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新国博:脱胎换骨展新颜
发布时间:2012-03-01 08:20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马思伟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2-03-01

  中国文化报记者郭人旗 实习记者张冉报道:“建筑很宏伟,光线充足,空间布置十分现代化,服务很热情,安保措施也非常不错。”2月28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大厅,法国雷恩市圣马丁中学学生露西如此向记者描述她眼前这个“庞然大物”。而就在她旁边不远处,67岁的退休石化工人关武曾边走边对身边的老伴介绍:“当年这可是北京市的十大建筑之一,不过没有现在这么壮观,藏品也没现在这么丰富,现在的国博真是好。”

  站立在同一个地方,关武曾和露西描述的却是“新、旧”国博。2003年,作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十大建筑之一,坐落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为中国国家博物馆。2007年3月,国博进行改扩建工程,历时4年竣工。2011年3月1日国博新馆开馆试运行,成为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今年3月1日,新国博正式对外开放,进入崭新的发展时期。

  “脱胎换骨”的新国博

  100年,从1912年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和1950年国立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到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和1960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到2003年合并组建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再到2012年,这是一个世纪的时间。

  10年,从200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成立到2007年进行改扩建工程;从2011年3月1日试运行到今年3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这是一个时代的时间。

  100年中的10年,无论从何种角度看,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间”。不过,在国博人眼中,这“一瞬间”不简单,它是一个见证国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时刻。

  馆舍总建筑面积从6.5万平方米增加到近20万平方米,展厅数量48个,一跃成为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博物馆;馆藏藏品从约65万件增加到目前的约120万件,初步呈现出一个文明大国的国家气象。就在这短短的“一瞬间”,国博完成了它“脱胎换骨”般的蜕变。

  历经4年的改扩建,2011年3月1日,新国博对外开放试运行。旧貌换新颜,国博新馆建筑风格,追求与老馆协调一致,整体设计庄重、质朴、大气。功能分区合理,空间序列、立体造型和室内外装饰等都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元素和中国气派。“国博新馆建设,是‘十一五’期间国家批准并建成的巨大文化设施,是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也是重大的文化惠民工程,影响和意义重大。”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说。

  据介绍,自2011年3月1日开馆试运行一年来,国家博物馆总体运转情况良好,各项业务活动蓬勃开展,顺利完成了100多万件文物的安全回迁工作,成功举办了50余个陈列展览,建立了专职讲解员和志愿讲解员队伍,组织了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和论坛等活动。一年来共接待国内外观众410多万人次。

  “国家博物馆以宏伟、高雅的新馆建筑、丰富多样的展陈设计、现代化的服务设施、安全可靠的文物保管条件、完善的学术交流平台,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充分体现了国家博物馆在传承历史革命传统、弘扬优秀中华文明成果、提升广大观众审美、增强公众历史与艺术素养方面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吕章申说。

  有国博特色的陈展体系

  青铜冰鉴、商代四羊方尊、秦始皇兵马俑、汉击鼓说唱俑、唐昭陵六骏、北宋针灸铜人、明清瓷器……尽管来中国之前做足了功课,但当露西置身于国博古代中国展厅时,她感受到的依旧是震惊。“竟然有这么多不可思议的展品,看完展示后,我对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露西说。

  陈列和展览是国家博物馆开展业务活动、为公众服务的主要手段和形式,也是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等社会效益的主要途径。如何建立有国博特色的陈展体系,如何将近7万平方米、48个展厅利用好,这是摆在国博人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经过研究论证,国博决定打造有自身特色的陈展体系,其主要思路是,在陈展组成上力求丰富多样。既要展示中华古代文明,又要展示近现代文明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还要展示世界文明成果;既有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也有临时性展览;既有历史类展览,也有艺术类展览;既有本馆的藏品展览,也有与国内外合作的展览;既有侧重于学术的展览,也有配合时政的展览;既有反映传统艺术的展览,也有反映当代艺术成就的展览。

  此外,国博在创新陈展表现形式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作为馆中的两个基本陈列之一的“古代中国”陈列,1959年首次推出,这是唯有国家博物馆才具备条件承办的一个重要陈列,也是国博的“看家”陈列。该陈列打破了以往惯用的教科书的语言方式,以反映中国古代文明为主线,以历史朝代来划分,用博物馆语言即主要用文物说话,以文物陈列来表现历史,大大增强了观众的兴趣,受到普遍好评。另一个基本陈列“复兴之路”去年3月1日复展以来,受到公众的欢迎,参观者如潮。除两个基本陈列之外,国博还陆续开展了 “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古代青铜器艺术”“古代佛造像艺术”“古代瓷器艺术”等若干个专题陈列。

  “从去年3月1日开馆试运行以来,已开展陈列和展览40余个,数量之多、质量之好、品类之丰富前所未有。”吕章申说,国博特色的陈展体系目前已初步形成,但要真正打磨出既有国博特色又具世界一流水平的陈展体系,尚需不断丰富完善和努力。

  以人为本的公众服务体系

  国博新馆对外试开放已经一年,关武曾还是第一次来观展。“以前倒是经常来老馆看展览,新馆开放后由于忙一直没时间来。这次看了感觉变化真大,真正体现了我们中国这样一个5000年文明古国的风范。”关武曾说。不过,令他印象最深的并不是壮阔宏伟的建筑,而是一些细微的服务环节。由于是第一次到新馆,事先没预约,他和老伴曾担心进不去。但通过现场免费取票、绿色通道进入、存包、安检、信息查询、标识提示和公共广播等一连串过程,关武曾感到十分的舒心,“与以前相比,新国博的服务更具人性化了。”

  面对大量观众涌入新馆,国博提供电话预约、网站预约、短信预约、现场取票等多种门票预订服务,大大方便了观众参观;配备专职讲解员和志愿讲解员,设有语言导览和手机导览,手机导览中英文版目前可提供500件展品20个小时的在线导览服务;高水平的讲座、论坛、对话等公共教育手段多样,内容丰富;以服务青少年为核心的1500平方米观众体验区可让观众在美术、戏剧、音乐、影视、实验和制作6个方面进行娱乐体验活动;咖啡、茶座、自助餐等休闲服务项目以及2000种纪念品、3000种出版物,全面满足各类观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与此同时,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实现了快速增长。

  “自去年试运行以来,新国博克服种种困难,边收尾、边调试、边开放。面对大量观众涌进新馆,在安全有序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各项公共服务内容,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为公众服务的水平,以提供文化服务为核心的新国博公众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部主任黄琛说。

  倾听历史声音,收藏中国记忆,感受艺术魅力,享受文化休闲,这就是目前历史与艺术并重的新国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国家博物馆有了今天这样一个崭新的面貌,在世界大馆中有了一席之地,应该说是中华崛起、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一个重要象征,必将引起国人的自豪和世界的惊叹。”吕章申说。

  今年7月,国博将迎来建馆100周年。在吕章申看来,国博当初所制定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建馆目标目前已经初步实现。但他也深深知道,“国内领先”较容易做到,真正达到“国际一流”还有很长的路程。“硬件是一流了,而软件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持久地努力、再努力。”吕章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