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国家话剧院
中国国家话剧院
托尼奖名剧《红色》在国家话剧院震撼首演
发布时间:2014-12-29 10:42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马思伟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4-12-29

  1228日,中国国家话剧院酝酿四年之久的世界经典话剧《红色》正式揭幕首演。该剧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王晓鹰导演,陈明昊、刘端端主演,用引人入胜的剧情,激烈的艺术争论,鲜明独特的舞美效果给观众呈现了一台佳作。 

  《红色》出自美国著名剧作家约翰·洛根(John Logan),剧本翻译胡开奇。该剧曾荣获2010年美国戏剧界最高奖项托尼奖七项提名,并最终斩获最佳戏剧、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舞美、最佳灯光和最佳音响六项大奖,是一部享誉欧美的上乘之作,也是一部颇具思想高度和艺术品质,且有助于引领并影响当今戏剧文化和观众观赏审美趣味的世界经典名剧。 

  早在2010年,国家话剧院就开始筹划引进《红色》。2011年底,在国家话剧院举办的剧本朗读会上,陶虹和陈明昊曾默契配合,预先展示过《红色》的独特艺术魅力,当时参与剧本朗读的陶虹表示:“看完剧本很震动很感动!很愿意把这样的作品立上舞台!无关钱,只为艺术!” 

 

  图为《红色》剧照 赵以摄 

 

  图为《红色》剧照 赵以摄 

 

  图为《红色》剧照 赵以摄 

  《红色》讲述了1958年抽象派绘画大师马克·罗斯科,受邀为“四季大饭店”的餐厅作画,商家开出的报酬是让所有画家都望尘莫及的天价。一个想成为画家的小工坎,走进了他的画室,正在创作西格拉姆壁画的罗斯科雇用了他担任自己的助理。于是,大师与小工在色彩的恣意铺陈和创作的冥思苦想里,真诚对话,直言不讳,彼此碰撞《红色》开场前,导演王晓鹰创造性地将舞台设定成马克·罗斯科的画室。在全剧开始之前,让观众从一个参观画室的游客角度去审视这一个特别的时空。演出正式开演后,画室外的围栏消失,标牌消失,音乐响起,时光回溯到过去的时空,罗斯科背对观众靠在躺椅上,抽着烟开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思索。在这样一部内涵丰富、充满哲思,却只有两位演员的戏剧中,陈明昊扮演的罗斯科与刘端端扮演的坎,呈现出了两个不同年龄、阅历、资历的艺术家的鲜活形象,整个舞台都流动着两位主演强大的能量。陈明昊将罗斯科对当时社会思潮变迁的愤怒演绎得深刻而生动,刘端端饰演的年轻小伙子坎将一抹鲜红的油彩揉在胸口,其颜色鲜明和质感纯粹,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晓鹰导演独具匠心地将绘画场景用音乐呈现,艺术家手中的笔刷似乎变为交响乐的指挥棒。罗斯柯的美学哲理,坎的激烈反击,洁白的画布前两人挥洒着血红的油彩,如同争论时一样富有激情,演员的能量和张力被旋律和画笔点燃,而每个人内心深层次的回忆与思索,也表现的令人震撼。随着人物纠葛和思辨交织,全剧进入高潮,罗斯科在挣扎后将割开的手腕插入油彩桶,他的生命与艺术似乎在这一刻融在一起,红色的油彩和血液浓郁混合。他将这一桶红色泼墨于画作,在观众面前呈现出极为具有心灵冲击力的场景。 

  正如王晓鹰导演另外一部久演不衰的名剧《哥本哈根》,虽然是以三位世界闻名的物理学家为主人公,但探讨的绝不仅仅是科学界的问题,而是关注人性和心灵,以及人类的普世价值一样;《红色》虽然以绘画大师为主人公,但关注的也并非局限于绘画本身,而是以艺术为载体,延伸展开探讨当下的社会现实,以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的心灵困境,艺术与商业的矛盾也是这部作品所讨论的切入点。王晓鹰导演表示,《红色》旨在通过象征和意象的方式,表现出人物喷薄而出的情感张力,进而传达出生命的坚守和传承的深层内涵。  

    该剧首轮演出将持续至13日。