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四川
四川
成都“青工文化驿站”成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文化新引擎
发布时间:2015-08-03 10:16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5-08-03

  近年来,成都市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全面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开创了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涌现出一批以新一代青年农民工为主的大中型企业。针对新一代青年农民工的特点,2013年以来,成都市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以新一代青年农民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青工文化驿站”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目前,已建成开放“青工文化驿站”7家,在建2家,近25万进城务工人员享受到了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文化新引擎。 

  一、政府搭台+社会参与,打造“青工文化驿站”文化品牌 

  按照“全市统筹指导、企业筹划实施、职工参与管理、属地政府负责”的思路,成都市文广新局制定出台了针对建设标准、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的《大中型企业“青工文化驿站”试点指导意见》,并明确“青工文化驿站”由市文广新局负责统筹规划和督促检查,每年市级财政配套1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青工文化驿站”建设;所在区(市)县文广新局负责规划设计、组织实施、业务指导,协调本级政府落实配套建设经费;所在企业负责场地建设、功能布置、日常运行管理及活动开展。在建设中,积极探索服务新模式,委托社会专业机构营运“青工文化驿站”,借助专业机构的优势,为青年工人和辖区居民量身定制特色服务,走出了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政府提供平台、专业团队运作、组织发展培育、辖区居民受益”的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成都市高新区西园街道“青工文化驿站”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二、文化阵地+孵化平台,发挥“送文化”和“种文化”双重功能 

  为充分发挥“青工文化驿站”的作用和长效有序运转,在企业自发开展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市、县两级文化主管部门设立直属“成都市民文化艺术学校分校”、“成都图书馆分馆”,组织开展公益文化艺术培训,培育和发展青工文化骨干队伍。针对青年工人的兴趣爱好,送演出、送培训、送讲座、送电影、送图书等经常性文化活动,丰富青年工人精神文化生活。活动开展也为当地社区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了社团和志愿者队伍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为繁荣社区文化建设进一步提供了人才支撑。 

  三、公益性+群众性,实现文化权益保障和社区管理双赢 

  依托“青工文化驿站”探索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平衡了政府监管、社会化管理和市民文化需求。“青工文化驿站”实行全年365天、每天不低于12小时免费开放服务,青年工人可免费参与文化体育活动,自发组建兴趣小组,学习绘画、语言、电脑操作等技能,自身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同时,“青工文化驿站”也将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辐射到周边社区居民,大大增强了社区居民归属感、责任感、认同感、参与感,引导他们更快融入重大产业项目社区生活,以“组织者”、“主人翁”的身份参与社区管理,助力社区建设。 

  四、厚植创新创业文化,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针对“青工文化驿站”所在企业的新一代青年农民工流动性大,且对企业能否为自身成长和发展提供机会十分关注和期盼,以及面对未来生存压力大等特点,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开展了公共文化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今年以来,为青年工人提供包括免费上网、免费共享数字资源阅读、查询等服务,组织开展各类讲座、培训,帮助青年工人获得创业方面的资讯、技能和相关政策。同时,开办“创客空间”,为青工们提供了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的场所,极大地增强了青工们创意意识、创业勇气和创业能力,“青工文化驿站”已经成为成都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又一个新摇篮和文化新引擎。 

  今年7月2日,中宣部、文化部在上海召开“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经验交流会”,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宣传文化部门参加会议,成都市在会上介绍了成都“青工文化驿站”建设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引起与会专家极大关注。《中国文化报》、《成都日报》、《成都商报》等媒体分别对成都“青工文化驿站”进行了采访和报道。(来源: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