滇西抗战的主战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文化光彩夺目。堪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全市现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9 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15个,市级49个,县(区)级320个。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55项,其中国家级保护项目3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保护项目14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2人,市级保护项目119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6人。另有保山、腾冲两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顺镇;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隆阳区板桥镇、隆阳区蒲缥镇;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隆阳区金鸡村、隆阳区水寨村;6个市级历史文化名乡镇;17个传统文化艺术之乡。

保山四季如春、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环境优良;翡翠、黄龙玉、南红玛瑙“三宝争辉”,魅力无限;甲天下的“永子”围棋子,珍贵难得;蜀汉云南太守吕凯,清代三部尚书王宏祚,辛亥革命元老、北洋政府代总理李根源,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抗日县长张问德,爱国侨领梁金山等众多历史名人辉耀史册;新时代的典范杨善洲、郑垧靖的事迹传遍神州大地;“世界腾冲,天下和顺”,已经成了云南最具魅力的旅游圣地,真可谓地灵人杰。

但是,保山集边疆、山区、民族杂居于一身,又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工业发展滞后,全市经济发展状况处于云南省中下水平,2011年,全市GDP为317亿元,财政总收入45.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26元,5个县(区)中有4个是贫困县。

现在把我市近一年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措施

在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和省里的关心重视下,保山被正式确定为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保山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示范区的创建工作,认为国家搞示范区创建,非常及时,老百姓非常欢迎和期待。我们把示范区创建工作作为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保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抓手,当作推动保山文化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和保山最大的“文化惠民工程”来抓,按照“全面达标、重点突破、突出特色、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思路,紧紧围绕“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宗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全面启动了示范区创建工作。

(一)健全组织,落实责任,加大投入,把创建工作作为各级党委政府重大的“一把手工程”来抓

一是成立了以省文化厅厅长黄峻、省财政厅厅长陈秋生和市委书记李正阳为顾问,市长吴松为组长,常务副市长李治刚、宣传部长蔺斯鹰为副组长,市直36个相关部委办局、保山学院及五县(区)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10个创建工作组(室);县区、乡镇同时建立了创建机构。

二是按照国家创建标准,结合保山实际,编制了《保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以市委、政府文件下发实施,并在媒体上向社会公布了规划的全部内容,做出了公开的创建承诺,各县区还分别制定了实施方案。

三是市县(区)乡(镇)层层召开动员大会、多形式多层次培训骨干,级级签订责任书,把创建任务作了详细分解,并建立了单项督办、综合督查和人大视察等多方面的督查督办制度,将创建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年度综合考核内容进行考核。

四是多渠道筹措创建资金投入示范区创建工作。据初步统计全市共筹措资金近4亿元,其中用于软件建设的资金达到了3000多万元,各县区财政都安排了几百万元,腾冲县上千万元,隆阳区700多万元。

五是各级成立创建工作宣传机构,明确工作任务,动用市内外各类媒体多形式全方位进行宣传,动员社会全民参与,激发广泛的文化自觉,提振广泛的文化自信,大倡文化建设之风,把创建工作同时变成了一项全市重大的社会文化工程。广泛利用各级各类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等开展宣传,保山广播电视台和保山日报分别开设专栏,各级创建办制作简报进行常态宣传,同时在主要的社区、街道、道路等显著位置以标语、报栏等不同方式进行宣传,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

(二)抓硬件设施网络建设,夯实阵地基础,力促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全面达标

一是启动了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滇西抗战纪念馆、保山会堂、保山历史名人馆、云南华侨博物馆、腾冲县文治广场、昌宁县图书馆、昌宁县体育馆、施甸县体育场等一批标志性的重点文化项目。此外,市文化馆、图书馆异地新建项目,在国家和省的关心下,已列入国家今年的补助项目,正在进行相关前期工作,力争尽快开工建设,把市级两馆从现在的三级提升为一级,并建成保山新的文化地标性建筑。

