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四川
四川
四川绵阳“三创新”拓展非遗传承“三路径”
发布时间:2017-01-16 09:40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7-01-16

  四川省绵阳市大力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让“养在深闺、不为人知、后继乏人”的非遗文化“活起来、传下去、走出去”,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一是创新体制助非遗文化“活起来”。率先组建市(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全市非遗普查登记,建立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健全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扶持机制,建设非遗保护信息化体系和项目数据库。已拥有国家级非遗7项、省级34项、市级169项、县级700余项(其中,“羌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33人、市级139人,全市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数量跃居全省前列。

  二是创新载体助非遗项目“传下去”。建成安县“红酥”、平武“斗牦牛”等20余个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所、田野作业点;分批建成西南科技大学、高新区火炬三小、仙海中心小学等“非遗进校园”基地学校17所;精选60余项特色非遗项目融入全市近100家文化旅游景区及乡村旅游点;通过“文化遗产日”“我们的节日”“BMW中国文化之旅”等途径,年均开展各类非遗宣传教育和展示展演200余场,以现场教学、观众体验等方式,引导全社会关注和参与非遗保护传承。

  三是创新路径助非遗产品“走出去”。建成北川草编、羌族水磨漆、平武羌绣、文昌祖庭年画、三台潼川豆豉等20余家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30余类绵阳特色非遗产品成功进入北京、上海、广州、河南、山东、山西、深圳、浙江、重庆等18个省(市)文化旅游及文化消费市场。每年组团参加国际、国内非遗文化交流活动,羌绣、草编、剪纸等12个非遗项目20余批次应邀赴联合国总部、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及港澳台地区参展,涪城非遗项目“天地九五堂葫芦雕绘”在迪拜设立工作室,三台非遗特色产品“杜智华皮蛋”等远销日本等国家。(来源:四川省绵阳市文化新闻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