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一年之际在于春”,可以说这一个春天,中国儿艺的创作园地一片生机勃勃。
近年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在艺术创作生产上有许多成功的实践和尝试:通过“优秀剧目轮换上演制”,结合大、小剧场的驻场演出以及各种公益性演出,以推出原创作品、复排经典保留剧目、引进国外成功剧目等手段,为剧院积累了大量优秀作品。仅去年一年,就完成了六百余场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进一步提升剧目创作的艺术品质,春节过后,剧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围绕艺术生产的龙头创作,试行了一系列旨在调动创作人员积极性和创作活力,保障创作质量的工作机制,“专家论证研讨制度”和“主创人员集中观摩学习制度”就是其中的重要举措。
“201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年”是中国儿艺在2013年下半年,继“世界经典童话年”、“中国经典童话年”之后推出的又一个创作主题。此主题一经提出,就得到剧院内外的编剧们的积极响应,并在春节后完成了《弟子规》、《幸福鸟》、《花神》、《仓颉造字》、《功夫?三个和尚》、《花木兰》等六个剧本的初稿。
为了给六个剧本初稿把脉会诊,2014年3月12日、13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召开了剧目创作专家研讨会,阎肃、姚欣、查明哲、廖向红、欧阳逸冰、赵忱、黎继德、李宝群、马也、晓耕、曹红梅等11位业内专家就中国儿艺2014“中国传统文化年”中六个原创剧本初稿进行了选题论证和具体的剧本分析,并对中国儿艺的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
专家们都事先阅读剧本并做了认真准备。研讨会上,专家们从剧本的选题立意、主题开掘、人物塑造、语言特色、表达手段到剧本如何围绕主题组织矛盾、如何处理尊重传统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如何区分表面化还是深层次的互动、如何以儿童视角儿童思维传输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如何把握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人物、如何借助传统故事人物来关照现实生活等诸多方面,针对每个剧本提出真诚而又具真知灼见的意见和建议。研讨会上,各位专家畅想儿童剧的创作和发展,拓展了剧院对儿童剧的审美价值、社会责任、戏剧原则等方面的思考。
创作部创作人员及近来参与创作的部分演员近二十人参加了此次专家论证研讨会。历时两天的会议,虽然短暂,却撞击出了真知、真爱与真智慧的火花,可谓说者用心专情、意味深长,听者心悦诚服、如沐春风。老师们的点评之专业、用心之慈爱、学养之丰厚、情怀之高远、目光之锐利、希望之殷切……深深地令与会的年轻人感动。通过这次有针对性的深入研讨,年轻的主创们发现有许多长年困扰心头的无解问题有了答案,有许多创作上的难点被点化有了前进的方向。同时,年轻人们还意识到:一切想象、才华的翅膀都需要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态度作跑道才能高飞。会后,主创人员也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有的说“从没有参加过这样高水平的研讨会,胜读十年书”;有的说“仿佛回到课堂,在聆听最亲切的教诲,可以少走弯路”;有的说“毕业之后仿佛又找到导师,多年创作中总是遇到而总是没有解决的问题终于找到了解决的方向”。
专家研讨会之后,主创人员们再度召开会座谈,讨论消化老师们的意见。大家的共同感受:在面临剧本修改时第一次如此方向明确。目前,六个剧本作者已经开始进入修改方案的准备。同时,在专家研讨会的带动下,学术研讨的氛围迅速在创作人员中形成。
除了专家论证研讨制度,剧院还在包括演员在内的创作人员(编剧、导演、舞美)以及制作部人员中建立了集体观摩学习制度,即利用首都“文化中心”的地域之便,观摩国内外在京上演的戏剧及舞台艺术作品,打开创作人员视野、提高主创人员的专业素质。仅刚结束的“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的白俄罗斯、俄罗斯、英国、以色列五部精彩戏剧看下来,就受益匪浅。在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的同时,大家也通过看戏,增进了生活之外的彼此了解。在剧场门前,在散戏之后,大家自然地聚在一起,三五成群,或聊观感,或存争议,甚至通过微信短信反复探讨。“这种看完戏的交流特别好,开阔思路,更能碰撞出许多灵感的火花。”更有人在看戏之后萌发了激动人心的创作构想。
另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年”的重头剧目,2014年中国儿艺将复排老舍先生唯一的一部儿童剧作品《宝船》。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儿艺曾两度上演过此剧。此次复排,主创人员将以现代舞台手段再度演绎经典,向大师致敬。经过紧张的前期准备和论证,4月11日,作为今年儿艺的第一部大剧场剧目,剧院将召开《宝船》建组会,届时,我们将邀请舒乙先生和黄会林先生为全体演职员讲座,全面介绍老舍和老舍先生的作品。此举也是“专家论证研讨制度”的延续和体现。
同时,为完成今年“三大三小”的创作生产计划,经过层层筛选,另外两部大剧场的剧本已进入视野:一部关于“中国梦”的现实题材剧本和一部国外经典作品改编剧本。这两部相对成熟的剧本目前正在剧院创作人员中进行研讨,同时也在征求专家意见。作为最接近成熟的小剧场剧本《三个和尚》也已经过数次讨论,正在修改过程中。
从聆听专家意见、到集体观摩、到剧院“中国儿童戏剧节”的节目遴选、到时常召开的征求意见、探讨选题、修改剧本的创作会、到建组专家讲座,剧院的业务活动正开始走向有机制保障的常态化,有才华有热情的创作者们越来越多地被凝聚起来、调动起来。我们相信,在创新的创作机制保证下,中国儿艺的剧目建设有望出现更值得期待的硕果。(来源:中国儿童艺术剧院)
上一篇: 老舍唯一儿童剧《宝船》半世纪后复排登中国儿艺 |
下一篇: 益智儿童剧《三只小猪·变变变》精彩亮相加拿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