二是在全面推进全市72个综合文化站达标建设的同时,确定了16个示范文化站,并把它们作为乡镇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工程”、集镇建设的“亮点工程”、满足当地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民心工程”、文化经济一起抓的“示范工程”来抓,使之不仅全面达到国家《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标准》,还成为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化、常态化、多样化、数字化和公开化达标服务的示范。“四大工程”思路的指导下,乡镇认识到位了,规划也到位了;文化自觉出来了,建文化的积极性起来了;文化自信出来了,建文化的魄力也出来了。接下来土地有了,资金有了,彻底改变了过去消极被动建设“火柴盒”式的小文化站的局面,实现了综合文化站建设的更新换代和跨越式发展。已经建成的示范文化站,占地最多的一个站就达到了60多亩,上级补助几十万元,他们多方筹资投入上百万,甚至几百万。如滇滩镇、芒棒乡、明光乡、界头乡、蒲川乡、姚关镇、摆榔乡、芒宽乡、潞江镇、湾甸乡等,一大批场地宽敞、环境优美、房屋设施先进、当地群众引以自豪的综合文化站先后建成,有的文化站甚至建得比一些地方的县级文化馆还好,涌现出了“花园式文化站”(芒宽等)、“果园式文化站”(潞江等)、“广场式文化站”(芒棒等)。

三是参照文化站“四个工程”的思路,动员扶持建起了一批村级综合文化室。2010年在省文化厅的指导帮助下,成功推出了腾冲县大村的先进典型经验,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这次创建过程中,我市认真总结推广腾冲县“大村经验”,并因地制宜总结推出了腾冲县的“江东村模式”、“米果村模式”和龙陵县的“朝阳村模式”,正式启动了18个“文化惠民示范村”的建设,要求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学习“大村模式”,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学习“江东村模式”、“朝阳模式”、“米果村模式”。在示范引路的同时,我们制定了云南省保山市村级综合文化室建设十条指导性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开始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因地制宜全面启动了村级文化室和较大自然村文化大院的建设,在全市掀起了建设和繁荣村级文化的热潮,使其全面实现“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目标。

    (三)紧紧围绕“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宗旨,广泛开展全民文化活动,大力打造文化品牌,让广大人民

群众一方面积极参与创建,一方面又尽快享受到示范区创建的成果

一是开展“欢乐乡村大家乐”系列文化创建活动,努力推动硬件软件统筹建设的新跨越,把“文化乐民”变成实实在在的现实。文化基础设施改善后,如何充分发挥作用,把硬件、软件建设统筹起来,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社会主义文化成果,成了当务之急。为此,我市策划了“欢乐乡村大家乐”系列文化创建活动,内容是: 

    “天天有歌舞”,即要求全市各级各类广场、乡村球场、晒场天天有群众自娱自乐的歌舞活动,特别要让村(社区)级广大市民、农民工、农民群众广泛参与,乐在其中,和谐幸福在其中。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市有民营文艺团体6 个,民间文艺社团 9个,城乡业余文化队伍 1038支。55.9%的村(社区)实现了“天天有歌舞”,成为我市城乡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

“月月有电影”,即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运营方式,100%的村实现了“一村一月放映一场免费电影”,并开展“电影进校园”、“电影进企业”、“电影进社区”活动,切实为农民、农民工、青少年服务。同时加强管理,提升放映质量和效益,努力推动农村数字电影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季季有比赛”,即要求每个季度每个行政村至少组织一次群众性文体赛事,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参与中加强沟通,并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目前50%以上的村己实现。

“年年有演出”,即要求每个乡村每年都要组织广大村民举办1至2次自编、自创、自演,大家共同参与、共同展示、共同欢乐的文艺节目演出活动;不少乡村现在都已实现了创建目标,有的还办起了自己的“春晚”和“艺术节”,男女老少齐上阵,效果很好。同时深化市、县专业文艺团队改革,加快转企改制步伐,采用政府买服务的方式,认真组织“千场节目下乡村”活动,送戏下乡村,为乡村人民群众提供既贴近基层,又有专业水准,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市级负责每年到每个乡镇演出1场节目,县区负责每年到每个村演出1场。

    “人人有书读”,我市市县两级图书馆有藏书54.7万册,加上乡镇村图书馆(室)、农家书屋图书,共计有公共图书227.7万册,人均0.9册。2011年“农家书屋”实现村村全覆盖后,依托各级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积极开展“全民读书用书活动”,既要人人有书读,又要人人爱读书,并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2011年,市县两级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0.29次,全

