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传播先进文化的“新媒体”工程,具有内容丰富、辐射面广、传播快速、服务便捷等优势。近年来,共享工程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围绕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积极开展宣传服务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理想信念、形势政策教育,成为唱响和谐文化主旋律、营造积极健康思想舆论氛围的重要阵地。
推进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整合。自2007年在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频道开设“文化共享”专栏以来,共累计制播节目约703小时、908部/集,节目内容涵盖文化专题片、纪录片、舞台艺术、讲座、电影等。目前,文化共享工程与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在基层站点建设、数字资源建设、组织服务、基层站点队伍培训等方面全面共建共享,已经联建了70万个村(社区)基层服务点,达到了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基层群众长期得实惠、文化共享工程基层网点数量和服务质量全面提升的目的。
利用党员教育系列平台开展宣传教育。积极创新党员干部学习和教育的方式方法,在文化共享工程专栏、手机报、远程教育“学习港”等平台开设“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等栏目。同时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展示的平台优势和新媒体服务优势,线上线下互动结合。例如在“颂歌献给党”群众歌咏活动中,通过开辟网上专栏,网络提交歌咏作品视频,吸引了各地267个报名作品。
组织建设红色资源。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配合国家重大主题,建设红色文化资源。截至目前,整合红色文化资源约1500部,制作“光辉岁月”系列动漫、“双百人物”动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期间,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主题红色历史动漫,定制抗战音频资源1200小时,举办相关宣传推广活动,并指导各地建设红色文化资源,如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资源库、湖南红色记忆资源库、湖北红色记忆资源库等。自2007年起,文化共享工程还承担了中组部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题教材制播工作,获得中组部肯定。
拓展党建工作外宣渠道。发挥服务网点和资源优势,承办了文化部网上党校的建设工作。同时,运用新兴技术手段服务“两会”,如2015年“两会”期间,文化共享工程重庆市分中心运用移动阅读、二维码等新技术,为代表、委员参政议政提供了无纸化、数字化、专业化的信息服务;福建省分中心在“两会”驻地提供了电子触摸阅读机、城乡24小时自助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验与展示系统“文化一点通”以及个性化APP等;浙江分中心在会场醒目位置安放了“浙江文化通”宣传大屏机,实现了使用个人移动终端访问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浏览文化信息、使用数字资源、获取各类服务的目的。
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维护自身文化权益的意识逐渐增强。相比之下,文化共享工程的软、硬件服务,无论是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水平上,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运用文化共享工程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协调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党史党建相关内容还不够丰富,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下一步,文化共享工程将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建立健全共建共享机制。发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开放性、多元性、创新性优势,以提高效能为目标,从整体上谋篇布局,聚合各方面力量,构建系统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工作机制,推动各部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纳入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当中,争取以免费或者优惠的价格获取各方资源,不断丰富资源总量。通过整合党员宣传、教育资源等红色资源,进一步拓展服务外延,丰富服务内涵,推动全社会党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完整、有力、高效的党建服务网络。
完善惠及全民的服务网络体系。结合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积极推动先进文化在乡镇、社区的传播,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内容健康、方便快捷的文化资源产品和文化资源服务。利用最新技术手段,提高数字资源向基层传输的效率和能力,使最鲜活的党员宣传、教育培训等红色资源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广大基层群众服务。加快建立资源需求反馈机制,使资源的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好地满足基层群众的需求。通过不断研究、创新技术服务模式,为广大基层群众带来更加方便、更加快捷、更加贴近的服务。
形成独具特色的资源供给体系。树立精品意识,提高资源质量,增强资源内容的吸引力。加强资源建设的针对性,进一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提高文化共享工程各分中心、各地文化(群艺)馆在地方特色资源建设中的参与程度,建设更多适用性更强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库。突出资源建设重点,创作和提供符合群众需求、体现党建特色的优秀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提高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供给能力,并最终形成比较丰富、完善而又有特色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供给体系。
打造上下贯通的服务平台。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六级服务网络设施设备,构建标准统一、上下联通的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实现数字资源和各类公共文化应用的统一管理、调度,以及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的采集分析。通过在文化主管部门、公益文化服务单位、数字文化社会供给单位、普通用户之间建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生态圈”,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教育提供随身服务、海量资源、专题特色应用及互动交流等。
培养高技术水平的工作队伍。重点做好基层工作队伍的培训培养。针对新技术发展趋势,研究制定相应的培训规划,促进文化共享工程培训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为运用新媒体开展党建服务提供必要保障。同时,建立公共文化队伍建设统筹机制,做好人才的引进和人员机制的创新,注重引进政治可靠、技术精湛、责任心强的新生力量,以更好地提高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
加强应用与传播的技术管理。加强工程运行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监督考核机制,对设备、资金、队伍、网点、资源等各方面情况进行网络化管理。实施网络监管,配备信息监控管理软件,确保文化共享工程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符合积极、健康、向上的建设标准。在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标准化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开展党建服务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服务标准等。通过技术管理,使党建资源在传播中更为安全、可靠,以达到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的目的。 (来源: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