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直属单位 >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
中国儿艺2019年首部新戏《叶限姑娘》端午节首演
发布时间:2019-06-04 09:28 来源: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门户网站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门户网站 2019-06-04

《叶限姑娘》媒体见面会现场

  6月3日上午,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以下简称“中国儿艺”)2019年首部新戏——新偶戏·儿童剧《叶限姑娘》在假日经典小剧场召开了媒体见面会。该剧取材于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其中《叶限》篇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灰姑娘”类型童话的完整记录。此次选用“新偶戏”的方式呈现,在继承传统木偶精髓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剧体验。该剧将于端午佳节(6月7日)在假日经典小剧场与大小朋友见面,为大家送上一份充满艺术气息的礼物。

  中国儿艺院长尹晓东、副院长赵寒冰,编剧孙梦竹、导演毛尔南、总体视觉设计胡万峰、木偶操作指导康健、舞台监督陈维泮、剧组全体演员和中央及首都30余家媒体出席见面会。 

  由小说到“新偶戏” 彰显中国意蕴

  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续集中的小说《叶限》之所以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灰姑娘类型”的故事,是因为其中包含了后母虐待、神力相助、集会出彩、以鞋验身、嫁与王公等欧洲童话《灰姑娘》的全部要素。但《叶限姑娘》在保留上述关键情节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符合当代审美的改动,力图创造出一个既有中国意蕴,又灵动、有趣的故事。

  担任《叶限姑娘》编剧的是中国儿艺优秀青年编剧孙梦竹。在情节设置和人物角色的塑造上,孙梦竹都为叶限的“成功”赋予了新的意义。“无论是段成式的《叶限》还是传统的《灰姑娘》故事,女主人公都是在无意间受到了‘神力’的帮助,这不禁让人感觉:叶限和灰姑娘能获得美好生活的原因是她们足够幸运。然而现实生活中,任何人的‘好机遇’都是靠自己赢取的,其中当然不乏运气的成分,但归根结底是个人品质和个人努力的结果。因此,在该剧中,叶限和带有神力的小鱼相遇的情境被改写为:叶限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救助了小鱼,二者的人物关系迅速建立起来。这既为她之后能得到小鱼的帮助提供了合理性的解释,也有助于‘是其美好的品质帮助她走出困境’这一创作理念的传达。”在该剧结尾,孙梦竹也将故事的主题立意进一步升华:“世界上关于‘灰姑娘’类型的故事有很多版本,绝大部分的故事都结束于灰姑娘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我们用当代审美来审视一下这个问题:对于一个女孩来说,嫁给王子就是终极幸福吗?我认为不是,任何一个人的终极幸福都不应依托在别人身上,而应该回归到自我。我们最终把故事的结尾定位在:叶限向着远方走去,她的朋友小鱼相随左右,溅起点点水花。这个结尾接受起来或许稍显沉重,但打破‘公主梦’,让孩子们体悟到自己才是自己的终极支撑,对当今时代的孩子们来说,或许更有价值。”

  在谈到《叶限姑娘》之所以选用木偶方式进行呈现时,该剧导演、中国儿艺优秀青年导演毛尔南表示,木偶会给人带来一种人所向往却力所不能及的美好。“尽管木偶脸上没有一颦一笑,但你却能从他的身体、动作发现它的情感变化,从它没有表情的脸上表达出最细腻的情感,这时偶的特点就体现出来了。在技术达到一定水准后,艺术赋予了它新的生命,从而形成了两个艺术作品:木偶本身和用偶表演的作品。因此我们要用‘新偶戏’的方式做一台满足现代孩子审美,同时呈现‘偶’的精髓的作品。”这部作品之所以被称为“新偶戏”,是因为主创和演员在不断探索一种能够在地面自由行走,能够在空中自由行动,能够在舞台上不受调度局限的偶。“偶的每个关节都很灵活,它的运动方式不仅要符合人体的运动学,还要符合舞台假定性原则下木偶的运动规律。每个偶连脚踝、手指都要有它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我一直坚信本民族才能创作出本民族文化中的独特韵味,《叶限姑娘》正是在努力寻找到中国儿艺创排木偶戏的独特呈现方式。”毛尔南如是说。