市人均增书0.12册,人均到馆次数0.16次。2012年1至7月,开展“全民读书用书活动”419场次,参与人数16039人次。

“家家有电视看”,即全面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积极推进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并逐步实施户户通工程。至2011年末,全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6.6%、94.4%,全市87%的住户有电视机。

通过开展“欢乐乡村大家乐”系列文化创建活动,初步实现了让广大乡村群众“活动起来、欢乐起来、和谐起来、先进起来、富裕起来、文明起来”的效果。

二是以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为依托建设“农文网培学校”,积极开展“文产结合定向培训”活动,努力实现“文化育民”的目的。以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依托建设“农文网培学校”是云南省文化厅在全省采取的一个重要文化建设举措,我市积极响应抓落实,现已正式建成农文网培学校市级总校1个,县区级总校5个,乡镇级学校66个,村级分校127个,共有计算机1309台。在全市范围内初步形成了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联动的农文网培学校网络。各级农文网培学校建成之后,为了使其充分发挥好应有的作用,我市决定在创建示范区的过程中认真组织开展“文产结合定向培训”活动,加强与供销社等涉农单位、企业合作,积极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和农业产业、文化产业实用技术服务。如市级总校建成数字电影放映厅,每周免费播放共享工程下发资源5次,并与市直多个部门联合组织业务培训;施甸县姚关镇农文网校举办了烤烟种植技术培训班、引进腾冲圆角背腰公司举办刺绣培训班、对姚关村妇女进行丝瓜瓤鞋垫培训班、在大乌邑村举办了契丹草凳培训班;龙陵县镇安镇农文网培学校与烟草公司、松茸收购企业合作,开展烤烟、松茸的种植技术宣传培训;隆阳区河图镇农文网培学校把大棚蔬菜、水生蔬菜种植技术培训课堂从室内讲解转移到了田间地头,促进了该镇莲藕、茨菰、养鱼和大棚蔬菜的发展;该镇董官村尹家坝27户农户通过农文网培学校从生猪饲养、品种改良、产品销售、饲料配比等方面得到了技术指导,提高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水平。全市“农文网培学校”自2011年至今,开展培训140多期,定点培训23814人次。

三是以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为龙头,利用保山特有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积极拓展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空间,努力实现“文化富民”

文化惠民不能只是乐民、育民,更要富民,文化富民既是对公共文化的拓展补充,更是引导农村调结构转方式、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市在创建示范区过程中,以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为龙头,利用保山特有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积极拓展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空间,努力实现“文化富民”,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腾冲中和乡大村注册成立了“大村文化产业合作社”,下设石材文化工艺、刺绣文化、农家乐、农民演艺产业分社;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事会,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明确了发展方向和经营范围。成立农村产业合作社,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目前,大村的石材产业快速发展,从事石材加工的户数达100多户,年产值达460万,收入达240万元;刺绣产业迅速兴起,有刺绣从业妇女145人,高的每月可增加收入3000多元,少的每月也可增加收入数百元。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提高了村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时还设立了农家乐产业分社、农民演艺产业分社等。成立农村文化产业合作社,有效地破解了当前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小、弱、散等问题 ,促进了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解决了农村文化建设缺乏造血功能的问题。腾冲固东镇江东社区在依托古银杏树发展乡村旅游中大打文化牌,彰显“人养树、树养人”的自然法则。为体现生态、和谐、健康的主题,市、县对50株300到500年的古树进行挂牌保护,开发出了美容、养生的“银杏宴”,扶持黄定传等村民组建起皮影戏表演队,让濒临失传的江东皮影戏又活跃起来。曾是生活用品并已退出人们生活的油纸伞重又以旅游工艺品的“身份”出现在游客来来往往的江东村口。农闲时节的晚上,村内对唱腾北民歌,热闹的场面有时吸引了上千人观看。这些传统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丰富了旅游业的内容,提升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后劲。

同时,我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一方面加大了资金扶持力度,一方面举办全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培训班,大力培训新型传承人才。大力培训扶持龙陵县象达乡朝阳村和腾冲县荷花乡开展黄龙玉、翡翠创意雕刻加工文化产业。目前全市206项非遗项目共有37项实现了“生产性保护”,从业人员近2万人,年收入3.5亿元。

