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推动文化旅游融合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2-02-23 09:03
来源:河南文化网
编辑:全悦
信息来源:河南文化网 2012-02-23
核心提示:《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挖掘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建成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河南省委九届二次全会强调:要“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既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客观必然,也是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现实需要。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是旅游业竞争力的核心。文化的本质又决定了文化的旅游功能,它天然地融合和体现于旅游全过程。旅游者出行最大的动机,是为了获得审美的情趣和精神的愉悦。一次难忘的旅游,必定是文化之旅、精神之旅。文化赋予旅游生命力。文化旅游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具体体现,是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河南省文化资源异常丰富、特色鲜明,具有发展文化旅游业的雄厚基础和绝佳条件。在我国五千年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上,河南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达三千年之久,历史文化积淀极为丰富,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河南省的文化资源种类繁多,既有史前文化、神龙文化,也有政治文化、圣贤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既有农耕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和医学文化,也有汉字文化、宗教文化和戏曲文化;还有中原民俗文化、武术文化和姓氏文化等。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对构建整个中华文明体系发挥了筚路蓝缕的开创作用。无论是元典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建构,还是汉文字和商业文明的肇造,乃至重大科技的发明与中医药的重大发现,都烙下了中原文化的胎记。
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省应把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重要着力点。
——古都游。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其四。要依托中原古都群,打造全国著名的古都文化旅游密集圈,为游客打开一副恢弘的历史画卷,再现皇家王族、帝都京城的鼎盛繁华,领略悠久深邃、丰富厚重的政治文化。
——世界文化遗产游。要依托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和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优势,挖掘文化内涵,为游客展现巧夺天工的石窟艺术、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和东方经典的建筑文化,使人们欣赏世界上最古老、最具生命力的文字形态、灿烂辉煌的青铜器艺术和历史建筑蕴含的东方宇宙观。
——功夫游。河南是中华武术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有“天下功夫出少林”之称,技冠天下的少林功夫和刚柔并济的太极拳享誉全球。要发扬光大功夫文化,打造世界功夫文化旅游胜地和习武健身中心。
——寻根游。河南是中华民族根文化的发源地和聚集地。人文始祖黄帝诞生、建都于此,《中华姓氏大典》中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的1834个起源于河南。弘扬根文化特色,打造世界华人寻根文化旅游中心具有天然的优势。
——大宋文化游。河南是大宋文化的历史遗迹聚集地,宋文化遗迹众多。要突出北宋文化繁荣开放的特色,整合相关文化旅游资源,建设重回东京梦华和体味大宋文明的时空画廊,重现大宋都城的市井繁华和宋韵古风。
——圣贤游。河南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在二十四史立传的历史人物5700余人中,河南籍的有912人。要广泛搜寻圣人贤士的历史遗迹,积极挖掘圣贤文化的旅游价值,打造全国圣贤文化旅游的聚集区。
——黄河生态文化游。要依托世界罕见的黄河悬河奇观、小浪底工程等生态和人文旅游资源,深入挖掘黄河的文化内涵,打造全国重要的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带。
——民俗文化游。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特色鲜明,饮食、服饰、节会、礼仪等广泛影响了周边地区乃至华夏和世界华人族群。要积极保护和开发民俗文化,打造全国著名的中原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
——赏花游。河南拥有牡丹、菊花等宝贵的花卉资源,还以独特厚重和历史悠久的赏花文化闻名天下。要依托每年一度的牡丹花会、菊花展览等花卉节会,提升赏花的文化品位和魅力,建设全国重要的赏花文化旅游基地。
发展文化旅游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放眼长远又要关注当前,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
就河南省情况来看,当前应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抓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谋划。河南文化以历史文化见长,古代的多近代的少,地下的多地上的少,无形的多有形的少,要实现文化资源旅游化,必须从发掘整理开始,在研究谋划中找准优势,明确发展方向。要注重谋划的专业性,充分发挥河南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历史、考古、文学、旅游等方面的学术和人才优势,加大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梳理、分类、甄别、演绎等。要注重谋划的针对性,坚持理论研究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建立旅游企业和专家学者定期交流沟通机制。要注重谋划的广泛性,鼓励广大群众广泛搜集旅游素材,积极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谋划,形成人人关心文化旅游、人人参与文化旅游的良好局面。
二是加快资源整合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广、门类多,要把内容相关、区位相近、功能相仿的资源融合起来,发挥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在共生共荣中打造文化旅游精品。要围绕主题进行整合,以旅游主题为红线,通盘考虑全省文化旅游资源,有机整合遍布全省各地的旅游景点,使这些零散的珍珠形成一条条精品旅游项链。围绕区域进行整合,根据资源空间分布特点,以文化旅游资源为主体,加快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带(区)。比如,可以整合郑州、洛阳、开封、三门峡等地的殷商文化、大宋文化、仰韶文化等资源,重点发展沿黄文化旅游带。围绕产业功能进行整合,加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服务层次,尽快形成产业衔接、功能配套、效益良好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三是培育壮大文化旅游市场主体。文化旅游企业是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体。必须坚持市场化、多元化、产业化、国际化的方向,着力培育充满活力的现代文化旅游市场主体。一方面,要做“多”主体。放宽市场准入,降低进入门槛,通过税收、土地等政策优惠,吸引民间资本、国外资本参与文化旅游开发,增强文化旅游发展的多元力量。另一方面,要做“强”主体。通过联合、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和知名旅游企业,鼓励重点旅游景区和大型旅游企业开展纵向、横向联合,培育大型文化旅游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四是加强文化旅游业薄弱环节。目前,河南省文化旅游业发展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特别是旅游商品开发滞后、休闲娱乐单一、服务功能不够完善等问题比较突出。要大力开发文化旅游商品,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研发设计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着力做好传统工艺品的研发工作,优化销售网络,不断提高购物在旅游经济中的比重,使河南省成为全国旅游购物大省和重要的旅游商品生产、集散地。要加快发展文化娱乐产品,充分挖掘我省历史典籍、传说、名人逸事等文化资源,重点开发大型旅游演艺精品,发展武术、杂技、魔术表演等富有中原文化特色和观众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形成种类齐全、雅俗共赏、参与性强、管理规范的文化旅游娱乐体系。要不断完善服务功能,积极推进旅游网站、旅游呼叫系统、旅游数据库等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硬件设施现代化,软件服务信息化和人性化。
五是加大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文化旅游业是高品位产业,高水平营销必不可少,必须创新营销理念和技术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营销推广活动,增强河南文化旅游的震撼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开展整体营销,进一步打破地区、部门、企业界限,加强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统一规划、整体开发。抓好重点营销,细分客源市场,根据不同的游客需求和不同的客源地特点,组合包装不同的旅游产品,实施不同的营销模式,积极开展有针对性、深入性的营销活动。推动合作营销,加强与周边省市、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客源地的合作,建立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利益共享的联动营销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