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直属单位 >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首届全国旅游管理博士后学术论坛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2018-05-11 17:18 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 编辑:赵琳
信息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 2018-05-11

  为加强旅游管理相关学科博士后学术创新与交流,助力中国旅游业迈向优质旅游新时代,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批准,4月21日,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中国旅游研究院在京联合主办首届全国旅游管理博士后学术论坛。论坛由中国旅游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承办,人民日报客户端旅游频道、中国扶贫协会博士后扶贫工程中心支持。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博士主持了论坛开幕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王明政、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负责人满宏卫、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会长袁文先、携程旅游集团创始人梁建章博士等出席论坛并致辞。来自全国旅游管理相关博士后设站单位代表、博士后合作导师、博士后以及专家学者200余人参加会议。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王明政在致辞中指出,博士后制度自1985年开始实施,作为对优秀青年人才培养探索性举措,打破了户籍、人事关系、学科归属等方面限制。经过30余年的发展,博士后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制度,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成长铺就了“高速路”,为创新驱动发展打造了“助推器”,为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试验田”。开展博士后学术交流是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形成活跃的、有利于创新的学术氛围的重要方法。此次论坛是2018年全国博管办重点支持的40场全国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之一,并且是今年最早举办的一场论坛,希望把它切实搭建成博士后人才交流的权威平台,更好地发挥博士后制度在培养旅游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旅游事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负责人满宏卫在致辞中指出,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的支撑。值此大众旅游新时代、全域旅游新方位,旅游业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优质发展,对人才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旅游管理博士后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就,接下来要在国家层面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博士后队伍要努力成为旅游事业繁荣和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支撑。博士后科研工作要面向新时代,研究新形势,解决新矛盾。博士后和青年学者要努力成长为旅游业各领域的领军人物,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创新力和影响力。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会长袁文先在致辞中指出,我国的扶贫攻坚战正处于最关键、最重要的节点,旅游与扶贫关系密切,旅游是扶贫脱贫的重要途径,很多贫困地区的扶贫项目都是以旅游带动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大多数待脱贫的地区都是老少边穷的地区,生态环境好、资源丰富却有待开发,因此很适合发展旅游。旅游也已成为重要的脱贫模式,尤其近几年开展了许多红色旅游项目,与当地的发展非常契合。本届旅游管理博士后论坛是文化和旅游部组建后的第一次大型论坛,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更多的旅游管理博士后能够加入到扶贫工作中来,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携程旅游集团创始人梁建章博士做了“旅游行业的机会和瓶颈”的主题演讲,表示旅游业的研究非常有趣,并且非常看好其前景。在文化和旅游部组建的背景下,将旅游和文化结合起来,会形成巨大的产业。随后他通过对中国、美国、日本在人口总数、出入境人次等宏观旅游数据,以及游乐场、滑雪场、博物馆、高尔夫球场、电影屏幕等相关旅游资源数据方面的比较,分析了三国在旅游业在不同要素上发展的差异,提出了开放式的问题与现场进行互动,如:“中国为什么邮轮游人数较少?中国为什么缺少博物馆?中国为什么缺少机场?中国的火车旅游能否实现弯道超车?”,并分享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博士后站工作交流环节由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李仲广博士主持。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田里教授做了“博士后流动站高端学术平台与人才储备摇篮”的主题演讲,指出博士后站要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以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工商企业为研究对象,并分享了流动站的精细化管理与高品质服务建设的经验。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党委副书记高春东做了中科院地理所博士后站的管理与博士后培养的主题报告,介绍了博士后站的立所之本及取得的成绩,并分享了博士后站制度建设、创新发展、学术品牌打造方面的经验,以及未来的工作方向与重点。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研究员分享了在“智库机构的博士后如何把学术研究和智库建设结合起来提高科研能力”问题上的思考,作为智库型机构的博士后,要正确把握好时间配置,将自己的兴趣和设站工作机构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设站机构也要对博士后给予适当的理解,给他们一定时间保障,让他们的自我兴趣发展、深化。

  中国旅游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宋子千博士主持了博士后培养经验交流环节。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张朝枝教授做了“以学科建设带动博士后培养”为题,分享了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后培养的经验。他介绍了中山大学博士后培养经历的三个阶段,以及当前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并分享了对当前博士后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的改革方向的思考。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助理邹统钎教授做了“服务学科建设、探索旅游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合作机制”的报告,指出博士后培养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合作,介绍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基本情况以及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和问题。

