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着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坚持以惠民带扶贫,以扶贫促惠民,扎实推进文化精准扶贫攻坚行动。
一是公共文化倾斜扶贫。在全市中央无线数字覆盖工程建设中,考虑到山城区、鹤山区部分处于大山深处的贫困村庄,专门在山城区地势较高的地方设置了DTMB数字电视和CDR数字广播发射点,优先确保贫困村庄能够收听收看到广播电视节目。针对鹤壁市有着地处山区、居住分散、人口密度低的现状,鹤壁市文化部门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真抓实干,组织市图书馆精心筛选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农技知识、大众文学等2000余册,利用流动图书馆直接进村开展送图书活动。积极组织市群艺馆文艺骨干赴浚县田堤村等贫困村开展文艺扶贫义务培训活动,实现了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
二是文化遗产传承助力扶贫。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召开大赉店遗址保护研讨会,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建议,在做好文物遗址保护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妥善处理好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与保护遗址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该村困难群众。目前《大赉店遗址保护规划》已完成编制招投标工作,正在进行编制。充分利用“呢咕咕”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鼓励非遗传承人优先把浚县杨玘屯贫困人口纳入非遗传承人群,传授其技艺绝学,让群众在保护传统文化中得到实惠。
三是文化产业推动扶贫。深入挖掘王家辿、施家沟等传统古村落优势,引导村民恢复了跑驴、旱船、大头娃娃等农村特色文化表演项目,大力培育和发展传统古村落文化产业。同时,积极搭建文化产业企业和贫困村沟通对接平台,鼓励文化企业为贫困村提供就业机会,促进贫困人口增收。
四是文化惠民聚焦扶贫。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提升“舞台艺术送农民”、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农家书屋补充更新等文化惠民工程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重点向贫困村倾斜。
五是艺术创作激励扶贫。加大优秀文化产品供给,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贴近基层群众,创作喜闻乐见、接地气的文艺作品,并通过送戏下乡等多种方式,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服务向基层乡村拓展,提高精神扶贫覆盖面。今年重点创作了《陈桥旭日》和《三打白骨精》两部戏曲,其中《陈桥旭日》于3月25日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来源:河南省文化厅)
上一篇: 河南非遗之夜拉开马耳他中国文化周帷幕 |
下一篇: 河南文化代表团赴欧洲三国开展交流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