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以服务设施标准化破解“不全面”。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重点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构建“城市15分钟、乡村3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相继建成9个博物馆(纪念馆)、10个文化馆、10个图书馆、27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266个村文化中心、4297个农家(社区)书屋,正加快实施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和乡村文化大院建设,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完善。
二是以服务对象均等化破解“不平衡”。文化扶智与精准扶贫结合,实施10项文化民生工程,推动形成“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电影月月放、演出人人看、书报全民读”文化生活新常态。全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已达到99.2%,城市影院达到17家、乡镇数字影院近100个,67支流动电影放映队、近500个本土文艺团队、2500余名文化志愿者常年活跃在基层一线,确保群众就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三是以供给主体多元化破解“不适应”。倡导公共文化共建共享,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增加文化服务供给总量,促成在绵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免费开放,机关、企业、社团文化资源向驻地群众开放;引入市场机制,落实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实现公共文化资源配送由“政府包办”向“择优选购”转变,吸引300余家绵阳文化企业(机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四是以服务内容多样化破解“不匹配”。文化惠民与文化消费并举,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逐步形成基本型、发展型、享受型等3个文化消费梯次。“绵州大舞台·惠民演出季”以低票价、高品质拉动文化消费市场,年均演出超过80余场,较好满足了群众多层次、个性化文化需求。
五是以服务方式人性化破解“不协调”。尊重群众文化自主权,由“配送服务”变“点菜服务”,由“坐等服务”变“上门服务”,由“阵地服务”变“流动服务”,让群众事先表达需求,过程参与监督,绩效参与评价,形成良性互动格局。“你读书、我买单”“你看戏、我掏钱”“你展演、我搭台”以及“互联网+”“文化+”等一系列惠民利民举措,有力保障了群众公共文化权益。(来源:四川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