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故宫大高玄殿举行正殿宝匣归安仪式
发布时间:2016-11-09 10:47 来源: 编辑:杨倩
信息来源: 2016-11-09

    2016年11月8日下午,故宫博物院举行大高玄殿正殿宝匣的归安仪式,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发布了大高玄殿研究性修缮保护项目的最新阶段性成果。

    大高玄殿始坐落于神武门外、毗邻紫禁城西北角,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是明、清两代皇家御用的道教宫观。由于历史原因,大高玄殿数次遭受磨难,破坏严重,险情频发,2010年才在各方的呼吁和努力下下正式回交故宫,并开始全面的勘察调研、规划设计、修缮保护和研究工作,本次修缮工程于2015年4月2日正式开工,至今年底,第一期工程(文物建筑本体的修缮) 将会顺利完工。

    基于大高玄殿建筑群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社会价值,特别是其中大多数殿座仍然保留有明代始建时期的木构与形制,是紫禁城内明代官式建筑的又一重要范例。因此大高玄殿不仅仅是国家文物局的重点保护工程,也是故宫博物院首批研究性修缮保护工程项目之一,承担着给故宫博物院研究性修缮保护工程投石问路、积累经验的重要任务。研究性修缮保护工程,指的是在故宫博物院总体保护规划的前提和要求下,坚持以国内外文物建筑保护先进理念为导向,以研究为核心,以项目为实践,来探索符合故宫博物院实际的文物建筑保护科学机制,并服务于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学术发展的研究性保护修缮工程。

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右一)和施工人员一起,将宝匣小心翼翼地重新安放到大殿正脊正中的脊筒中,完成正脊合龙。 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 杨倩摄 

   在当日举行的大高玄殿正殿宝匣归安仪式上,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将施工前拆卸下的宝匣小心翼翼地重新安放到大殿正脊正中的脊筒中,并完成正脊合龙。此前在勘察修缮施工过程中,发现大高玄殿正殿的宝匣保存完好,基于文物保护要求,未进行不必要的开启工作。根据既往经验及研究发现,一般宝匣内会存放有五金元宝、五色宝石、五经、五色缎、五色线、五香、五药、五谷等物品,反映出古人趋利避害的一种心理。故宫博物院坚持传统,仍将原有宝匣原封不动地恢复原位。

    单霁翔介绍到,在大高玄殿研究性修缮保护的试点工作中,故宫博物院创新的引入了考古学手段和理念作为突破口,首次将建筑考古的研究方法运用到大高玄殿的修缮保护中,使保护修缮工作更加细致、缜密。将由于不同时期的修缮和改动,视为层层叠压或打破的“考古地层”,对上面所有的信息按照不同层次、叠压打破关系进行全面、细致的提取,以获取其不同时期营建、修缮所留下来的历史信息和做法工艺,最大限度保存建筑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故宫团队不仅运用了考古的理念和方法,同时首次联合故宫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第一次走上屋顶布置探沟、进行“考古勘探”。在建筑考古中发现的各类重要遗物,按照考古学的方法进行编号、记录、绘图与保存;对各种建筑材料,同样进行了考古学分类与详细的信息记录。不仅对木构件进行了非常详细测绘、信息记录,对于易被频繁修缮的木基层、灰泥等部位及瓦件、砖瓦铭、大木记号等也做了非常细致的历史信息记录,做到了最大化、最真实的全面记录信息,取得了一系列以往修缮中没有的重要历史和修缮信息成果,做好了扎实的研究基础工作。除此之外,故宫博物院对大高玄殿展开多学科、多专业、多手段的联合研究,并紧密贯穿整个修缮过程始终。其中联合院外20多家科研机构、院校对大高玄殿的传统工艺、材料进行十余项的科学勘察、记录、实验、分析与研究,包括硅酸盐、石材、木材、彩画、金属构件、纸张等,并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测量等高新数字化技术手段完整获取大高玄殿原状、残损及变形数据信息。大高玄殿的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仅是服务于后期研究,更是直接服务于修缮保护过程中。大高玄殿的研究为修缮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和方案依据,各种修缮方案的制定、实施均以研究成果为先导,在传承传统工艺的过程中,利用现代技术和方案进行信息诠释、解读并记录,并在本次工作中对匠人的信息进行了口述史的整理和记录,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单霁翔还介绍了大高玄殿修缮保护工作中的基础资料整理及对今后地下考古的工作规划。在基于已经完成的东、西值房遗址的考古收获上,下一步将紧跟工程进度对院落地面、原有建筑和重要地层位置进行重点考古勘察、钻探和发掘工作。这不仅为后期的修缮、保护、复建规划提供考古资料依据,对探索大高玄殿始建时期的基础情况及始建之前的地层情况,并保证后期工程施工顺利进行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修缮保护后的大高玄殿古建筑群,将以教育培训为核心,整合故宫学院、故宫培训学校教育资源,形成故宫品牌教育培训基地,迁入故宫数字馆,使公众更科学舒适的体验文化空间与数字技术共同创造的文化震撼,同时利用科技手段配合教学,服务培训。同时兼顾小规模文物展览使用功能。积极服务博物馆业界和社会公众,履行博物馆的文化传播职能和社会使命,扩大故宫博物院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