我市还建立了多元化的文化投融资机制,实施了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建设项目,形成了一批文化旅游龙头企业,我市若干重大节庆活动正在向国际盛会迈进,吸引了国内及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经贸、文化、旅游人士莅保。腾冲被亚洲珠宝联合会授予“中国翡翠第一城”荣誉称号,“腾越翡翠”成为著名品牌,龙陵“黄龙玉”知名度进一步扩大。研究推广和顺模式,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结合,和顺柏联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西部两家之一、云南唯一的“十大最具影响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腾冲和顺古镇成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8.9亿元,占GDP的比重达6%。

(四)高度重视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软件建设和免费开放服务工作,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化、常态化和多样化”

开展课题研究既是创建示范区的重要内容,又是创建示范区的重要保障。我市认为,课题研究的目标一要破解难题,创新制度设计,推动实践;二要创新理论,提炼经验,保障和提高创建成果。我们研究的方法一是整合力量,依靠文化主管部门、相关部门、大专院校和文化专家、文化工作者,形成合力,强力推进;三要理论联系实际,既要出理论成果,更要出实践成果。围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化、常态化、多样化,我市策划了以下课题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一是配合完成国家课题研究。积极配合云南省文化厅完成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课题任务,把保山示范区作为省文化厅课题研究的基地。

二是完成地方课题研究。结合保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实际,积极开展《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化动态统计评估管理网络的构建》、《关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社会办的制度建设》、《村级文化建设模式创新与示范推广——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模式实践与推广》、《关于市、县(区)相关部门统筹协作共建共用共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机制的构建》、《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群众演艺协会网络的创建与运行》等5个课题研究,近期,我们又启动了《保山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机关规范化、数字化、公开化、常态化管理制度设计研究》和《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工作网格化管理》2个课题。通过制度设计与创新,既推动创建工作,又为全省和全国提供经验和示范。

目前,前5个课题已完成调研报告、研究方案,正在进行制度设计,指导推动示范区建设。后2个课题正在进行方案初设。其中,村级文化建设模式创新与示范推广——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模式实践与推广入选2012年度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为云南唯一入选项目。该项目将以“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为目标,结合实际,重点探索推出村级综合文化室建设的四种模式,制定保山市村级文化建设基本标准,并按标准在全市进行一般综合文化室建设。

与此同时,我市把公共文化单位免费开放服务与示范区创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并利用“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动态统计评估管理网络的构建”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全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粗放型向“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化、常态化和多样化”转型发展。一是通过在媒体上公布免费开放服务单位名单、服务项目,欢迎社会各界就近就便积极参与,利用好、享受好公共文化服务;公布服务承诺和举报电话(12318),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对内加强管理,收回了全部出租房屋,取消了全部收费项目。免费开放后,群众参与热情很高,导致现有工作人员无法满足需要,一方面我们正积极想办法增加编制,加大人力投入;一方面我们还通过招聘文化志愿者、外聘教师壮大队伍,千方百计为人民大众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千方百计提高服务水平,千方百计服务更多的人民群众,并制定动态统计制度,进行绩效考核并向社会公布。三是积极开展农民工文化工作,农民工及其子女与市民一样享受免费文化服务;市图书馆还专门设一个放映厅,免费为市民包括农民工放映电影;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网络,培训返乡农民工网上购买火车票,为农民工与留守子女提供网上视频通话服务。四是在全文化系统内广泛开展“净化、绿化、美化、文化化”建设工作,提升了自身品位和形象,为社会文化建设提供了示范。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免费开放工作得到了省文化厅的充分肯定,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在省文化厅的推荐下,省文化馆和其它州市文化单位纷纷到我市进行参观学习,获得了很好的评价,成为学习典范。

 (五)千方百计突破难点、补齐“短板”,确保示范区创建工作不留死角

对照示范区创建标准和规划,我市昌宁县图书馆、施甸县图书馆、文化馆和部分文化站尚未达标,成了整个示范区建设的难点和“短板”。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补齐这个“短板”,省厅、市里高度重视,一方面挂牌进行督办,一方面由分管领导亲自带队一线办公,与县里研究方案,筹措资金,推动落实。昌宁县图书馆占地5416、建筑面积4056、主体工程投资709万元,主体工程已于8月底建成,目前正在进行装修;施甸县图书馆建筑面积2518、文化馆建筑面积2518、施甸县博物馆(县情展厅)3000,项目概算总投资4000万元,现已开工建设,争取2013年2月建成。目前7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67个,5个在建文化站将于年底建成

