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河南
河南
河南省文化厅厅长:好政策催生河南戏剧文学创作新局面
发布时间:2012-09-10 09:49 来源:河南日报 编辑:全悦
信息来源:河南日报 2012-09-10

    9月6日,第四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在湖北潜江揭晓,河南省的《朱安女士》、《红旗渠》、《大红灯笼》等3部作品同时获奖,获奖数量居全国之首,是历年来该省在该奖项中成绩最好的一次。
    消息传来,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感到十分振奋,并为全省近年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取得的最新成果深感自豪。在接受《河南日报》记者采访时,杨丽萍表示,这份优异的成绩单标志着河南的戏剧文学创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能够代表中国戏剧创作方面的最高水平。
    好成绩来自戏剧创作者的坚守
    面对如此优异的成绩,杨丽萍表示这是全省戏剧文学创作的集体收获。河南省的戏剧创作者心怀振兴中原文化的担当,面对来自影视、网络的多方面冲击,始终坚守自己的职责,扎根深厚的中原文化,创作出了一批反映中原大地气象和中原儿女精神面貌的优秀作品。我们要感谢他们的坚守。
    谈到这3部获奖作品备受观众青睐的原因,杨丽萍表示,中原这块土地上的历史本身就是厚重、大气的,全省戏剧创作者立足中原文化沃土,注重优势题材的挖掘,这样的创作方向是正确的,很好地发挥了我们河南的自身优势,彰显了我们河南的特色。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剧作家和主创人员,十分注重弘扬时代精神、突出时代气息,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去深情地讴歌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讴歌中原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勇于创新的中原精神。不仅是这3部获奖的作品,还有像《村官李天成》、《焦裕禄》、《王屋山的女人》等一大批优秀作品,也都具有上述特点,对于表现时代精神、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引领时代风尚,发挥着重要作用。
    好环境催生精品力作
    丰硕的成果离不开好的环境。杨丽萍表示,近年来全省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是与中原崛起、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环境相适应的,是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态势在文化方面的一种体现。她说,河南省戏剧团体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各个剧团不停地创作、排练、演出,给戏剧创作者提供了将文字转化为舞台艺术的前提。如果没有他们的努力,写出来的剧本得不到使用,他们的信心、灵感和归属感都会受到打击,热情就有可能减淡。
    杨丽萍表示,近年来,全省先后创作推出了《风中少林》、《清明上河图》、《木兰诗篇》、《风·情·河之南》、《苏武牧羊》等一批精品剧目,豫剧《程婴救孤》、《铡刀下的红梅》、《常香玉》等6部剧目连续6年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豫剧《常香玉》等4部作品荣获全国“文华大奖”。这些奖项不仅是对全省文化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创作团队的褒奖,鼓舞了大家的士气。
    好政策育出丰硕果实
    “河南戏剧事业的突飞猛进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我省各级党委政府长期高度重视文化、支持戏剧事业的结果。”杨丽萍说。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对文化事业给予高度关注,在政策上和物质上给予极大扶持。省委书记卢展工不仅提出了“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的文化发展理念,提出了“敬畏文化、学习文化、振兴文化、服务文化”的总体要求,还亲自协调解决了一系列困扰文艺发展的重大问题,使全省文艺界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此,杨丽萍十分感动。她说:“好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全省艺术工作者创作的积极性,焕发出了巨大的创作热情,戏剧和其他门类的艺术创作产量大增,佳作迭出。同时,为了展示我省艺术大军的创作业绩,提升河南文艺的整体水平和在全国的影响力,我省通过组织一系列重大活动,促使各个艺术门类的代表人物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今天,我们的3部剧作获得如此大奖,正是我省好政策培育出的又一丰硕成果。”
    杨丽萍表示,省文化厅将联合省文联等单位,对三位获奖作家进行表彰和奖励。“要让他们感到,他们在创作道路上不是孤单的,他们的背后有着强大的支持,他们为文化艺术事业的奋斗与坚守是崇高的,他们的付出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