  中国旅游研究院总统计师唐晓云研究员以“守护初心,行稳致远”为题,分享了中国旅游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基本情况,指出博士后工作站应坚持以服务产业、报效国家为初心,坚守脚踏实地的作风与胸怀天下的情怀,兼具国际视野和中国风格的学术研究风格,坚持全方位培养和提升博士后综合能力,坚持严格而有温度的全过程在站管理,坚持做博士后领路人和同行者。

  博士后成果交流上半场环节由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所所长蒋依依博士主持。

  复旦大学博士后、景域集团总裁助理林章林做了“创新:为旅游目的地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链式服务”的报告,指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正在进入2.0时代,旅游咨询也应进入2.0时代,打造以全生命周期的链式服务;提出“资本+资源+咨询”的关系链旅游咨询服务模式。以知识创造如何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提出现实可操作的成功案例。

  云南大学博士后、副教授杨懿做了“旅游地‘荷兰病’效应研究”的报告,分析了旅游地“荷兰病”的成因,从认知定位、政策机制、产业发展、旅游管理四个层面提出了一系列旅游地“荷兰病”效应的调控政策建议。

  中国旅游研究院博士后、河南大学副教授肖建勇以“文旅融合推动优质旅游发展”为题,指出当前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旅游产业是一种场景制造业、文化产业是一种内制造业,分析了文旅融合发展的两个阶段及特点,提出通过文旅融合推动优质旅游发展。

  博士后成果交流下半场环节由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统计与经济分析中心副主任马仪亮博士主持。

  中山大学博士后李默涵做了“智慧旅游城市的建构与消费机理研究”的分享,从社会科学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智慧旅游目的地建构与消费动态关系的机理。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后、西安科技大学教授苏建军做了“新时期中国旅游投资结构与旅游经济增长研究”的报告,解析了旅游投资需求的动态深化与格局差异、旅游投资需求与旅游经济增长的时空演变与响应机制、旅游投资支持旅游经济增长的机理与多维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云南大学副教授赵书虹做了题为“云南文化发展的市场化变革:理论、过程分析与思考“的报告,分析了在全球化成为新世纪主题的背景下,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旅游研究院博士后合作导师胡抚生博士主持圆桌论坛环节。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秘书长张继承、清华大学新经济与新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宣喻、中国旅游集团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陈文杰、华侨城集团旅游研究院院长王刚、呼伦贝尔旅游委旅游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桐、中国旅游研究院博士后辛安娜等人围绕优质旅游发展与博士后人才培养的关系展开深入讨论。

  王宣喻指出“优质旅游”具备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创新的属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提出在创新驱动社会发展方面多做研究,加强优质旅游的应用型创新。陈文杰认为产业发展首先应该由政府引导,再由市场主体执行并实现。王刚提出优质旅游需要游客参与、全程体验,需要旅游主体和客体的共同作用实现。吴桐指出当地政府要致力于以服务人民为宗旨的服务目标,积极开展“厕所革命”的服务改进,同时加强旅游服务多部门的参与,逐步实现优质旅游。张继承认为博士后的扶贫工程是旅游扶贫工程的一种创新。辛安娜以亲身感受表示,博士后是人生的新阶段,是实现个人价值的美好时期。各位研讨嘉宾还就优质旅游发展背景下如何进行博士后人才培养进行了交流。

  本次论坛面向全国出站的旅游管理博士后征集了出站研究报告,并组织了评选。会议举行了博士后优秀成果颁奖仪式,中国旅游研究院戴斌院长为优秀博士后出站报告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

  戴斌院长以“何以博士后?”为题,就“为什么需要旅游管理博士后”、“新时代旅游业需要什么样的博士后”、“如何培养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等问题做了论坛闭幕演讲。

  他指出,新时代旅游业发展需要一批“服务产业、报效国家”的战略型人才。要从一开始就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要有自我历练的英雄主义精神,更要有“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和“功成不必在我”的政治高度。同时,越是战略型旅游管理人才,越是要说人话、办实事、志高远。要办实事,到生动活泼的旅游实践中去,研究时代和人民所需要的课题。要勇于拥抱大时代、大事件、并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旅游管理战略型人才从来都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在不断探索、失败、再探索、再失败,直至成功的自我历练中成长起来的。战略型人才,不管是理论家、企业家、还是政治家,从来都不是按套路培养出来的,也不是某个机构、某个称号所钦定的,而是历史选择和主动担当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