《叶限姑娘》片段展示

  写意传神 打造充满想象力的舞台

  为了让《叶限姑娘》中的木偶灵活精致,中国儿艺邀请中央戏剧学院偶剧系副主任、国际木偶联会会员胡万峰担任了该剧的总体视觉设计。他表示“叶限”的故事发源于广西壮族地区,因此,此次设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选取壮族铜鼓与花山岩画为创作灵感,“此次的舞台,我们采用一种非写实的造型表现手法,人物造型表面运用材料质感及肌理效果表现历史的年代感,同时用简洁的几何图形流露出现代气息。木偶造型方面,我们选用儿童熟悉的钮扣作为眼睛,可以拉近与孩子的距离,给观众留下假想的空间。”

  木偶本身就是一种充满想象力的表现形式,因此,灯光设计陈林和舞台监督陈维泮也合力将舞台打造得更具想象力和创造力。陈林表示,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艺术层面,木偶剧对舞台灯光的设计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为了引导观众尽快建立木偶剧的假定性逻辑,将木偶定义为表演主体,我们要充分运用舞台灯光的光位、光区、亮度、色彩、光质等手段,将舞台空间中的演员与木偶恰当地融合与划分。新鲜感、惊奇感是儿童观众观剧的重要需求点,我们要在创作中不断打破习惯思维,站在儿童的角度上去思考,才能创作出符合儿童审美的作品。”

  作为一部少语言的作品,音乐语言成为了推动情节发展,烘托情境氛围,补充内容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担任《叶限姑娘》作曲的青年作曲家张艺馨在创作时考虑到时代对音乐风格的影响,因此用西洋管乐铺底,用民族乐器作为色彩元素,丰富音乐的立体感受。“多数情况下,我会在排练现场通过即兴伴奏的方式寻找灵感,为了让小朋友对每个人物的出场更加明确,我为每个角色设定了一种代表乐器:例如叶限的代表乐器我选用了长笛,代表了年轻女孩的清新、温柔;再例如鱼的代表乐器我选用了中国笛子,既和叶限有一种呼应,又能有神秘的感觉。”

  挥洒汗水 追求人偶合一的境界

  木偶虽然没有生命,但演员可以将自身的表演能量注入木偶,给木偶以灵魂,令其“活”起来。《叶限姑娘》剧组集结了七位个人表演能力很强的演员:获得过中国戏剧最高奖项“梅花奖”的国家一级演员唐妍、刘晓明;塑造过多个经典角色的实力演员常若曦、徐英娜、徐元博、李欣聪、赵妍蝶。七位演员为了能将木偶表演得更加传神,一遍遍地进行练习,即使手腕发炎也不间断,排练现场总是飘散着药油的味道,主创们对这个“有味道”的剧组也是既心疼又感动。

  《叶限姑娘》的形体设计刘美池见证了演员们在木偶操作和情感表达上的逐步成长。除了演员在排练过程中的努力外,排练间隙的细节也令她印象深刻。“大家在排练的间隙,都会下意识地把偶放在自己身上或抱在怀里,有时从某个角度看过去神态都会惊人的相似,就算把它暂时放到一边也会选择一个比较“舒服”的姿态。这样一个下意识的举动,其实从侧面反映了演员在不断与偶的磨合过程中建立起了与它的情感,也只有在台下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做到台上‘人偶合一’的完美呈现。”

中国儿艺院长尹晓东发言

  媒体见面会现场,《叶限姑娘》剧组展示了剧中的精彩片段。中国儿艺院长尹晓东表示,无论民族和国度,人类的美好情感都是相通的;无论年代远近,人类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都是一致的。这就是东西方为何都有着“灰姑娘”故事的原因。剧院的每一部新创剧目都是一次有目的的艺术实践。这部戏取材于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中的《叶限》篇,名曰新偶戏,就是希望把一个古老的故事讲出新意来,用一种不是司空见惯的方式,在中国儿艺的舞台上创造出新的演出样式来。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唯有儿童剧是以观众服务对象命名的。儿童的世界是多彩的,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也应是多样的。不断尝试新的题材和艺术形式,为孩子们提供更丰富的精神滋养,是剧院艺术家的共同追求。愿这部戏从内容到形式,都成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