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四川省成都市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意见的通知》的精神,积极探索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通过“托管”和“打包”两种不同方式,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和管理模式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档升级”。
一、“托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成都市以各类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为平台,探索引入社会专业组织进行管理和运作。近年来,成都市建设了一批青年工人群体为服务对象的品牌化公共文化服务阵地——“青工文化驿站”,并以高新区西园街道“青工文化驿站”为试点,探索引入社会专业机构进行运营,为青年工人及周边居民提供多元的文化活动服务。今年5月,总面积达14700余平米的成都市武侯区文化馆新馆、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并分别引入专业社会机构进行日常管理和运营。其中,武侯区文化馆在全国范围内遴选2家实力强大的文化机构进行管理和运营。目前,两大运营机构提供专业文化艺术专业人员达72人,实现每周56个小时全部功能区免费开放,硬件设施和服务内容都已超出国家一级馆评估和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标准。据了解,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整体“托管”给社会组织的模式在全国尚属首例。
二、“打包”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为了解决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人员不足的问题,成都市探索改变以往聘用专人负责日常活动开展和管理的模式,采用政府采购的方式将公共文化服务“打包”提供给群众。今年初,成都市崇州市创新推出了“公共文化服务包”。“公共文化服务包”分为基本文化服务包和特色文化服务包两种。基本包以提供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为内容,包括日常运行和基本服务,崇州市政府每年集中进行采购;特色包是根据群众需求向社会采购的具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如表演、培训、讲座、展览等,崇州市政府实行即时集中采购。这一做法既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又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形态。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包”社会效益,降低运行成本,崇州市鼓励社会机构聘用“公共文化服务包”承接点常住文化能人和文化志愿者。目前,已在崇阳、羊马两个文化站进行试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升级”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专业机构的融入确保了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专业性和服务团队结构的合理性,让政府回归到组织者、指导者和监管者的角色本位,从直接的经营性服务工作中解脱开来,有效转变了政府工作职能,提升了政府工作效率。目前,成都高新区西园街道“青工文化驿站”实行全年365天、每天不低于12小时免费开放服务,每天同时为600余名青年工人及周边居民提供多元的文化活动服务,平均每周接待量均达4500人次左右,每年累计服务20-30万人次,大大增强了社区居民归属感、责任感、认同感、参与感。武侯区“文图两馆”新馆自5月1日试运行以来,让越来越多群众享受到优质的服务。截止6月30日,武侯区图书馆新馆接待到馆读者10138人次,图书借阅9069册次,新注册读者518个,开展活动12次;武侯区文化馆新馆接待前来预约登记培训活动的群众达1500人,29支区内群众文艺团队在新馆开展活动,2000余人次接受了声乐、民族舞、瑜伽、计算机等免费培训服务。沿着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向,成都市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政府提供平台、专业团队运作、辖区居民受益”的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将促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档升级”。(来源: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