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直属单位 > 中国国家话剧院
中国国家话剧院
国家话剧院原创话剧《豆汁儿》5月即将上演
发布时间:2019-04-29 08:34 来源: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门户网站 编辑:马思伟
信息来源: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门户网站 2019-04-29
    4月28日,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的原创话剧《豆汁儿》在京召开发布会。该剧将于5月10日至19日在国家话剧院先锋剧场演出,同时参加第五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
    《豆汁儿》编剧钟海清、潘汛洪、谢可,导演谢可,舞美设计陈斯,灯光设计刘一昂,演员于泓、吴嵩、杨晨、王一平、张凯歌、黄兆函、刘子郁倾情出演。该剧讲述了一个原汁原味的北京故事——老李经营祖传豆汁店已有40多年了,但大龄未婚的女儿一心想改变豆汁的经营方式,留学归来的儿子为了创业而在外借钱,同难共苦的老伙计因不想成为豆汁店的负担不辞而别。在一地鸡毛的烦恼中,老李竟检查出自己患了脑瘤……本剧在悲喜交织的生活场景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而深远的文化内涵。人与人之间,从争吵到包容,从固执到理解,其实最终都是为了留住清清白白的魂儿,坚守着匠人的初心和善良的一面。
    小小豆汁店的酸甜苦辣
    《豆汁儿》自2017年10月开始创作打磨,在蓬蒿剧场首演,被观众称为“一部很有烟火气的戏剧”,随后参加国家话剧院青年戏剧创意空间——戏剧扶持项目。如今三度创排,剧组主创为贴近生活,建组后就立即前往磁器口、牛街等知名豆汁儿店采风,学习体验传统技艺,从生活中汲取创作养分。
    《豆汁儿》由钟海清、潘汛洪、谢可共同编剧,他们在创作中更加注重小人物的内心挖掘与情感流露,作为剧中“小编剧”一角的原型,钟海清坦言,“剧本传达了一种传统文化的当代精神:家风和技艺,都是不知不觉地,在酸中带甜、甜中带涩的生活里悄悄地传承着。”
    作为一名“90后北京土著”,本剧导演谢可对北京人的生活有着深刻独特的理解,对这部戏的创排倾尽全力,与前两轮相比,本轮《豆汁儿》在文本、舞美、音响、道具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全面提升,“文本层面,在传统中又不断创新,加入了人工智能、虹膜系统等情节,让这部话剧更具有当代性;同时,为体现传统手艺与匠人精神,我们也将采风中所学到的绿豆挑拣技术、包装工艺等呈现在舞台上。”
    舞美设计陈斯用三道边檐木将极具老北京特色的“大取豆汁店”搬上舞台,灵活运用带有老北京特色的鱼骨瓦、大槐树、门墩等元素,镂空的门楼,以一种绘画感的勾线表现形式与京派建筑虚实结合,给观众一种既真实又写意的视觉感受。
    新老“北京人”的情感碰撞
    在这部京味儿话剧的七位演员中,五位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主创团结一心,在创作中不断加入自己的想法,还原一个原汁原味的北京故事。国家话剧院优秀青年演员杨晨、黄兆函都是典型的“北京大妞”,对北京人都有着天生的亲切感。杨晨对于剧中角色的理解就是“岔着岔着就把温暖给岔出来了”,她坦言,“女儿李虹表面上大大咧咧,实际上情感细腻,跟我本人很像。她是一个纽带,将父亲、弟弟、小编剧几个人的情感联系到一起。”黄兆函说:“虽然从小在北京生活,采风让我加深了对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认知,只有真正体验过生活才有收获,采风对塑造角色有很大帮助。”
    于泓、吴嵩两位演员在剧中演绎了一对多年老友,共同经营豆汁店,二人对于老北京人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于泓表示,“老李是一个传统的老北京人,他固守着自己的店,把手艺传承给孩子们,就是对家庭生活幸福的诠释。但在这中间,却与子女产生了新旧观念的碰撞。”
    “这个戏展现了北京人的特点——热情”演员王一平说,在他眼中,有过留学经验,致力于将创新思维融入传统豆汁儿店的李墨正是体现了“新北京人”的特点。此外,作为“新北京人”,张凯歌、刘子郁在剧组主创的带领下,也深刻地体会到老北京的文化底蕴。他们表示,每一个北漂在北京都会有一段不平凡的感情,相信观众一定能从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这部戏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