(六)认真准备示范区群众文化进京展演

根据《文化部办公厅关于举办“大地情深”——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城市群众文化进京展演的通知》(办社文函〔2011〕521号)精神,我市策划创作了大型群众歌舞节目《春暖保山》,计划于9月27日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观众厅展演。该节目的定位站在代表云南进京演出的角度,以保山节目为主,力争达到云南群众舞台节目的最高水平。节目创意以保山最具特色且在群众中广为普及的歌舞节目为主,并用电子大屏配上云南保山独特的美景,作为舞台背景,既展示和宣传云南保山,又汇报云南保山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以“春暖保山”为主题,既赞美保山四季如春的边陲大地,又感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强大春风;为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唱响一曲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春暖花开、人民幸福的美丽赞歌。13个节目按照“序”→“春色”→“春声”→“春潮”—“尾声”的罗辑顺序构成篇章式结构,让观众得到从“视角”、到“听觉”、再到“内心感觉”的递进式的立体的审美愉悦。节目演职人员共计55名,于8月28日开排,目前正在紧张排练中。

(七)建立健全创建工作制度,加强创建工作管理,确保创建工作高效运行

市创建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抽调精兵强将负责创建推进管理,并与各创建工作组、各县区创建领导小组、创建办建立起了完善有效的工作联络、信息传递、反馈与工作督查机制;并建立健全了“周例会、月例会、季例会和半年例会”的工作制度、资金管理制度、信息报送制度、督查考核制度等一系列配套的制度,确保了创建工作的高效运行和过程管理的规范有效。

二、主要成效

(一)认识进一步提高、文化自觉得到进一步强化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广大干部群众的文化自觉进一步得到强化和提高,文化被摆到了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得重要位置,进一步掀起了重视文化、建设文化、共享文化成果的新热潮,出现了“全民共建、全民共享”新局面。已经是国家级先进文化县的腾冲、龙陵两县,在全面达到西部标准的同时,积极向中东部地区学习,进一步提高创建水平;隆阳区、施甸县、昌宁县则在努力全面达到西部标准的同时,积极开展先进文化县的创建活动,力争通过示范区创建跻身先进文化县的行列。

(二)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重点项目和指标推进顺利,并取得预期成效

1.创建工作

示范区创建规划落实率达到或超过了75%;规划中提出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已经得到较好解决;制度设计课题研究工作已经制定了工作方案、落实了人员、经费、形成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尤其第一课题研究已经出台文件并开始进行统计和评估考绩,起到了指导推动示范区建设的作用;创建工作过程管理规范,制度健全,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并进行了多次督查,信息报送及时,宣传卓有成效。3月下旬,国家督查组到我市进行实地督查后,对我市创建工作给予了“进展明显、印象深刻”的总体评价。对照国家22项验收标准,评估结果是:10项优秀,9项良好,3项中等,优良率86.4%,名列西部12省区前三名。

2.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

市有6个文化馆,腾冲馆评定为部颁一级馆,市馆、隆阳馆、龙陵馆及昌宁馆评定为部颁三级馆,达标率为83.3%;7个公共图书馆,腾冲馆达部颁二级,市馆、隆阳馆、龙陵馆及腾冲和顺馆达部颁三级,目前达标率为71.4%;综合达标率为77.35%。到明年3月,保山市县两级文化馆、图书馆将100%达部颁三级以上。

72个乡镇、街道,全部设有单独的综合文化站,设置率100%。目前,66个站建成,6个在建(隆阳区水寨,施甸县水长、仁和、甸阳,昌宁县温泉、腾冲县猴桥);46个达三级以上标准,达级率63.8%,力争年底100%达标。全市7个图书馆都已建成公共电子阅览室,72个文化站建成公共电子阅览室66个,另外6个已列入省厅2012年建设计划,正在实施中;676个村(社区)综合文化室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电子阅览室并积极开展服务。目前,设置率己达75.5%,今年底将争取实现100%全覆盖。

