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直属单位 > 梅兰芳纪念馆
梅兰芳纪念馆
第二届“梅兰芳研究青年论坛”暨“梅派兰花指摄影展”开幕式

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2019-05-15 09:08 来源:梅兰芳纪念馆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梅兰芳纪念馆 2019-05-15

  5月12日,第二届“梅兰芳研究青年论坛”暨“梅派兰花指摄影展”开幕式在梅兰芳纪念馆举行。梅兰芳纪念馆名誉馆长屠珍女士、梅兰芳纪念馆馆长刘祯、中共西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徐晓辉、内蒙古文联副主席尚贵荣、李四光纪念馆名誉馆长邹宗平、广州红线女艺术中心主任蒙菁、中国艺术研究院王安奎研究员、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驻院研究员郑传寅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马也研究员、北京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纪清远、宋庆龄故居社教部主任李雪英、郭沫若纪念馆李玉彩副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赵娟副教授、北京市第39中学高贺灵副校长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活动。开幕式由梅兰芳纪念馆副馆长刘锁荣主持。

 

  刘祯在致辞中表示,“手舞艺术——梅派兰花指摄影展”在五一期间进行了预展,受到了游客的高度关注。手势是梅兰芳表演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的艺术家、理论家对梅兰芳的手势艺术给予高度评价,其影响力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五十三式兰花指是梅兰芳的艺术创造,由齐如山初次概括总结,并把它固定下来,是对京剧表演艺术特别是手势艺术的一个提炼,应该是梅派表演艺术的重要构成。他还介绍道,“梅兰芳研究青年论坛”的设立源自去年五四青年节的设想,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召集青年学者进行学术研讨,原本是希望鼓励更多的青年学者关注、研究梅兰芳和梅兰芳的艺术。首届“梅兰芳研究青年论坛”和十佳论文的评选,在业界得到了非常好的评价,特别是得到了广大青年学者的拥护。这促使我们把一次偶然性的学术安排转变为长期的论坛,固定在每年的4月末5月初举办,以激励青年学者去研究梅兰芳。为青年论坛的召开,梅兰芳纪念馆组织了高规格的专家评审团,评选出十佳论文,接下来将用一天的时间,让来参会的各位青年学者进行充分的交流研讨。

  屠珍在致辞中介绍了她参与江苏盐城举办的纪念梅兰芳诞辰125周年活动的盛况。她认为,传统戏剧当下正面临好的发展机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国家领导都特别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看到梅兰芳纪念馆最近几年在梅兰芳及其艺术的宣传传播、学术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成绩,感到由衷的高兴;看到这么多年轻人纷纷加入到梅兰芳的研究中来,也十分的感动。

  蒙菁在致辞中说,在北京看了梅兰芳纪念馆出品的《琴芳梅兰》的表演,看了梅派兰花指摄影展,感触很深。2017年红线女艺术中心正式加入八馆联盟,与梅兰芳纪念馆在工作上有了更多接触和交流。八馆中,梅兰芳纪念馆和红线女艺术中心,在办馆理念和工作方向上思路最接近,所以这几年也特别关注梅兰芳纪念馆的工作,学到了很多东西。她介绍了红线女与梅兰芳大师交往的点点滴滴,认为广州红线女艺术中心与梅兰芳纪念馆,应该继承两位戏曲艺术大师生前遗愿,在今后的工作中展开多方面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为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文化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徐晓辉在致辞中说,梅兰芳纪念馆做了大量关于梅兰芳艺术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工作,纪念馆不仅是纪念,还结合梅兰芳先生留下的文化遗产,把梅兰芳艺术,从京剧衍生到了绘画、摄影等其他艺术门类,做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徽班进京以后,演出的地点就在三庆园、广德楼等场所,可以说京剧的发祥地就在西城,西城区委宣传部,在传承京剧文化上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北京市提出了红色文化、古都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梅兰芳先生首先是红色文化和京味文化的代表,同时又是创新文化代表。京剧是国粹艺术,梅兰芳先生对戏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对祖国的热爱和奉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传统艺术能够在正本清源,传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青年一代肩负的历史责任。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京剧的传承和传播中,利用新的传播媒介和手段推广京剧,以老专家为榜样,与时俱进地传承好京剧艺术。

 

  郑传寅代表第二届“梅兰芳研究青年论坛”评审专家委员会宣读了十佳论文获奖者名单。屠珍、王安奎、郑传寅、马也、刘祯为十佳论文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 

  此外,梅兰芳纪念馆即将举行的日本美术巡展,得到了长白山罕王传奇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在开幕式现场,梅兰芳纪念馆和长白山罕王传奇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这是梅兰芳纪念馆寻求社会力量支持传统艺术传承发展的新尝试。

  本次活动也得到了多家主流媒体的大力支持,《光明日报》、新华网、《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英才》、《中国戏剧》等多家媒体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结束后,参加第二届“梅兰芳研究青年论坛”的专家和青年学者举行了三个场次的研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