3.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实施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重要文化项目有四项:一是全面开展“欢乐乡村大家乐”系列文化创建活动,努力推动硬件软件统筹建设的新跨越,把“文化乐民”变成实实在在的现实。二是以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依托建设“农文网培学校建设”,积极开展“文产结合定向培训”活动,努力实现“文化育民”的目的。三是以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为龙头,利用保山特有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积极拓展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空间,努力实现“文化富民”。四是繁荣文化艺术创作,积极开展“千场节目下乡村”活动。农村和社区依托“欢乐乡村大家乐”系列文化活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形成了特色活动。有的乡村有传统的节日、有的还有固定的“春晚”和“文化艺术节”。

4.公共文化组织支撑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先后下发了《中共保山市委 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等8个关于加强文化建设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及规划。

民营文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和农民自办文化初具规模,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保山市目前已有民营文艺团体6个、从业人员157人,民间文艺社团9个、从业人员990人;有文艺队伍1038支,100%的县(区)、80%的乡镇有民营文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和农民自办文化。民营文艺团体和民间文艺社团积极参与各级政府组织的各种节庆或演出活动,而且常年推广普及广场舞和民族舞蹈,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在全市城乡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5.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措施

2011年保山市委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的意见》(保发〔2011〕28号)明确规定2011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150万元乡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建成达标文化站的以奖代补和村级综合文化室建设补助;每年安排100万元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用于市级重点文物抢救性保护、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前期工作、历史文化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扶持;市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引导资金1000万元,每年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万元,用于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扶持和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推广项目补助等。建立健全村级文化干事(文化管理员)人员经费保障机制,村级文化干事(文化管理员)的工资待遇原则上参照村委会副主任的工资待遇给予补助。

保山市72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3个工作人员编制的有55个,达标率为76%;913个村(社区)配备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1名)的村有709个,配备率为77.7%。特别是隆阳区,309个村文化管理员全部配齐,人均每月300元补助今年上半已发放到位。

制定了基层文化队伍培训计划,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今年1至7月,县级队伍培训班64期,培训4715人次,乡镇以下及以下培训82期,培训12859人次。

三、主要困难及下步工作措施

一是少数硬件设施和软件指标还未达标。特别是施甸县文化馆、图书馆建设时间紧、任务重。

二是村级文化建设资金缺乏。国家对村综合文化室建设还没有专项扶持。913个村(社区)今年将因地制宜全面建成综合文化室,但参差不齐,总体标准还较低,今后还需加大投入。

三是群众对示范区创建和免费开放的公众知晓率低。

针对以上困难和问题,我们下步的工作措施是:

一是推动全面达标。进一步找出差距,查缺补漏,扎实推进创建规划的全面落实,促进全市创建工作的全面达标,特别要加大对各重点难点项目建设的推进工作,确保按时按质建成通过国家验收,并体现出保山水平和保山特色。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新闻媒体宣传,在做好市内媒体宣传的同时,策划好国家、省级媒体的宣传,用好桥头堡文化网站、官方微博这两个宣传平台。加强社会氛围营造,利用标语、公告、宣传单、招贴画、工作手册、音像资料等进行多渠道、全方位的立体宣传;组织在校师生开展家庭宣传;组织各级“四群”工作队员、新农村指导员把创建工作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依托“每村每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项目进行宣传,在播放电影前播出创建宣传片、幻灯片和发放宣传资料等。通过宣传形成广泛的文化自觉,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三是千方百计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特别是要在统筹上下功夫。切实加强文化资源和行政管理资源的整合,在文化建设中实现资源共享、项目共建、成果共享,形成合力,发挥优势,实现效益最大化。

四是加快课题研究工作,力争尽快推出制度设计成果,并投入实践,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完善理论,更好的指导今后的实践,发挥示范作用。

五是进一步深化免费开放工作。继续做好公共文化服务的免费开放工作,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

四、请求帮助解决的问题

一是请求国家把我市村级文化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地区专项扶持的试点,给予规划扶持

二是请求国家把我市作为“国家制度设计课题研究的基地”,并将我市制度设计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有机链接,派专家一线指导我市制度设计课题研究工作。

三是请求国家把我市作为“云南桥头堡文化建设的示范区”,帮助指导扶持我市加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对外文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